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阿凡达》回到家,暂时无法呼吸。
我先说,我实在不喜欢写影评,尤其我对电影完完全全的外行;但是这部电影,让我
还是忍不住,想上来囉嗦两句。
西元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萨尔特斯出发,航行两个月,到达美洲华特林岛。对于
欧洲人而言的大发现,不晓得影响了当时有多少人,一早醒来,就怀抱着美洲梦。人类喜
爱猎奇,喜欢神秘,喜欢占有;直到这个世界再也不新奇,月球也被证明了没有嫦娥戴着
氧气罩睡在坑坑洞洞上,人类的梦终于被打回票,心也碎了一半。
为什么聊《阿凡达》,我要在前面加句“再拓荒”呢?自从大航海时代结束后,人类
始终无法跨出拓荒的下一步。一来是几乎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野地”可以开拓了,二来
科技也还无法为人类找到下一个聚落。《阿凡达》谈的就是人类再拓荒的美梦,但是为了
避免提及太多剧情,暂且在这里打住。
有许多台湾“自以为文艺”、“自以为前卫”、“自以为内行”的阅听人(我甚至不
愿称呼他们为评论者)一听到“大制片”,第一句话就是:“噢,又是一部商业片。”紧
接着为它贴上“很多特效,剧情不是很芭乐就是洒狗血,是不营养的产物”的标签。今天
我要很认真的告诉各位,这部《阿凡达》正是一部百分之百的商业片,剧情既芭乐,又洒
狗血。如果谁因此打了退堂鼓,叹了口气,请他不要看这部片,不值得看,也没资格看。
就连在一旁吵闹的七岁小孩都比他懂,什么叫做电影。
这部片是3D动画片,但是并非全动画,里头的“人类”应该是真人扫描进去的。看的
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戴上3D立体眼镜,走进3D影厅看一部稍微令人头晕却让你喘不过气
的好片;另外一种,则是花少一点钱,看平面电影。一般而言,我会比较推荐前者。虽然
这项3D技术说实在的,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它的3D效果是借由画面类似散光般的重叠制造
出来的。但是若就镜头语言来看,戴上3D眼镜,景深变得层次分明,双眼对焦点会更为明
确,在艺术传达上是更容易成功的。
从分镜上来看,这部片很成功的将不容易传达的“故事张力”表现出来,同样的故事
情节,若换作另外一个制作团队,很有可能变成一部大烂片。这个故事情节太需要前卫的
视觉特效来支援,而且必须不露痕迹。一个接一个Shot让整部片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
《阿凡达》想要传达给阅听人的企图十分强烈,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环境保育的提倡
电影利用“纳美人”(潘朵拉星球人)的传说以及奇蹟,来使人相信“万物有灵”、
“能量彼此流动”这两个概念,后者尤其重要。对地球而言,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都只
是能量流动的一环,生自可欢,死不足惜。
二、种族歧视的警告
片中的“地球人”,经常使用“Savage”来形容该星球的原住民,地球人优越论的表
现,似乎像在提醒“白种人优越论”看似消失,事实上依旧存在的现象。
三、地球人将生命“物化”的危机
从片中不难察觉,人类为了“赚钱”,为了“达成某种私欲”,忽略了生命的重要性
。片中提到的“地球人没发现,他们杀了自己的大地之母”,以垂垂欲死的地球来警告,
过度破坏生态平衡,是一项自杀举动。
四、生命才是本质,科技附诸其下
我想我还是不要破梗,这部片的结局其实不难想像;但是编剧之所以要用这种结局收
尾(或许部分自认“专家”的阅听人又要碎碎唸了),自有他的意义在。一部电影的结局
,就像一篇文章的收尾一样重要。前面舖了很久的路,最后该怎么走,都隐藏在结尾之中
。
这部片的环保意识十分强烈,看完后走出戏院,竟给人一种“惭愧为地球人”的感动
。配合著这几天在哥本哈根的气候变迁会议,十分引人遐想。高尔因为用到不完整的资料
提醒冰山五年内可能融化的现象被世界批评,我却不见任何一家媒体提及,冰山并不会因
为哥本哈根的一场会议就不融化了,温室效应也不会因为气候变迁会议结束就忽然转好。
温室效应还会继续下去,并且会越来越严重。当会议厅的各国主角在争论不休的期间,澳
洲附近漂移的冰山还是继续飘移著,北极继续消失。
同样是科幻片,同样是商业片,《阿凡达》给我的感动远比《魔戒》要深得多,更不
用提《哈利波特》跟《纳尼亚传奇》了。可想而知,《阿凡达》肯定卖作,肯定会在全球
排行维持第一名的位置好一段时间。而我,一直到现在,还在为了刚才那一百六十分钟的
电影震撼着。
最后提醒想去看的朋友们几点,这部片长达一百六十分钟,饮料别喝太多,看之前一
定要先上厕所。而3D眼镜戴起来多半不怎么舒适,有近视的人尽量使用隐形眼镜,看起来
会自在许多。看的时候,请把什么“商业情节”、“背后隐藏的讯息”给忘掉,包括我这
边烂掉的评论也忘掉,好好享受《阿凡达》,给视觉跟听觉前所未有的拓荒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