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台北电影节 : 波多西行旅

楼主: taipei168 (KEMPAGNOLO)   2008-06-30 09:13:52
第一次PO文。推荐“波多西行旅”。
这部电影花费时间很长,分成两场在同一地点连续播放;其实两部可以分别观看。
上下集各有叙事的技巧、将点到的人事物、旅行原委都有交代。
简介将“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做为引子、使得我这种门外汉对于不熟悉的南美电影
有些期待;一定会想到马丘比丘、安地斯山脉或是古铜皮肤的印地安人,那里的大
人时常带着面无表情的眼神,嚼著古柯叶、自顾著工作或是只是看着摄影家。是不
是真的那么悲情? 15世纪以来受到殖民压迫、后有独裁军政府和美国的外政干预,
除了巴西之外、那些国家似乎没有什么平静的日子。
电影中叙述一对夫妻带着女儿们重回三十年前的蜜月旅行,旁白就是导演隆‧哈维
里(Ron Havilio)本人、娓娓道来照片和影片中的故事,并且穿插著家人彼此生活的
交流,故事轴线以顺序的方式穿插了三十年前的旅行和现在的旅行。
上集的叙事偏重在“波多西”地方的文化、历史与生活;下集侧重在追寻老照片的种
种之过程、发现到人为创造出错误的记忆之可能性。上集可以当作“Discovery”或是
地理频道看着玻利维亚的缩影、殖民时代的银矿与造币厂,还有西班牙人与原住民之
间、既依赖又不甘愿的矛盾。下集就像是外国阿亮找人的“纪录片”,依据许多照片
上的线索找寻三十年后的生人、探求那场七名矿工葬礼(实际上只有一位和另一场反右
的纪念活动)的人物与原委,家人之间对于旅行、影片的感想。
一对外地人的蜜月旅行到达波多西,这是一处支撑西班牙帝国250年的白银货币的矿城
,早已经被挖得所剩不多;一幅圣母玛利亚隐藏在矿山的画中,教皇与国王臣服在矿
山/信仰之下,一幅看似平凡的宗教作品里极尽地讽刺的是金钱信仰。
女儿因为对于乏味的旅行转向父亲质疑,犹太人对于波多西的同情是不是一种伪善?
抓取那些肤色的、阶级的、男女的、新与旧的瞬间,是为了满足观察者(观众)的新奇
欲望嘛? 既然无法感同身受那些波多西人的痛难、纪录本身“复制”了悲情、能减轻
多一点的痛苦吗?
后来,他发现记忆中的葬礼根本就不是所想的那么一回事,那些照片中的故事居然被
自己的无心而扭曲了真相;让我想起法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所写作的《
马丹盖赫返乡记》,从小处的地理考据、司法档案、地区野史、教会等等的纪录发现
一个人的“存在”可以被“虚构”出来的。如果另一本“死了两次的男人”质疑了人
的同一性与“存在”的荒谬,则“马丹盖赫返乡记”就是对于传统大叙事历史的质疑。
无独有偶地,“波多西行旅”下集也是对于人的记忆之质疑,“真相”采取的是如实
客观的描述嘛? 还是主观上的解释之结果呢?
原来纪念七位反右人士的活动、因为时空的密接性质,让导演本人勿以为矿工的事故
悼念活动;在一趟再访旅程中,看见过去也改变了记忆中的“过去”。
原来,南美洲不只是遗蹟“马丘比丘”,哈维里也重回到纪录的本质:对象是人物与
家人、方式是访谈与对话,另一方面始终保持和“自己”对话。
作者: song100   2008-07-07 03:26:00
希望对您有帮助 http://Now.to/1l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