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要缓解高房价,不该从不动产登记制度下手
这就像是考试大家不及格,教授开根号乘以10
骨子里还是一样
有些人觉得买房子跟买车一样
专有面积=标配 / 公设=选配
我买标配就好不行吗?
差异在于车子的选配可以是全景天窗、ACC
房子的选配是什么?
可能只会是狭窄的梯厅、12人以下的电梯、地下室少了一个机房当作储藏室如此而已
多数的我们认知的公设,都是属于房子的标配而非选配
用美国当成例子,我设想一下美国那套在台湾可能会有的影响
并没有很全面的思考,只是很简单的列出几个我觉得会发生的现象:
1. 预售屋式微:公设完成后的成品展现,将会是建案销售的决定性差异,
而这点没办法在预售期间展现。
2. 精装修成屋崛起:预售减少后市场转往成屋销售,配合台湾人省事省时的观念,
精装修变成市场主流。
3. 以上两点直接导致资金需求增加、资金成本上涨、销售期拉长、营造成本增加,
在还没有计算"公设"这个"选配"要怎么计算之前,就注定了新屋价格会上涨。
4. 至于新屋涨价后中古屋市场怎么反应,租金如何变化,之前很多人分享过了就不再赘述
我想表达的观点是台湾不动产市场的发展有它的背景
依样画葫芦套用其他国家的制度,不见得合适
房价高涨还是要从市场供需的角度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