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041719/
意义的世界
“筷子除了把食物从盘子中送到嘴里(诚然,这样讲很不恰当,因为这也是手指和叉
子的作用),还有另一些功用,这些功用是它们自身所独具的。首先,一只筷子──正如
它的形状所足以说明的那样──有着一种指示功能:它指向食物,指明要吃的那小块东西
,透过这种选择的动作使它获得存在,这种选择的动作具有一种引得作用。因此,筷子不
是按照一种机械性程序──在这种程序中,人们只能受着限制去一点一点的吃著那盘菜─
─去夹取,而是指明它所选中的东西(因此是此时此地选中的“这个”而不是“那个”)
,把一种随性、把某种程度的散漫而不是一种秩序引入食物的摄取过程中来:不管怎么说
吧,总之是一种具有智慧的活动,而不再是机械性的操作。”──符号禅意东洋风
(L'empire des signes),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著,孙乃修译。
世界由物质和意义纠缠在一起。就像是物理学描述世界由多重的维度和隐形的绉褶所
构成。即使是从感官出发,也没办法推导出唯物的结论。
任何物品,因其功能、质地,都可以成为符号,具有自然附加的意义;或者该说,物
品即是意义的积木。譬如夏宇的句子,“门缝是睡/冷淡和懂是雨”。门缝是梦和醒互相
窥看的边界。而雨,但丁对理解天堂景象的说法是,“那个时候天堂的景象如雨落下”,
理解过程的思绪活动就像降雨,从理解的来源纷纷落下,有些意义散失,有些意义润湿了
泥土,有些还在空中回旋;撑著伞看雨会兴起的另一个感觉是广泛认同,因为所有景物都
在雨这个介质里,远的人、远的树,这个介质搭起互相了解的桥梁;解析之后升起的理解
和冷淡是相应的,冷淡和雨的性质是相应的。
“意义”的生命较人类长久,但是他们是从人的思考中汲取生命。过去的哲学家以为
它们比物质世界崇高,所以赋予“理型”的名称。对此,莱布尼兹较为细腻,他将意义所
组成的世界划入“所有可能的世界”之一,这个想法受到德勒兹的扩充与物理学的影响,
成为“皱折”,意义与物质成为平行而互相干涉的世界。
敏感的诗人同时在两个世界漫游,并更常在意义的螺旋中迷路。
看着镜子,我们的色相轻易被复制,让人思考“我”的意义?它果真是在这副形体里
吗?时间在形体留下痕迹,而死亡会是“意义”的终结吗?因为这两个疑惑,镜子成为“
冥界”(意义世界)的入口。
肉身不能直接进入彼界,但是借由数学、文学、符号的帮助,我们可以侧面理解彼界
;在两个世界来去自如的欧特比,是诗人的向导、一个符号,手套是介质的第二个象征。
进入“意义”的世界,代表肉身的假性销亡,所以电影以“冥界”称呼彼界。
时间或许也是彼界的维度,但是进行得缓慢,也没有“熵(entropy)”的困扰。“熵
”指出宇宙最终成为虚无的火球,由此界定时间的单一流向。“意义”也会变质甚至回归
浑沌的泥沼,但是数学及符号学告诉我们逆运算的可能;一如奥菲在死神的帮助下回到事
件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