[好雷] 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王文兴

楼主: smallcoala (启蒙时代)   2011-09-19 22:51:02
http://blog.roodo.com/coala/archives/16841469.html
“几十年下来我给自己很大的自由,走这条路。
这个很大的自由不是标新立异,对我来讲;
而是绝地求生,是一种困兽之斗。” ──王文兴
文学大师纪录片会怎么拍?我很好奇。因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即便交代浮光
掠影也够精采了;如欲深入,题材的取舍就是个难题,要剪裁恰当又传达精
神,全看导演的功力了。
导演首先抛出有关王文兴的21条线索,图书馆、同安街、〈草原底盛夏〉、
孟东野、勺子、传真机、天主教、……等,让鬓发如星而眼神仍旧炯炯的王
先生本人,领着观众的好奇心、拨开时间之河两岸的芒草,回溯创作之源流
、热情之始由。手持摄影机亦步亦趋,镜头的呼吸跟被摄者的步伐一致,像
是随着他的心跳,晃晃摇摇之中有笃实的踏点,特别有生命力。(但在戏院
的座位别挑太近银幕,会头晕)
久闻他写小说的方式是个传奇,令人难以想像。不到半张榻榻米大的书房,
只摆了张上面垫著玻璃的小桌,桌上有个笔筒跟一堆纸。他平均一天只写30
多字,不是“没灵感写不出来”那样的问题,事实上他遵循创作大纲每天写
一点,但为那一点产出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他极重视音律,写作时有点歇斯
底里地敲敲打打(幸亏他还知道要转铅笔屁股那头来敲玻璃才不容易破),
对每个用字都推敲到极致,我曾经读过《家变》前段,他不但时常独创字的
用法,写作时还会掺杂英文、注音符号等,以及当时颇有些困扰我的赘字
(看完电影才知道是我的理解力太差,大师苦心孤诣,我竟当作赘字,太失
礼了)。写写涂涂,念念有词,揉掉的纸团一地都是。导演特别架了部摄影
机对着这个“牢房”,教我们看见暗夜里一个人的“困兽之斗”,那像攀岩
的人给自己凿踏脚点一样,一步一个凹,不这样就要跌落山谷似的艰苦卓绝
──《背海的人》这座峭壁他攀了足足25个年头!光只这点看这部片就值得。
文学作品用字打造而成,是平面的,如何巧妙嵌进影像作品里,让人有所感
动,就要靠用心设计。导演利用大量的动画呈现,炭笔素描辅以王先生的朗
诵,那字竟然一粒一粒站了起来,找到位置,演自个儿该的角色。这股跃动
感一瞬间打开我对他文字的理解之门,那是我从前没有意识到过的一种阅读
方法,真灵。
而精彩的还在后头,导演分别用音乐跟戏剧的形式让文字再幻化。
王文兴跟“卡到音”乐团的一段跨界演出,他朗读文字如掌管一样乐器,跟
钢琴、小提琴、萨克斯风分庭抗礼,那和谐的合奏不晓得花了多少心神拍摄
,我只想喊 Brovo!由莫子仪和王琄演出的《家变》舞台剧,听说是特为这
部片安排的,没有别的演出版本了。不到十分钟的长度,只有两个演员,对
白的动静之间强化了控诉力道,浓缩片段确是精华所在。
除了作家与他的文学作品,更可观的是作家单纯的心灵。
记得伊格言前往王文兴家拜访,问了他对于“百态”的看法,他说小说里自
当尽量地写,在有限的篇幅里涵括最多层面;这点,与他简朴的生活方式并
陈,可真是让人太好奇了。作家体验众多才能尽现百态好像是种常识,而王
文兴颠覆此理。他是个连吃都求简单快速的人,冰箱里有什么吃什么,加热
也免了;但他同时也是个会为路边花开驻足许久,感动于美景浩繁难以承受
的人;他好像人家说的吸毒者,感官较常人放大千百倍,所以什么感受都强
烈得不得了,他逛画廊、到海边,陶醉得像身在天堂。难怪他不需要过得灯
红酒绿,也能气概万千。
电影散场时,观众们很踊跃给目宿媒体写回馈问卷。我也听到几个年轻人的
惊呼:“预计再花十年完成手边的小说?哇!我真佩服他耶,我都不敢说要
用十年来做一件什么事了!他真的很厉害。”这部片能得青年学子如此讨论
,也够了。虽然是有点沉闷的题材,也没有明星出演,但文学家的诚恳被看
到了,拍摄的用心也被肯定了;被记录者与记录者都是用真实的生命底蕴,
赢得了尊敬。
林靖杰导演与王文兴先生想必非常信任彼此,才能交出这么别致的作品。作
为文学大师的生平纪录,我认为是形神兼容了。质感一流、诚意亦是十足。
作者: ibook0102 (0102)   2011-09-24 18:18:00
好文竟然没人推
作者: Islo (艾伊)   2011-09-24 23:58:00
大推本篇及本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