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artworks-of-Lin-Yushan-in-the-war
原标题:艺术家的无声控诉:从林玉山〈献马图〉的涂改与复原,了解隐藏的战争伤痕
作者 黄琪惠
出版 卫城出版
刊登日期 2024-03-18
林玉山一件四曲屏风〈献马图〉在他晚年首度公诸于世。2000年他获得行政院文化奖
后,于国立历史博物馆举行“林玉山教授创作展”,展出这件特别的屏风画。
https://i.imgur.com/YQyeskZ.jpeg
林玉山〈献马图〉1943年(1947改画、1999年补画)屏风胶彩(左二屏)与纸本水墨(右
二屏),131.7×200.2 公分(Source:高雄市立美术馆)
〈献马图〉描绘了两匹马和一个军人装扮的男性,画面左半部的马匹与军夫画风,属
于林玉山早年的东洋画风格,棕色马背上插有中华民国国旗;右半部则以近似白描画法描
绘马匹形体,马背上插的是日本国旗与太阳旗,画幅右上角的木麻黄也以水墨淡彩画成,
属于他晚年的笔墨风格。整体画面在风格与图像上有种不协调与矛盾感,其实这是画家在
不同时期三度修改其面貌的结果。
画作不协调的背后原因
林玉山的〈献马图〉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在南洋战争逐渐失利败退,物资与人力
匮乏,因此台湾统治当局从民间征调人力与马匹等物资支援,当时不少台湾人以军夫名义
被征调至前线作为军队的雇工。有一天,十几名军夫牵着从民间征调来的马匹,马背上绑
著日本国旗与太阳旗,正是战时在后方常见的“献马”活动,这样的队伍正在公路旁的木
麻黄树下休息。林玉山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颇有感触,于是随手速写军马与军夫模样,
回家后将写生稿创作成四曲屏风的〈献马图〉。
林玉山并未选择描绘整个队伍的全貌,而是挑选一位军夫作为人物主角,搭配两匹不
同颜色的马一起仔细观察描绘。这种画出全身侧面马匹搭配牵绳与人物的构图,熟悉东方
绘画的观众,也许很快会想起宋代李公麟描绘国外进贡与臣子进献马匹的〈五马图〉。
根据展览纪录,〈五马图〉曾出现在1928年的东京“唐宋元明名画展览会”展览,
1926年前往东京川端画学校学画、爱看古画展览的青年林玉山,不知道是否有机会亲炙
画作呢?无论如何,即使此后〈五马图〉便下落不明(曾传言毁于二战砲火,直到2019年
才又惊人地完好无缺再现日本,进入东京国立博物馆典藏),但是这件古画对往后东亚世
界表现人与马关系图像的影响,早已透过无数后辈画家援用来创作、以及珂罗版印刷的复
制画,潜移默化地在日本东洋画的创作世界里被纳入共享的文化数据库,所以不一定必须
亲眼看过那件作品,才能画出类似的构图。而林玉山在这件屏风画上,充分展现出一位优
秀画家如何有自觉地赋予作品连结新旧寓意,诉说过去、现在与未来时代意义的能力。
林玉山以横向构图描绘军夫与马匹侧面站立姿势,以线条勾勒身躯与敷彩方式,描写
穿着卡其色军装与棕色、白色的军马。军夫头戴军帽,夹在两马之间站立,身上绑着行李
、背着水壶、手拿外衣与行李,直视前方,眼神漠然,两匹军马低头等待,身上插著国旗
旗帜,人与马匹的姿态与神情皆相当写实逼真。林玉山并非如战争宣传画般表现战斗昂扬
的军人,而是平实地描写军夫与征召的军马整装前行的样貌,记录了二战下台湾的时局风
景。
殖民统治下的创作
随着日本前线战况越演越烈,后方包括殖民地台湾人民生活日渐困苦,大多数画家已
不能单靠纯艺术创作维生,而必须兼营实用美术。林玉山育有多位子女,为了维持生活,
他在战争期间为报纸杂志与书籍绘制插画补贴收入,1943年他任职生产工厂“嘉义酱油统
治会社”,担任总务工作,期间他还描绘工厂作业的情形刊登在报纸上。
1944年第十回台阳展招待展(邀请展),他提出〈归途〉这件画作参展,画面描绘一
位农妇牵着背负甘蔗尾的水牛从田里返家的情景,与〈献马图〉同样是安排人物侧面的迫
近式构图,水牛的描绘相当写实自然。此题材来自他田园生活的经验,也呼应时局奖励生
产劳动的氛围。后来为了躲避空袭,林玉山全家疏散到画友林东令(1905-2004)顶六乡间
的家,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终于脱离日本殖民地的身份,迎来“光复”的日子,
林玉山也回到嘉义市的家。
https://i.imgur.com/ChOEvs1.jpeg
林玉山〈归途〉,1944年,纸本设色,125.0×168.0 公分(Source:台北市立美术馆)
终战后,台湾人民无不欢欣鼓舞迎接国民党政府,并对台湾前途充满期待。林玉山曾
因此短暂加入国民党,任职嘉义市党部担任文宣的美术部门工作,负责标语壁报的制作。
不过因工作繁忙又与志趣不合,因此隔年转入教育界工作,担任嘉义市立中学美术教员。
第一届省展开办时,他也受聘为国画部审查员。
由于接收台湾的行政长官公署陈仪(1883-1950)集行政、立法、司法权力于一身,
如同日治时期的总督,拥有很大的权力,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许多政策的施政不
当与贪污腐败,加上通货膨胀的民不聊生,以及族群间的文化差异与隔阂,台湾人才不受
重用等等因素,导致台湾人民与统治者冲突一触即发。1947年2月27日,因警察取缔贩卖
私烟妇人时误伤了路人,引发二二八事件,导致本省与外省族群的对立冲突,这把积怨已
久的反抗之火延烧全台,当然连嘉义也不例外。二二八事件及其后续的军队镇压、清乡搜
捕,使得全台草木皆兵,不少台湾菁英好意出面作为官民沟通的代表,却无辜受牵连而惨
烈牺牲、或者失踪,其中就包括了画家陈澄波。
无辜的艺术家,以及幸存者的自我审查
陈澄波在战后原本对新政府充满期待,在美术创作之外,他也以行动展现服务社会的
抱负。他不仅参加欢迎国民政府的筹备会,也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并成为国民党党员,
1946年他当选嘉义市参议员正式从政。陈澄波在第一届省展担任西画部审查员,便提出了
反映他满心期许的〈庆祝日〉一作参展。画中在蓝天白云、阳光照射下,嘉义警察局屋顶
上中华民国国旗迎风飘扬,旁边三人高举国旗欢呼,街上民众也人手一旗,撑伞行走或驻
足交谈,路边摊贩共襄盛举,显得十分热闹愉快。这些天真、欢欣的人群,反映出台湾对
回归中国的兴奋感,也是画家心境的呈现。
https://i.imgur.com/J8K0mWd.jpeg
陈澄波〈庆祝日〉,1946年,画布油彩,72.5×60.5 公分,私人收藏
(Source:陈澄波文化基金会)
二二八事件爆发后,嘉义地区的冲突十分激烈,国府军队遭民兵围困在水上机场,嘉
义市的“二二八处理委员会”接受和谈要求,3月11日推派代表前往水上机场与国军协商。
陈澄波由于战前在“祖国”任教美术学校多年的经验,因此通“国语”又身负多项职责而
被推派为代表之一。不料这十几位代表遭官方及军队报复,被綑绑拘捕。最后陈澄波等四
人未经审判,3月25日被绑赴嘉义火车站前,枪毙示众。这位怀有热情与理想的台湾美术先
驱,就这样为嘉义市民而牺牲了。
林玉山与陈澄波亦师亦友,又有姻戚的关系,因此陈澄波之死,对林玉山冲击相当大
,想必令他错愕与心痛。2000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林玉山教授创作展”及2001年高雄
市立美术馆举办“捐赠研究展─林玉山‘献马图’”,前者图录上对〈献马图〉的说明写
著:
五十多年前,正值日本占领台湾末期,由于物资缺乏,日本政府从民间征
调马匹等物资,林玉山在路上看到这个情景,随手速写下来,回家后创作
成四屏联作“献马图”。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到处风声鹤唳,动辄搜查,
正好带着学生到外地写生的林玉山,因为交通中断,走了几小时的路才回
到嘉义,他想起家里放著一幅画著日本国旗的〈献马图〉,林玉山担心被
搜查出来,赶紧将画中的国旗改为中华民国国旗。
2003年林玉山接受国立历史博馆馆员高以璇等人访谈时,他对这件特殊的作品回忆
道:
这是军夫在献马。本来这一半是画日本旗啊!中国兵进来的时候,很凶哦!
看到什么都拿,吃的也好、鸡也好,不管你什么,随便抓人,连我们居住的
日本宿舍的榻榻米里面他们也不放过,每样都看!那时候就怕他们看到图上
画有日本旗,被他们说是日本思想或什么的,就有得受了,才临时改涂成国
旗。这张画后来蛀掉了一边,56年后,我打开才知道完了,烂了一半,剩一
半,一半再重新裱褙。1999年补画的时候,我才又改回日本旗。
林玉山在二二八事件后,为避免招来杀身之祸,把〈献马图〉中的日本国旗图改为中
华民国国旗。战后在行政长官公署实施“去日本化”与“再中国化”的政策下,有关象征
日本的图像或是纪年的涂改是常见的现象,尤其在二二八事件之后甚至步入戒严时期更是
如此。因此林玉山改画的做法并非特例,先前提到的蔡云岩〈我的日子(男孩节)〉(请
见本书第六章的图4),画上也可见到画家将模型飞机机翼上的日之丸改为国民党党徽,并
将画作左下角原本写着昭和18年的纪年落款,改成“民国三十二年秋云岩作”。
陈澄波次女陈碧女(1924-1995)于战前入选第六回府展画作,在战后也可见她在画
上添加了中华民国国旗。陈碧女从小具绘画天分,陈澄波特别培育她往绘画创作之路发展
,陈碧女果然不负期待,1943年以〈望山〉(山を望む)入选第六回府展。1947年陈澄波
遇难后,她为了担负家计而从此封笔,不再创作。这件〈望山〉,描写从高处俯瞰三合院
的家屋,画面边缘有屋顶与树木包围成的洞口,观者好像正透过这个自然的框围,窥视画
中家屋与居民,也一眼穿过后方的山坡,眺望远山。从赭、绿、黄搭配的温暖色调、活泼
有力的运笔,可以看出陈碧女受到陈澄波画风的影响,当时艺评人士对这位画二代也充满
期许。然而这件作品为什么要在中央合院式建筑的门墙上加了中华民国国旗?极有可能是
她在父亲遇难后,为了避祸而添加上去的。
https://i.imgur.com/InHMH5w.jpeg
陈碧女〈望山〉,1943年第六回府展,取自《第六回府展图录》,1944。
https://i.imgur.com/kasRxOZ.jpeg
陈碧女〈望山〉,1943年,画布油彩,70.5×59.5 公分,私人收藏
(Source:陈澄波文化基金会)
在历史洪流中的艺术创作
让我们再次回到主角〈献马图〉。
林玉山是在何时发现屏风画的右半部被虫蛀毁坏而决定重画,但又决定不全部重画,
特意保留左半部的呢?
一说是在他1950年北上之前的嘉义时期,一说则是在1999年捐赠高美馆之前的这个时
间点。无论如何,林玉山决定凭借记忆将右半部画面恢复成最初作画的原貌,并在画上题
写说明,如今画面上的日本国旗已不再是会带给他困扰的禁忌。对画作的涂改和改作,甚
至直接在画上说明历来变更留下纪录,这些举动其实都与战后台湾的政治变迁有关。
1987年政府宣布解严,朝向台湾自由发展迈向了重要一步,后续在1990年代在野党号
召政治社会运动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陆续进行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国民大
会全面改选、总统民选等改革。对于日本统治时期的历史,学者纷纷投入研究的行列,特
别是关于日治末期战争动员体系的研究,以及战争对文艺方面的影响等等。
1995至1997年笔者针对日治末期台湾美术发展,从战争与美术的观点进行硕士论文研
究,曾经拜访林玉山本人,请教他关于战争期间的美术团体或画家活动,画家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不过当时他并未特别提及〈献马图〉这件作品。或许当言论逐渐自由的时代环
境来临,加上陆陆续续年轻学子造访请益,让他再次回顾起过往的创作记忆,也开始对自
己过去的作品展开整理、修补。
林玉山〈献马图〉在解严后的民主自由年代,不用再担惊受怕会动辄得咎,为了铭记
过去这段历史,屏风左二曲的画面,保留的是当年为躲避二二八灾难波及而改涂的国旗状
态,右边画面则恢复日本旗的原作面貌。他在画面右下方题款:
献马图原作已遭虫蚀 仅存其半 今追忆往事 稍作补笔
略复其旧观 此乃余五十六年前之作 己卯秋修后又题 桃城人林玉山
画家透过题字,简要地说明这件作品的修改缘由。
https://i.imgur.com/ANf5T0c.jpeg
林玉山 〈献马图〉,早期画稿正面。(Source:高雄市立美术馆)
https://i.imgur.com/Zutqk09.jpeg
林玉山 〈献马图〉,早期画稿背面。(Source:高雄市立美术馆)
从〈献马图〉中,我们看到林玉山在不同时期改画与补笔复原的痕迹,青天白日满地
红旗与太阳旗并置,既呈现了日本跟中华民国统治的象征元素,也可观察出画家从早期到
晚年的画风变化。林玉山考量作品本身经历的转折历史也是作品形成的一部分,所以决定
一半修复还原日本国旗,一半保留战后因历史因素修改过的中华民国国旗。
两半的画风技术也刻意有所交错,背负日本旗白马的一半是传统水墨,中华民国旗棕
色马的一半是东洋画(胶彩画)画风,所谓的画面不协调的违和感,除了符号与风格象征
的交错,也令人触发了台湾人置身复杂历史处境的联想。这的确是一件反映台湾历史变迁
、深具意义的作品。
台湾在1940到1950年代,从战争、战败、回归,走向戒严,〈献马图〉的创作与改造
过程,其实并非孤例,而是许多艺术家共同面临艰难时代处境时,也希望努力存活下去的
缩影。这件二战末期创作的作品,虽然经过林玉山在战后涂改,但我们也庆幸在他有生之
年,可以还原战争时代创作的记忆,公开诉说改画的动机与过程。
而这件屏风画在战后至90年代经过修改的过程,宛如台湾历史变迁的视觉证物。如今
,当这件作品的修改过程及各时期状态的全貌,能够真实地、坦然地为人所知与讨论,也
代表了台湾从威权专制真正转变为民主自由了。画家已远,但他留下的这幅艺术作品,如
此映射出了他心中台湾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