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顺便防理论=========
“你只能死两次”
——《全面启动》(Inception)
1952年,拉冈(Jacques Lacan. 1901-1981)在罗马所举行的国际精神分析学研讨会上
,发表论文〈精神分析学中语言与言语的作用与领域〉。这篇标题过于拗口的论文,
后来被学圈简称为“罗马报告”。罗马报告中拉冈随手引了这句话——“你只能死两
次”。
由于最基本的精神病患者(psychosis)表现出的症状就是失去真实感(reality),区辨
真实感的存在与丧失,大概是二十世纪初精神分析师最重要的课题。那么从真实世界
存在与否来解释拉冈这句话也就没那么玄虚复杂了,换言之,你的第一次死亡是死亡
本身,而第二次则是意识到死亡这件事。
后来,拉冈的这个梗,被拿来制作像《灵异第六感》或《出窍情人》这一类、死者浑
然未觉的电影中,又是好几十年之后的事了。
“梦”被关注的年代更早,佛洛伊德论述他的意识潜意识或自我本我,其实不仅仅以
梦境为例,他也谈诙谐或反讽这一类语言中的潜意识,只是他谈梦境的那部分最有名
,也最有趣。我们在梦境中会有几种反射,最重要的两种叫做“置换”(displacement)
与“凝缩”(condensation)。由于不愿意承认或意识到的记忆,被挤压进入潜意识,
但白日建构起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又不轻易放过这些经过改写、伪造的原欲,所以
梦境开始行“稽查作用”(censorship)。
关于梦境与其真实性,佛洛伊德有个说法叫“燃烧的婴孩”(burning child )。爸爸梦
到婴孩啼哭,他赶去婴儿房,眼见婴儿全身燃烧起来,于是他惊醒。佛洛伊德解析这个
梦境,告诉我们,这可怜的父亲并不是惊醒,而是无以接受梦境中的真实(Real),只好
躲回现实世界。
说到这里,我们还不用谈《全面启动》几个关键设定,它们就已昭然若揭。只是配合电
影的紧凑与动感,梦境的两种变形方法:“置换”与“凝缩”,就变成了真实存在的投
射人物、伪造者、保险箱、库房、曲折的心灵秘道。原本随着分析师引导深入梦境、躺
在长椅接受治疗的患者,陷身枪林弹雨的超现实冒险,进退维谷,骑虎难下。而“稽查
作用”也成了更刺激的实战佣兵,穷追猛打,以带出好莱坞设定好的——主角不灭,飞
车不毁。
虽然说起来有点酸,但我压根没有否定这电影的企图。怎么说他都比那种掉书袋大扯时
光隧道虫洞,或暖化危机导致的大灭绝,要来的可亲很多。
如果更深层来谈拉冈的理论,他将镜像三阶段落实于现实之中。符号界(the Symbolic)
,想像界(the Imaginary),以及最后最深层、最不能言说难以描叙的实在界(the Real)
。在他的描述中,真实界总是灰濛濛,到处是废墟、断垣残壁。它是坚硬的、无法被符
号化的存在,它堆栈了人们过剩的无意识残余。剩余快感,剩余执爽,以及剩余恐惧。
上一次在电影中实在界被描述出来,大概就是1999年的《骇客任务》。人们被豢养在人
造子宫膜衣之内,而整个世界像是一片荒凉沙漠。我很感动于《全面启动》中的实在界
被勾勒地那么唯美,有爱,有恋人,一切诺言和语音似乎都还能勉强奏效。
从理论指导电影的角度来说,电影中把拉冈的“你只能死两次”发扬光大,顺着层层梦
境,盗梦者得以一死再死,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更多的时候,理论是对于现象的诠释。
不消说,那种插叙补叙、颠颠倒倒的叙事法,梦境和电影几乎如初一辙。这也就是为什
么,后来的电影学者往往都深谙精神分析理论。那么从电影启发理论的角度来说,《全
面启动》几乎把观众的叙事与集体梦境的恐慌与诡谲感,带向了一个新的颠峰。
要以理论分析解读,当然还有很多施力点。或许大家已经觉得有些饶舌,但这已经把理
论拆分的非常草率而简略了。看完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拉冈迷,看完之后好像稍微往李奥
纳多迷转向。
所以我推。
*想到可以补充一点,那个不断上楼的楼梯我看过M.C. Escher有一幅画是这样。
http://www.lewism.org/2010/03/15/ascending-and-desc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