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影史上的负面母亲形象

楼主: lavieboheme (消失在回转的路口)   2009-05-10 09:24:04
扭曲的母性、厌弃的母职:电影中的负面母亲形象
影音图文版:
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8903589.html
常有人说,女人是在成为“母亲”之后,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莎士比亚说
弱者是女人的名字,但女人有孩子之后,却又能够“为母则强”、以“母爱”战
胜一切,隐隐暗示唯有透过生育的社会、家庭功能,女人才能在文化上获得更高
的尊崇与地位,超脱先天“阉割”与“阳具妒羡”情结的弱势位置,占据一个了
比象征性“阳具”(phallus)还权威的身份。
而“母性天生”的说法更让许多女人陷入了母职的框架,女人是真的天生爱小孩、
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吗?还是从小在成人的谆谆教诲、童年的扮家家酒游戏、玩洋
娃娃的练习中,逐渐养成对母亲角色的认同?
根据佛洛依德(Freud)与拉冈(Lacan)的精神分析理论,母亲在孩童的人格养成扮演
极重要的角色,佛氏阐释她是所有婴孩恋慕的对象,日后伊底帕斯期中父亲权威
形象的介入,养成了男女的性向认同与性别气质;拉冈亦论到婴孩在“镜像阶段”
(the mirror stage)时无法区分自我和母亲的形象,透过这个外在的母体,婴孩形成
了想像秩序(imaginary order)中的初步认同,而后与母体分离的焦虑和恐惧,更造
成了一生终其萦绕不散的匮乏感(lack)。心理学家更常言,幼儿成长过程中若缺
乏母爱呵护,人格发展往往危机重重、扭曲偏曲……。
直到7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者开始解构“母职”(motherhood)、“母性”
(maternity)的文化迷思,“母亲”在所有人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及不
可替代性,常被定义为一个必须身负养育、服务与安抚孩童责任的角色,因而产
生一连串被社会所制约的规训行为与意识形态;基进女性主义者(radical
feminisits)倡议要斩断一切女性生殖功能与社会角色的关联,将母职视为父权桎
梏女性的压迫,而Nancy Chodorow更将“为母”(mothering)诠释为一种再生产
(reproduction)工具,女人一方面从事家务劳动的生产,维持家庭经济单位的运
作,一方面更在亲子关系中中将自己异化、“再制”成母亲的角色,并如同Sandra
Harding所言,母职是在家庭中被代代传递、教养而成,限制女人往其他领域的
发展,是一种纵容父权对女性的文化压迫(Dinnerstein,1977),因而倡导两性
皆应共同分担育儿工作。(有趣的是,社会上“单亲妈妈”比比皆是,似乎鲜少
人指责那些缺席的父亲;此外,另有一派女性主义者,对母职采肯定立场,认为
身为母亲是女性共同的经验,女人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认同、赋权
培力。)
电影或许可视为社会意识型态的映影,大量的电影颂扬著传统母亲的含辛茹苦、
牺牲奉献,描绘出一个个宽容慈悲、抚慰人心的坚毅女性身影,而那些被贬抑、
污名的“坏女人”之所以坏,未必是她们险恶狡诈、素行不良,往往可能只是因
无法尽善母职,或是因处于母职角色中抑郁不平,导致其性格扭曲,与对孩子童
年的梦魇与创痛。
母亲节到了,除了歌颂“好妈妈”之外,或许也可以用另种悲悯、同理的视角,
回顾影史中那些令人悚栗、寒心的“坏妈妈”们,遭遇了哪些普遍的女性困境?
又是否真的那么罪无可赦?本文目的不是污名化和指责,而是希望透过理解女人
扮演母职时所面临各种复杂因子,能对母亲的角色有更多不同面向的体恤、关怀。
1.《惊魂记》Psycho
Alfred Hitchcock/美国/1960
希区考克的电影,部部几乎可作为精神分析的范例教材,在这部经典惊悚片中,
凶手Norman Bates自幼由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抚养,形成对母亲极度依恋与憎恶,
并嫉妒母亲另交男友,而谋杀母亲和她的情人,在片尾Hitchcock引用了粗浅的
佛式性心理分析,诠释Norman对母亲的爱恨情节,造成日后他陷入人格分裂,
同时扮演强悍、霸道的母亲,又是温顺、乖巧的儿子。
恋母、偷窥、恋尸……等情结,增添本片诡谲的异色魅力;片中母亲并未以实体
存在现身,但她的“声音”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主体、阴魂不散的魅影(一如Derrida
所言的phonocentrism,声音指涉了主体的存在),儿子一开始还能与之争辩,但
直到结尾那场令人不寒而栗的囚室内心独白中,母亲的人格完全取代了儿子,而
“她”的窥视欲也转化为被窥视的妄想,监视、操控、附身,成了母性阴影扭曲
孩子一生性格的极端隐喻。
2.《毕业生》The Graduate
Mike Nichols/美国/1967
片中的Mrs. Robinson扮演另一个操控欲极强的强势母亲,但多了一股女王式的
妖娆与性宰制,片子开始不久,芳心寂寞、受困于中产家庭妻母角色的Robinson
太太便用她成熟的性魅力勾引甫毕业的年轻大学生Ben,画面中那双将小狼犬(?)
圈住的玉腿,视觉比例上形成了牢笼般的构图,充满压迫性与诱惑力。
当Anne Bancroft饰演的Mrs.Robinson发现Ben爱上了她的女儿Elaine后,从中
阻挠两人的恋曲,安排女儿嫁给医学院高材生,上演一场“母女抢男人”的好戏,
而结局时Ben闯入婚礼会场,偕Eaine远走高飞,此时Mrs. Robinson挡住女儿
说:“太迟了!”Eliane则回顶:“对我而言不是如此。”母亲听了后气得赏了她
一记耳光,显示了母女间的妒恨情结,母亲渴望女儿的青春、与年轻男子私奔的
自由,而迟暮黄花的她,当年正是因为怀了Elaine,困陷于婚姻生活中郁郁寡欢,
才透过偷情、心计操弄,试图填补自身的空虚与凄凉。
3.《假面》Persona
Ingmar Bergman/瑞典/1966
一座小岛上,两位分别为护士与病人的女人,在沉默、诉说、倾听中,陷入交缠
又拉锯的亲密暧昧中,而最终神秘地互换、融合了彼此的身分。
这部柏格曼的电影,描述女演员Elisabeth Vogler(Liv Ullmann饰),罹患沉默不
语的精神官能症,而热心善良、年轻护士Alma被指派照顾她,(Bibi Anderson
饰)。为了帮助Elizabeth复原,医师租借了一个岛上的海边别墅,让Alma在自
然风光包围、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看护Elizabeth。在聆听与诉说间,两人各自的幽
暗心事逐渐揭露,Alma为过去在狂欢杂交中偷情、堕胎的罪恶感痛苦不已。而
Elizabeth的秘密在于她无法成功扮演“好母亲”的角色,起初她因社会期待、个
人自尊而设法怀孕,但却又厌倦扮演期待新生儿的快乐母亲,一度想堕掉孩子,
最后却生出了病弱的畸形儿,并始终无法对他产生母爱,最后将之疏离、遗弃;
而片中她出演《Electra》中的“弑母”主题,呼应了其内心的情结,Elizabeth不
断被置放在摄影机前、舞台上,强调了她身为“女演员”的佯装特质,本片以“表
演”的假面为喻,将她对虚假台词的恐惧,类比了无法扮演“母职”的性别心理,
批判了“母性天生”的本质化说法,也印证Judith Butler所说性别其实是一种日
常生活中反复、仪式化的“扮装”(drag)与“操演”(performance)。
片头投映了大量破碎的视觉符号后,出现一位苍白、病弱的男孩,在空荡荡的病
房中触摸一张投映的模糊女人面容,或许他是Elizabeth那缺乏母爱的儿子,或
许他是柏格曼自传式的倒映,将童年时对母亲的依恋,以及随后的疏离、不信任,
置入底片中,以后设式的投影手法隐喻他充满匮乏感的恋母情结。
4.《米蒂亚》Medea
Pier Paolo Pasolini/意大利/1969
改编自希腊悲剧家Euripides的经典名作,描述Colchis岛上的公主Medea协助
英雄Jason夺取金羊毛、与之私奔,并且不惜将自己前来追讨Jason的亲兄弟杀
死,只为了与爱人厮守,并与他生下两个儿子。
然而Jason这位古希腊版的陈世美,为了权势利益而劈腿,娶了邻国公主,此时
妒火中烧的Medea用毒药蛊惑了该国国王、公主,使他们从高处跳下自杀(原作
中她是让两位孩子将浸满毒药的礼服献给公主),并随后手刃两位亲生儿子,并
将祭坛焚起,要将他们献作人牲,此时亡妻丧子、悲痛欲绝的Jason前来乞求
Medea让他亲手埋葬、丧悼孩子,被怒火中烧的Medea断然拒绝。
本片女主角为歌剧名伶Maria Callas,虽然她在本片中无须唱歌,但原本就在歌
剧中饰演过Medea的她,诠释起这位敢爱敢恨、不惜手刃孩子的残忍母亲,依
旧充满说服力。
片中Medea是位充满原始、自然魔力的女祭司,以活人血祭豢养百姓、敬仰大
地,象征的并非典型仁厚、慈悲的自然地母,而带出了自然界蛮荒、残忍的暴力
本质(母兽虽能牺牲自我保护孩子、也可能在精神压力下将孩子杀死),Medea为
了Jason背叛祖国、放弃了女祭司的身分,甘作一个平凡的女人,却在不平等的
性别权力结构下成为牺牲品,因而唤醒她Medea复仇怒火与原始的魔性本质;
Lars Von Trier也曾在1988年改编过同样的故事,但其片尾Medea弑子的动机是
为了保护儿子免于仇家折磨,当中Medea悲痛万分、与之相拥哭泣,大儿子甚
至自愿为母牺牲自尽,两者相较下,而Pasolini版本中的Medea则近乎冷静、毅
然地抛弃母职,充分展现古希腊悲剧中那位可怖复仇魔女的女性自觉与主导权。
5.《秋光奏鸣曲》H?stsonaten
Ingmar Bergman/瑞典/1978
这是一部细腻的家庭心理暴力电影,女儿Eva某日邀请多年不见的母亲Charlotte
前来同住,一开始女儿表现得温顺、贴心,而身为职业钢琴家的母亲亦优雅、平
和地与女儿、女婿谈天叙旧。
然而,两人内心隐藏的爱憎与龃龉逐渐在言谈互动中被揭露,一场母女弹钢琴的
戏中,女儿先是满怀期待地想搏取母亲的认同,然而当母亲听完,却冷静地否绝
了女儿的诠释,重新示范了这首萧邦曲子的正确演奏,此时女儿凝望母亲时那份
失落、渴求关爱的复杂神情,将两人表面亲密却又疏离关系作了扼要精炼的提点。
母亲Charlotte长年为经营演奏生涯而抛家弃子,甚至外遇出轨,即使母女两人
相聚,母亲也是强势地主导女儿的一切生活,甚至曾强迫意外怀孕的她堕胎;渴
望母爱的Eva常年压抑自己的怨憎,内心充满痛苦,而这份残缺的爱,有力地展
现在另一位患有残疾、长年卧病的妹妹Helena,同样缺乏母爱的她,在半夜从病
床跌落,在地板上蜷曲、挣扎,喊叫着妈妈,母女之间的依恋、怨怼、互相伤害,
写实演绎到令人寒颤的程度。
仿佛角色替换般,Liv Ullmann原在《假面》中饰演的那位逃避亲情、爱无能的
母亲,在本片中改由Ingrid Bergman演出,两片皆表达了柏格曼内心对亲情的匮
乏、幻灭、与疏离感,深怀着人际情感的忧惧及不信任;长女Eva也是个母亲,
和自身冷漠的母亲形成对比,满怀母性的她,想将一生中不曾真正拥有的爱,倾
注给她的儿子,但他却在幼年时夭折,往后Eva只能日日夜夜透过保留房间原
貌、相片、家庭录影、拜访墓园,来悼念那失落的小生命。
建议延伸片单:
*《时时刻刻》 The Hours
Stephen Daldry/美国/20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RAIrp5fsc0&fmt=18
Julianne Moore饰演的同志母亲困陷于异性恋家庭泥淖无路可退,读著吴尔芙
(Virginia Woolf)Mrs.Dalloway的她,原本一意寻死,后来在旅馆房间一场大水袭
来的幻想中,毅然觉醒选择生命,并遗弃孩子,远走高飞。多年后她赶回来为自
杀的儿子奔丧,向儿子的生命中的亲密伴侣、另一名同志妈妈Clarissa吐露自身
的无悔。
*《一刀未剪的童年时光》 Running with Scissors
Ryan Murphy/美国/20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OwFIVsUK14
Annette Benning饰演躁郁、不得志、在医生不当用药下精神渐趋解离的恐怖母
亲,她狠心将孩子将付别人抚养,并且开发出女同志性向,尽管醉心文学却始终
活在无法平静的阴影中。
*《浮华陷阱》Savage Grace
Tom Kalin/美国/200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LCHif_hBRQ&fmt=18
Julianne Moore饰演一心嫁入权贵的女演员,在失势后与情人、儿子陷入迷乱的
三角情欲纠葛,造成乱伦与弑亲的悲剧。
*《月光下我记得》The Moon Also Rises
林正盛/台湾/2002
杨贵媚突破尺度饰演台湾版的"Mrs. Robinson",故事改编自李昂的小说,看似节
制有礼的传统妇女西莲,与女儿的恋人发生逾越伦常的亲密关系,母女两人深陷
操控与互相伤害的妒火中,全片父亲虽缺席,但父权的幢幢魅影仍萦绕不散,东
部幽静清明的海洋风光、美丽月色,反而和片中内敛的残酷暴戾形成对比,令人
唏嘘无奈。
*《意》 Home Song Story
Tony Ayres/澳洲/200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O03WmXwJeI
澳籍亚裔导演的童年自传叙事,以回溯的悲悯视角,重新审视那在男人间游走来
回、一会儿雀跃一会儿寻死、躁郁疯狂的母亲,母亲的爱无庸置疑,但她的疯狂
与猜忌亦引人发狂,儿子的同志情结、母女间的妒恨关系母题,又再次被刻划。
*《蝴蝶》Butterfly
麦婉欣/香港/2004
改编自台湾作家陈雪的中篇小说《蝴蝶的记号》,和《意》、《时时刻刻》一般,
本片同样有着一位忧郁'、缺乏母爱、一意寻死的母亲,女性角色亦为了情欲觉
醒而陷入家庭自我两难的痛苦挣扎;麦婉欣将记忆打成碎片,再用情绪串接那些
散置在青少年、成人阶段的爱欲和伤痛,虽然叙事时空跳跃,青春的气味与躁动
被捕捉得诗意而畅然,情感亦相当细腻动人。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许鞍华/香港/2007
本片一开始乍似以喜剧形式,演示城市里世代、价值观的冲突,后来透过一组组
人物的图像拼贴,以及突如其来的意外转折及亲人探视,观众才明白,原来这是
一个诉说受过高等教育的理想女性,抛开母职来到繁华都会,却在逐渐步入中老
年,却事业、财务及情感状况始终不遂,最后只得满怀伤感离去的一场凄凉春梦。
片中斯琴高娃将那位外表势利尖酸、实则心肠柔软的大婶演得带点无俚头、歇斯
底里,但整体而言相当传神,片中周润发有突破以往形象的演出,而赵薇也和斯
琴高娃亦有相当精采的母女对手戏。
作者: winwen   2009-05-10 09:51:00
推~很精彩的介绍
作者: XVN   2009-05-10 10:06:00
别忘了莎拉康诺阿
作者: cynthia1104   2009-05-10 10:22:00
作者: laiko (.)(.)   2009-05-10 13:26:00
An American Crime 里面的母亲也算是负面的吧!^^"
作者: lawrence99 (最近天氣變冷了)   2009-05-10 13:29:00
若有看过Sopranos, 里面Tony的母亲也算一绝
作者: newgunden (年中むきゅー)   2009-05-10 13:41:00
灰姑娘的坏后母 我觉得那算是迪士尼动画里最坏的反派了
作者: orzisme (EM)   2009-05-10 14:18:00
迪士尼最坏的反派不是库伊拉和辛巴他叔叔吗XD
作者: celebi (雪拉比)   2009-05-10 16:03:00
迪士尼的最坏反派应该是小美人鱼的巫婆吧
作者: std410088 (面摊系路人甲)   2009-05-10 17:46:00
魔女嘉丽那位信仰坚定的老妈,还有杰森他妈算不算啊....
作者: newgunden (年中むきゅー)   2009-05-10 17:51:00
因为坏后母的坏跟野心完全无关
作者: irenequeen (...)   2009-05-10 18:46:00
马上想到白色夹竹桃里的Michelle Pfeiffer
作者: molemilk (Chris Mo Sun)   2009-05-10 20:33:00
借转谢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