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erychen (邪恶肥宅)》之铭言:
: 饿死抬头
: 假设
: 土地面积1,000坪、土地容积2,000坪、买100,000万(10亿)
: 1.容积如果照正常的公设比32-33%设计时
: 会有约3,100坪的销售面积,95位车位,3,720坪的楼地板面积
: 2.而设计20%公设的时候
: 会有约2,635坪的销售面积,47位车位(满足法车),3,162坪的楼地板面积
: 以上都概抓,完全没在设计面多做检讨
: 1.的成本是 100,000万 + 3,720坪*12万/坪 = 144,640万
: 2.的成本是 100,000万 + 3,162坪*12万/坪 = 137,944万
: 等于2.因为设计的很极限,免计容积都不用
: 所以省了约6,700万的营造成本
: 假设车位价格180万/位,然后不考虑税、设计费、利息、销售费时
: 则1.跟2.的单纯成本建物成本是
: 1.的权状成本会是41.14万/坪,专有面积成本是60.5万/坪
: 2.的权状成本会是49.14万/坪,专有面积成本是61.43万/坪
: 如图(纯数字计算):
: https://i.imgur.com/SjSPxoW.png
: 当然这都还没有进入设计阶段,一定会有落差
: 不过看来,以专有面积成本去看的话
: 消费者要买到相同的专有面积时
: 要付出的消费金额其实差不了多少耶
: 当然地下室少挖的单价会比总楼地板面积的均价来的高
: 但这个差异放到单价影响也不大
: 所以也就是说,盖这种免计容积不用完的案子
: 即使专有面积单价成本相仿
: 但你会得到一个相对不好销售的房子
: 大厅小、车位少、梯厅窄、公设少
: 但会有一个很好看的20%公设比
: 最后就取决于这种房子好不好卖,有没有市场
: 能不能把专有面积单价卖得比正常公设比的更高
实坪制的关键在于共有部分到底要不要登记
因为如果公设登记 但不计价 没什么意义 因为还是回归到总价考量
公设不登记才会影响建商盖公设大小的意愿
所以目前产官学界讨论的是区分所有建物 共有部分是否要登记
还是和日本依样 不登记 用分管契约管理
如果台湾也不登记共有部分 那也用分管契约管理 会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光是法定车位怎么分配就是问题 只用私契约定 没有明确登记产权证明 后续纠纷会很多
中古屋买卖也会有问题 目前因为公设有登记 我去各地政事务所可以调出公设内容 面积
建物平面图 和共有物使用管理专簿 消费者很明确知道自己会买到什么
如果公设不登记 我没办法和目前依样 调誊本看大公、小公面积 我不知道分管契约
内容 按公寓大厦管理条例 我要去向管委会申请才看得到 这样反而增加市场交易不透明
不动产登记的目的是让买卖双方不用很麻烦去调查 就可以得到由国家背书的资料
不登记公共设施回归到私人契约去规范
购屋者还要花费心思审认分管契约是否对自己不利 会不会买了发现自己不能从大门进出
阅读室被某些住户约定专用 霸占
反而让整个市场更不稳定 购屋者更累而已
总之 其实实坪制硬要执行下去 把民法 土地登记规则 公寓大厦管理条例等 修一修
绝对可以执行 但要付出的成本 不是一般人觉得以后公设不用算钱了 房价7折起跳这么
简单而已 一执行下去所带来的消费争议、市场不透明情况会很严重
政府修法配套措施其实不会马上执行得很完美 一样要边做边修正
耗费的成本太高 但带来的效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