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宫男话当年。
20多年前,1980年代,
MTV包厢刚崛起时,台北市南京东路(三段吧?)有一个叫‘影庐’的地方,
一间专门蒐集欧洲片的MTV店家。
虽然我们看过站在柜台里的老板,但不知他是何方神圣。总之他很有心。
里面片子非常多,点个饮料,就可以到包厢度过一部好片(或鸟片)。
记得有一部‘碧海蓝天’我就是在这里看的。
影庐的动作很快,法国上映不久,我们就看到了。
去年逢这片的20周年,金马影展好像上映过,看过的都说难忘。
虽然影庐的片子都是录影带(VHS大支那种吧?有没有BETA那种就不确定),
不过足以喂养许多文艺青渣、文艺老渣、无聊肉渣的饥渴。
反正我们也不知道以后会有LD、VCD、DVD,无从比较起。
就像古早时期的人,夏天会想要一台电扇。冷气机还没发明,无从比较也就无所欠缺。
在此我感怀老板当年创立影庐的用心。大肛温。
不知老板现在流落何方。
‘碧海蓝天’当时直译‘大蓝’。(并非脏话....冷)
(原PO自己先低级一下,以免大家无法低级看待这篇)
这片是20年前文艺青年必看的片。
我想这是跨世代的片,直至今日70岁到20岁的人都会说赞。
后来好像在电影院上映过(我不确定,我记得没有,但有人说有),
片商翻译‘碧海蓝天’。(可能上映时我...在服役...故不知)
10多年前台湾有个SUN MOVIE频道播过它,我记得我看到过(?)
‘巴黎野玫瑰’20余年前(1980年代)也属文艺青年必看之片,
最初在民间以录影带流传时、或是在影庐时期,我们称之为‘BETTY BLUE’。
这是英语片名,法文片名倒不是这样,讲BETTY BLUE比较方便而已。
后来在台北上映(非指影展),片商叫它‘巴黎野玫瑰’。
这翻译好像有点鸟掉,但也可以接受。
上映了一段时间,好像是在真善美戏院。
像楚浮、侯麦这些导演,在80年代或更早之前也掳获当时之文青。
不在话下。
(不过当年我们蛮少用“文青”或“文艺青年”这种名词)
侯麦有的片还可以在一般录影带店租到。像是‘双姝奇遇’、‘我女朋友的男朋友’
前者比后者好看。
楚浮的几乎就无法租到,因为他死的时候录影带店也才刚崛起= =
影庐到底什么时候成立的?我想就是在1984~86年左右吧,
定是MTV包厢创始风行后才有。
1980年代末期开始,影迷又多了一两个选择。
好像光复南路(近忠孝东路口、国父纪念馆对面)有一家‘太阳系’MTV,
店名应该没记错(?)。
里面有不少欧洲片LD,(也可能并不多?可能记错)
LD约略一大张老唱片的大小。(...这个大家都知道啦,多嘴了)
画质很好,胜过录影带。(嗯)
尽管当年看的大蓝,录影带画面算不错,但想必没LD好。
这里设备、装潢、设计也更高级些。
不过影庐还是有一种大雅大俗的独特魅力在。至少回忆起来有。
另一间LD的MTV似乎稍晚成立,叫‘巴塞隆纳’(巴赛隆纳?),在信义路。
这里欧洲片、各种片都有、古典音乐乐团演奏片、大师钢琴独奏LIVE包罗万象。
这家店的调子还不错,虽装潢、设计走的算高级路线,但与太阳系调性不同,
主因可能与太阳系位于东区,客人比较不是去看片,只是去东区玩跳舞、购物、吃喝,
耍顺便看个片,也算是种约会的无聊节目。
当然在巴塞隆纳约会或圈擦的人也不是没有吧,不过感觉去的人主要是为了看片。
现在好像很多人把巴塞隆纳称作巴萨隆纳,主要是受足球影响。
巴萨,是大陆对巴萨隆纳足球队的简称(这支球队刚夺欧洲冠军杯),
而台湾足球迷的资讯常来自大陆(大陆比台湾疯足球N倍),也就跟着巴萨巴萨了。
1992年的巴赛隆纳奥运办得很轰动,巴赛隆纳MTV可能是搭奥运热而命名吧(?)
这届奥运的圣火引燃,是请一个神箭手拉弓,从远距离射出一枚燃火的箭,
竟直接命中圣火台,奥运就此开幕。
总之,之前1988汉城、1984洛城也办得精彩,更早的我就不记得了。扯远,略。
影庐、太阳系、巴塞隆纳,如今灰飞烟灭几百年。
其中最让人怀念的就是影庐。千百支录影带陈列出来,支支大师小师之作,很威。
记得我还在这里看过塔科夫斯基的‘乡愁’。
演什么鬼我忘了,当时也雾霎霎,但画面颇美。
日本导演大岛渚的‘绞死刑’也有印象。
侯麦的‘圆月映花都’、‘沙滩上的宝莲’也是拜影庐所赐。
‘圆月映花都’画质稍逊,‘沙滩上的宝莲’画质颇精致了。
至于侯麦的‘绿光’,1987年金马影展放过,我刚好去看了,全场爆满
最后还很多人欢叫鼓掌。(自是女生鼓掌居多)
去年尾还今年初,绿光在长春戏院上映,可能算是多年来的院线首映。
1980年代另一个好的选择,是去电影图书馆办一张证件。(1970年代学生状况恕我不熟)
我好像用学生证申请的。好像缴一点点钱即可(?应该不是免费吧)
这里简称‘电图’,片子更多,且是个小型电影院。
他们会排放映表,没课的时候就可以过去混。
每一场大概10几人吧(?)当然没坐满,空位多。
记得在这里看过温德斯‘事物的状态’。印象颇深。
进入1990年代后,台湾戏院比80年代播欧洲片来得多些。
搞不好比现在(2000年~2009)多些。
记得1993年就看过‘黑店狂想曲’、‘新桥恋人’、‘夜夜夜狂’三部。
都在大世纪戏院看的,观众很多呐。
年初有次逛到某陌生人的部落格,板主是学生,写到这一两年看了DVD‘新桥恋人’,
板主写这部片是1990年代初期的,在当时肯定很惊世骇俗。
其实并不会。
不少当代青年把10年、20年前、30年前看成保守年代,心中先设了代沟。
就像现在三、五十岁的人把20岁以下的人都看成什么都不懂,
这也有倚老卖老的成见、成份在。
接下来有一两句关于‘恋恋风尘’、‘活着’的小雷。
1980年代的中后期,记得我去戏院看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悲情城市’
这两部片观众也算满满一片。所谓艺术电影并非没市场。
侯导的片也算某种"欧洲片",所以我附带忆及。
我觉能在戏院看到大萤幕的‘恋恋风尘’蛮有福气,因为开局的景象很令人惊叹。
颇让人回味。
1990年代,大约1995吧,我在桥兴戏院(通常播二轮片,那次好像是一起上映首轮片),
看了张艺谋的‘活着’,观众也蛮多!
张艺谋这部你说是艺术片,可它也很平易。
里面有一段我很庆幸在大萤幕能看到,因为近年看DVD感觉震撼效果没出来。
也就是雪地上突然一大片熙熙攘攘的士兵奔跑,
配上咚咚咚逐渐加重的奔跑声,很赞....(即便桥兴音响可能普普)
过几天我又去桥兴再看一次‘活着’,观众还是踊跃。
雷没了。至少他们奔跑如雷。
进入21世纪,大概2002年前后,台湾比较红的欧洲片有‘艾蜜莉的异想世界’
我去阳明戏院(?士林夜市旁那间)看的时候,观众算蛮多。
比看新桥恋人的多上不少(从上映时程来看),也比起看巴黎野玫瑰的多更多吧。
大概是题材与口耳相传的缘故。
记得散场后还看到少女站戏院门口满怀微笑望着天空咧~
1990年代之后MTV包厢虽锐减,但也还是有,至少比现在多。
记得1990年代中叶去MTV看过‘当哈利碰上莎莉’。蛮值得看。美国片。
2000年前后去公馆大世纪戏院对面的MTV看过‘人骨拼图’。美国片。还行。
2000年代初期在中坜的MTV看过‘TAXI 1’。中坜的MTV很豪华,不知道还在不在。
总之,各位青年朋友看过1988年出品的‘碧海蓝天’后,
定会心中呐喊怎么很多人不知有这等好片....
事实上,当你走在街上,可能经过你身边的老大叔、阿北、阿姑当年也看过了,
只是双方并不晓得(对方竟也看过)。
这种可惜长达20年。并持续著...
如果说‘碧海蓝天’能给人什么启示,
我以为最好的启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