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卖的台湾》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呢?
《被出卖的台湾》以戒严末期的台湾为主题,试图呈现国民党政权对台湾人民的
压抑迫害、台湾人在威权下对独立与民主的追求、以及美国在战略外交考量下对国民
党的纵容。这部电影有其关怀的对象、主题,以及明确的政治诉求,就这些特点来说,
或许可以用“人权电影”一词加以归类。
但,它是不是一部“历史电影”呢?
其实所谓“历史电影”,重点常常不是在“还原历史真相”──我们永远不可能
将历史“完全”还原。当创作者在“说故事”(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写小说画漫画…)时,
也多半会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使其更富故事性或更能凸显主题。于是我们在
阅读这些历史再现(representation)的文本时,其实不必要求创作者要“百分之百”
地“忠于事实”。而过于注重枝微末节的“史实”的故事,常常也都不怎么“好看”。
《被出卖的台湾》一片,制作方在片头开宗明义地告诉观众,本片的灵感是自一
连串在台湾发生的历史事件启发(inspired by)而来,在故事进行当中,略通近现代
台湾史的观众应当也能轻易地为片中的各个事件找到蓝本:江南案、陈文成案、美丽
岛事件、林宅血案……故事的作者将这些事件、阴谋揉合起来,建构了一个80年代初
期,美国政府──国民党政权──台湾人民的互动图像。于是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
事,却有着反映该时期历史图像的企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本片当然是一部历
史电影。
然而,当我们以“历史电影”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时,它的种种缺失也就暴露了
出来。在检视本片“再现”历史的种种手法与成果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台湾相像的国
度,却又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台湾。
失去脉络的“真实”
在理解到“历史电影”所具有的虚构性后,或许就比较可以接受片中一些处理得
不够细致的地方;比方说,比较可以接受为什么80年代的台北在片中看起来像是50年
代的西贡、为什么片中演员的国、台语都有一点奇怪的腔调、或者为什么一个台籍异
议份子竟能当上故宫院长(多么具有政治图腾意味的头衔!)……尽管这些细节也是电
影故事背景塑造的一部份,但是这类问题并非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在去除掉这些枝节的因素以后,《被出卖的台湾》所呈现的80年代台湾是一个怎
么样的世界呢?随着故事情节的进行,观众大致可以得到几个印象:这是一个暴戾的
警察国家,军警拥有绝对的权力;政府正试图以各种非法、非人道的活动掩盖许多不
光彩的劣行;在国民党─中国人的专制统治之下,台湾人生活在风声鹤唳之中;有些
台湾人以“民主”与“独立”为理念奋起抵抗国民党的压迫,但遭到残酷的镇压或整
肃、暗杀。
在得到这些综观的印象之后,或许我们可以试着问几个问题:如果国民党政府只
是一个如片中所描述的高压政权,为什么至今仍有(而且不少)台湾人视那个年代为
Good Old Days而怀念不已?如果国民党如此不得人心,为什么它没有像南非国民党
(National Party)一样,在民主化实现之后随即崩解?如果国民党只是以恐怖与暴力
遂行统治,为什么当时仍有着有限的民主选举?
这些疑问并不表示我认为片中的陈述是“假的”或者“错的”;相反地,我相信
片中的大部分情节可能都是真实的:如前所述,片中的每一个重大事件都有其参考的
蓝本,制片方应该也付出了相当的心血去阅读、整理各种材料,于是片中每个虚构的
故事可能都是在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同志们之间联络的密语、暗号或残酷的刑求方
式,也都可能是威权时期的运动者们真实的经历。
然而这么多“真实”的堆叠,其结果却是一个看来令人陌生的图像。我无从想像
外国观众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但是对我这个本国观众而言,这部电影中的台湾有如
某个不知名的异国,就像是《哭喊自由》的南非、《华丽的假期》的韩国、或者《血
钻石》的狮子山共和国一般;事实上,专制政权的暴力压迫、人民的抵抗、非人道的
刑求、外国势力的干预……这些事件也发生在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那么在台湾发生
的事,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我们把片中所有的国、台语对白都改成英语,我们
是否还仍认得出这是一个在台湾的故事呢?
于是我们发现,并不是把“真实”事件写进剧本,就会自动变成一个反映“历史
真相”的故事。一个成功的历史“再现”,除了对于个别历史事件或细节的考究之外,
还需要其他更为重要的元素,亦即“脉络”。
血淋淋却苍白的故事
“脉络”是一个难以明确解释的概念;在笔者看来,历史脉络包括了对于这些事
件前因后果的认识,以及历史当事人及其后人、叙事者对于这些事件与所属时代的记
忆。每个人的记忆是不尽相同的,但也会有一些重叠之处,于是在处理这些“再现”
的时候,该如何面对这些记忆多元性与共通性的并存,乃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举例来说,威权时代的台湾是有人遭受残忍迫害,但也有人享受着经济发展的成
果;当时的台湾虽有人组织抗议运动,但许多人是透过地方选举来表达意见;有些民
主运动者主张独立,但也有些运动者倾向统一;国民党政权似乎相当强硬,但是为了
维护对美关系也会在一些争议上有所让步……这些现象并非互斥,而是并存于近现代
的台湾历史中。
《被出卖的台湾》一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无法呈现这样复杂的历史脉络;为了
完成这个故事、传递故事的信念,本片以“国民党─台湾人”的二元对立为基调,将
这段历史简化成一个相当简单的“压迫─反抗”关系。本片也许反映了一部份台湾人
对威权时代的记忆或想像,但却无法关照到另一部份台湾人对于这段时间的历史记忆。
也正因如此,本片所呈现的战后台湾历史论述显得相当地零碎而单薄。
《被出卖的台湾》选择了一个跨度极大的范围做为故事题材,并在这个范围中企
图呈现战后台湾历史的全貌。可是这个企图隐含着一个假设:战后台湾史是可以用一
些名词加以概括连结的:二二八、白色恐怖、美丽岛事件、江南案、陈文成案……然
而这几十年之间的台湾人,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是不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而已?
除了这些重大的事件以外,我们父执长辈们的生命应该还经历了许多事情,但在片中
我们完全看不到这些;除了那些勇敢的运动者以外,我们看不太到其他的寻常人对于
自己生活的想法,甚至也看不到他们对这些反抗运动的态度。
当然,想把这么多样的记忆全放进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
历史的“再现”势必需要取舍与简化。但是当叙事者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不同历史
当事人的不同思想、立场,而仅只是刻划一个黑白分明的善恶对抗,那么这个故事也
就无法再带给观众更深刻的意义。观众所看到的,只有残暴的军警、血腥的镇压、恐
怖的刑求,但这些血淋淋的场面底下,叙事的架构却显得极为苍白而虚弱。
讯息爆炸的叙事
制片方所选取的题材,在近现代台湾史上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重大事件。由于电影
的上映,这些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也再一次获得了能见度,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
前。本片的另一个企图是在于揭露“被掩盖的”台湾历史真相,于是在片中,“明”
与其他角色一直对主角施以冗长(但内容其实很简单的)说教,也对所有观众传递制片
方心目中“正确”的历史。
这样的做法有其无奈之处,毕竟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讯息实在太多太多,两个小
时根本不足以就每一个讯息作细致的处理,只好以长篇大论把故事中的种种事件给整
理起来。然而片中的这些故事也因此只剩下一些概括性的轮廓,除了表彰运动者的勇
气与国民党政权的阴险凶狠以外,看不太到其他更深刻的省思。
其实也许,我们原本就不应强求一部电影可以呈现几十年来所有的历史。如果这
部电影可以把故事聚焦在其中一个事件上,选取一个更平实的角度切入,那么或许片
中的控诉与批判反而会更有力道,如描写前东德的《窃听风暴》、《再见,列宁》、
描写纳粹的《英雄教育》、描写73年智利政变的《那年阳光灿烂》等,在我看来均属
上乘之作;公视多年前拍摄的电视剧《曾经》全剧未曾直接抨击威权体制,但是许多
情节却也透露出对这个政权的批判:主角敬爱的国文老师在课堂上被带走,主角的父
母惊惶地焚毁她从老师那儿借来的书;两个女孩在河边捡到了中共的宣传品而被带去
警总问话;当年立志从军报国的朋友,被派去做敌后工作而人间蒸发,有家归不得……
或者如《谁在桥上写字》一片,一个山地小村庄为了桥上恶作剧的木炭字“中国不好
共匪很好”而鸡飞狗跳……这些作品或沉重或幽默,所描写的也多半是大时代下小人
物的小故事,但却能够体现某一种特定的时代氛围,并赋予这些事件、人物具体的面
貌。
《被出卖的台湾》采取的是一个相当传统的手法,它歌颂这些民主运动者高尚的
人格与献身精神,强调他们与强权的对抗。但是,在巨量的讯息当中,这部电影其实
没有余裕好好处理这些运动者们背后的故事。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何来这么坚定的信念,
也无法理解他们与主角生死与共的情谊如何萌发。他们的故事与性格设定,看起来宛
如只是为了使状况外的主角进入剧情,仿佛他们是电脑游戏里的NPC(Non-player
character),看起来戏份很多,对故事的实质进展却无足轻重。
期待一个更富深度而精彩的故事
然而我们不必对《被出卖的台湾》的不理想之处过于苛责。在我看来,这部电影
的出现反映的是一群人对话语权的焦虑不安。长期以来对战后历史的主流诠释,基本
上仍被中华民国─国民党─台湾的论述所把持,威权时代对许多人来说是由很多美好
的记忆与想像所组成,有着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良好秩序;统领党国的强人至今仍
被许多人怀念,声望或许高过所有民主时代的领袖或旧日的异议份子。于是虽然台湾
的政治、社会已逐渐走向民主,但是我们却始终缺乏对威权时代历史的反省,也未曾
有强烈的声音要求政府对威权体制下的种种不幸与压迫负起责任。台湾的民主化,在
许多人的想像中,可能只是党国领袖伟大擘划的一个步骤。至今为止,社会上主流的
媒体与价值仍多在传播这样的想像。
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当然是非常沮丧而困扰的。虽然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官方与一
些民间团体曾经试着对这样的图像进行挑战,但似乎并没有造成真正具决定性的成果,
反而动辄得咎地遭遇到各种反对与阻碍。而在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这样的论述大有
卷土重来之势,时值“建国百年”之际,国民党政府企图连结中华民国─台湾历史的
意图昭然若揭。
所以《被出卖的台湾》的出现既是必然也是必要,它代表了一些独派人士对于国
民党官方史观叙述的反击,在不利的状况下争取对自身历史的诠释权。这部电影在台
湾的正向意义,我认为是让观众正视一个与官方说法不同的叙述,使人们了解到,有
一些人眼中的历史与经验是与自己不同的。
可是无可否认地,我们不能只对这种程度的结果感到满足。《被出卖的台湾》有
著太多的盲点、太多的想当然耳,这里的台湾是一个好莱坞所想像出来的台湾,陌生
而疏离。然而《被出卖的台湾》或许也可以作为当代人──特别是未曾经历戒严、威
权的年轻一代认识台湾现代史的开端,并为下一个更完善的、更富深度而精彩的故事
作一些准备。相信在未来,我们将会有更好的作品与方式来面对、探讨那些发生在我
们国家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