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很好,探讨任何时代的事件,终究还是要回到当代时空背景下,
才不会产生以今非古的谬论。
不过,柯志明老师是长期研究这方面领域的学者,其论文与著作向来论述相当深入,
或许原文呈现的更像是采访者的史观与论述偏差。
回到林爽文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汉人向沿山地带的拓垦,
最根本原因还是来自界内(大致对应乾隆朝多次划定的民番界址)可拓垦土地已饱和,
为了获取更多土地与资源,才陆续有汉人拓垦集团冒险往“界外”开拓。
熟番守边另有时空背景因素,源自大甲西社事件的惨重打击与教训,
令官方逐渐形成借重熟番武力到边界守隘、拒止越界拓垦汉人及生番出草的政策理念。
然而,现实的发展很快超过官员的设想,守隘熟番苦于无止境的公务、无力自耕自足,
因此把土地租给汉人开垦以收番租,这正好提供想越界拓垦汉人以合法掩护非法的机会。
大里杙林家,正是在乾隆朝一支积极发展的越界拓垦集团。
清代台湾官员与其说心机布局,不如说当代官僚行政力量的侷限、当然也有贪污腐败,
对于民间屡屡超越行政规划的快速发展,往往只能事件爆发后介入处理、顺抚逆剿。
林爽文事件前已经先发生过几起械斗,导致地方官员开始比较积极查缉天地会等组织,
拓垦集团领导阶层感受到存亡威胁,最终还是选择以大规模反抗作为回应,
林爽文事件就此发生。
(但其实林家内部对于是否反抗也是意见分歧的,这也导致太平、雾峰林家之后的存续)
因此,回归到清治台湾初期的康雍乾三朝,仍然是处于闽、粤汉人积极拓荒垦殖的时代,
导致汉人先与原住民频繁发生冲突,之后随着开发饱和、争夺有限资源,
进一步逐渐发展为分类械斗。
康雍乾三朝台湾官员对于台湾的生番、熟番、汉人关系,以及闽客、泉漳之间的不和,
都早有认知。从官方平乱立场,选择与反抗势力的对手结合、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古今中外皆然,并非只在台湾发生。
熟番在这其中是最悲惨的一群,即使如此,大甲西社事件期间,许多熟番村社反抗,
也依然有少数村社选择协助官方平乱。族群关系,我群、他群识别本来就很难一概而论,
唯有深入了解当代时空背景,才能明了各集团决策者当下所做的决定。
清代台湾官员也是在多次处理台湾动乱经验后,逐渐归纳出处理应变方法。
引导熟番前往沿山边区守隘、进而形成三层制族群分布,也是来自地方官员的建议。
康雍乾三位皇帝分别透过官员的上奏,才了解台湾的族群关系、并做出不同的处理思维。
最后,回到原文重点,清代官员是否利用内在矛盾做出心机布局?
首先所谓的“内在矛盾”在林爽文事件架构下,指的应该是泉、漳、粤各庄的内在矛盾。
而所谓的心机布局显然是现代观点,“权变部署”才更符合当代皇帝与官员的处理原则。
而且与其说是一种很权谋、分化族群的思维,不如说是因应当代环境下的残酷归纳结果。
林爽文阵营中也有少数泉州人,反林助清的义民也有少数漳州庄,若仅以族群论敌我,
则容易落入非我族类的、永无止境的对立,因此才会演变成权变处理。
换个角度来说,清治台湾时期以各家族、村庄、拓垦集团为核心竞逐资源的发展模式,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背景下,说实在相当缺乏发展出消弭各方对立的基本条件。
18、19世纪的世界各地,类似的事情也都一再发生,台湾并非孤例。
然而演变至今,在需要凝聚共识一致对外的现今,以台湾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为鉴,
固然无可厚非,只是若能借此了解当代时空环境,或许更能理解事件本质与真相。
※ 引述《fw190a (las)》之铭言:
: 虽然觉得类似研究都是下了一番苦功,值得尊重。
: 但一些用词逻辑透露出的史观与其中矛盾之处,
: 我还是想点出来一下。
: ※ 引述《Aotearoa (长白云之乡)》之铭言:
: : 林爽文事件深层起因:利用内在矛盾的心机布局
: : 林爽文事件发生在清乾隆51年(1787年1月16日),表面上,看似是帮会不满官府统治(或
: : 欺压)而起事造反,率领武力攻占城池、杀害官员。
: : 林爽文从台中近山起事,势力一度掌控几乎整个台湾西部,招致清廷下重手镇压平乱。但
: : 若更深一层剖析就会发现,事件背后其实深埋著各种复杂因素,包括人群之间的对立冲突
: : ,以及统治权力的介入操弄。
: 深层起因就是随着汉人繁衍扩张占地,势必与原住民(生番)冲突,
: 清廷的立场初期是一种息事宁人的隔绝政策,
: 问题是禁不住底层为了实质利益的行事。
: 怎么就成了心机布局呢?
: 心机立下政策叫你不要越界?
: 再心机追认把你纳入统治?
: 如果真有心机,那这心机恐怕是针对原住民的,
: 在麻痺对方的情况下侵占其土地。
: : [要理解清代民变的脉络,清廷在台湾实施的“三层制”治理策略是核心关键!]
: : 所谓的“三层制”,就是清廷在乾隆中叶(约1760年代)建立的“三层式族群空间体制”
: : ,在土地上划下界线,把在台湾生活的人群切割分治。
: : 三层制的最外层沿海平原是从大陆来台开垦的汉人,内陆山区则是当时被称为“生番”的
: : 高山原住民族。两者之间沿山地带,夹着汉化较深、官府控制程度较高的平埔族“熟番”
: : 。为了因应边界(隘口)防守人力不足的问题,官府遂动员熟番负责守隘、护卫军工匠等
: : 任务。
: : 清廷治台初期经历一波内乱洗礼后,地方势力成了北京朝廷的心头大患。为了避免移垦汉
: : 人在台湾势力坐大,清廷采取“分而治之”策略,设下诸多管理规范。三层制在建立之初
: : ,便是要让汉人和原住民势力彼此牵制,用人群间的“内在矛盾”施行国家权力的统治。
: 这边说切割分治,
: 问题是清廷根本没法控制生番,
: 汉人与生番之间的关系叫做内在矛盾?
: 这是用现代台湾视点回头看产生的谬误吧。
: 用现在台湾的国族认同,
: 来想像当时他们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吗?
: 如果不隔绝,结果就是汉人拓垦速度更快,
: 原住民跟汉人对抗更激烈而已。
: : https://i.imgur.com/T9IGDTo.jpg
: : 三层制划下的地界经过多次变迁。自康熙61年立下界碑到19世纪的隘线可发现,
: : 汉人势力逐渐往山区逼近,导致熟番与生番的土地逐渐限缩。为了保有辛苦开发
: : 的土地田产,原住民族与汉人之间的冲突随处可见,也成为清廷用来牵制管理人
: : 群的手段。
: : 图|研之有物(资料来源|柯志明)
: : 沿山私垦势力崛起!拥武自重成清廷眼中大患
: : 三层制的区隔措施主要是“挑沟筑牛”用“土牛沟”划下地界,禁止汉人越界到原住民土
: : 地开垦,并把居间的沿山地带划为专属熟番的夹心层。
: :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来,土牛仅是高约2公尺多的土堆,原本就没有阻隔效果;
: : 二来,忙于守隘的熟番需要劳动力帮忙耕作收租作为口粮、汉人移民则需要土地收益维生
: : ,双方一拍即合,守边者公然“监守自盗”;三来,不少汉人会假藉军工匠名义出界,伺
: : 机开垦界外土地。
: 这里试图把生番熟番混为一谈是故意的吧,
: 汉人耕种熟番土地并且缴租,这是法律认可范围,
: 后续并产生了实质占有土地与追认交易,这是另一条线。
: 但越界拓垦这是完全违反一开始分界理由的,
: 把这两个情况混淆,产生一种既然种熟番土地合理,
: 因此拓垦也差不多,几乎是刻意误导了。
: 然后他再用一种,守边者监守自盗的理由来分担责任,
: 守边者是熟番,他自己土地都没空种了,会跟你去外面拓垦吗?
: 就算有所谓的放人过界,那不就是因为汉人很想出去而已吗?
: 所以自盗了什么?
: : https://i.imgur.com/rd9Whla.jpg
: : 漳州(红)、泉州(紫)、客家(蓝)社群,
: : 在东势角、朴仔篱界外私垦的相关位置图。
: : 图|研之有物(资料来源|柯志明)
: : 这群游走在界线内外的汉人,在无政府的三不管地带,为了获利和安全考量,往往会自我
: : 武装,久而久之发展出类似帮会的“准军事组织”,在利益发生冲突时也常透过武力解决
: : 。
: : 林爽文部众就是这种情势下的产物,这股新兴的沿山界外私垦势力逐渐壮大,也埋下日后
: : 失控的种子。
: : “划界迁民”政策变调,埋下官民冲突导火线
: : 林爽文事件从规模与期程来看,称得上是清代台湾最大的民变,在民间小说中,这段历史
: : 总被描写成“天地会反贼对抗朝廷”,但实际上,清廷自己却把整起事件归因于“划界迁
: : 民”政策的失败。
: : 乾隆皇帝自己的检讨是这样的:
: : 自近年杨景素议立界限之后,将界外良田美产转畀生番;
: : 生番不事耕种,内地无业游民窃渡偷垦,地方官诿之界外,不复稽察。
: : 于是,奸匪尤易藏匿。(钦定平定台湾纪略:53)
: : 原来在林爽文事件以前,不少汉人钻法令漏洞越界私垦,不只成为税赋黑数,也常因利益
: : 纠纷而引发冲突,清廷从经济与社会治安两方面来考量,终于不得不开放界外准垦。原本
: : “地下经济”的瞬间合法,却严重冲击私垦势力的既得利益。
: : 要知道,这群人一直都在法外灰色地带讨生活,不熟悉体制内的游戏规则,原本缺席的国
: : 家势力一旦介入,私垦势力当然无法和那些与官方关系良好、有财有势的传统精英抗衡。
: : “这就是乾隆皇帝所谓的‘弄兵之渐’!”柯志明说:“民间力量对于国家的介入感到忌
: : 讳,而国家又将这些民间力量视为威胁。当政府试图解散这些组织,甚至捕杀领袖时,武
: : 力冲突成为必然。”
: 这里发明了一个私垦势力与传统菁英对抗的关系,
: 难道他觉得非私垦势力下的非传统菁英都默默站在私垦势力一边吗?
: 当时真正自然的分界只有族群关系,
: 就算以私垦势力为画分,该对应的也只是非私垦势力。
: 越界拓垦本来就不是合法行为,
: 为什么会讲成好像违法应该获得补偿一样,
: 你违法又抗法的人,和守法的人摆在一起,
: 对后者来说你是搭便车+既得利益者,
: 你不服从清廷对你强加的秩序,
: 却要动员已经接受并相安无事的来跟你冒险,
: 这才是两边基本利益考量的差别,而不是传统菁英的问题。
: 所以拓垦者想反抗搞事,却难以动员原本界线内的人,
: 界线内的人跟清廷联合,变成义民打拓垦者。
: 然后又刻意发明一个拓垦者只是因为有武力,怀璧其罪,
: 阿难道界线内的人没武力吗?
: 没有的话怎么抵抗林爽文进攻的。
: 但以台湾械斗的历史看,本来就普遍有自我武装,
: 只是拓垦者的武装可能会更完备,更有组织能力。
: 。。
: 我来讲的话会是,
: 随着承认拓垦,试图合法化,
: 官府势力伸手进来,这对于拓垦势力的底层民众本来或许能接受,
: 但对于其中领导阶层来说是重大损失,或者会被针对,
: 于是他们利用拓垦建立起来的威信与组织能力,发动一波起事。
: 虽然初期突袭清廷成功,
: 但他们根本无法团结整体台湾汉人,
: 所以他只能以族群为轴线,争取漳州闽南人,
: 打的则是其它汉人族群,
: 结果就是后续这些人组成"义军"跟清廷的镇压军合流。
: : 在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建立了“权变部署”的统治原则。在几个“秘密奏折”中,可以
: : 窥见清廷官方的态度:
: : 台湾地方向分漳、泉、粤三庄,伊等类聚群分,遇有事端,彼此转得互为牵制。
: : ……该处民情不睦,亦只可听其自然,……此意该镇道惟当默存诸心,又不可使
: : 漳、泉人知觉,转启朋比为奸也。
: : 设使三籍联为一气,于海外要地,转非所宜。犹幸党类区分,各不相下,遇有莠民
: : 滋事,其异籍之人,必为义民,与之树敌。
: : 奏折中的内容用白话来说大意是:
: : 台湾人民自行分群、彼此斗争,虽然应禁止过分的仇杀相攻,
: : 但没必要消弭敌对态势,发生事端时才能让各势力相互牵制。
: : 此计谋不要让人民知道,以免他们团结起来。
: : 柯志明认为,相对于三层制属于“常态体制”,这种仰赖汉人社会内部矛盾加以分化离间
: : 的手段,可称为“权变部署”,两者相互搭配使用就是“兼用经权”。
: : “从不让百姓知道看来,清廷统治者很清楚,权变部署属于‘不得已’的非常手段,并非
: : 稳定可靠的治理机制。”柯志明接着补充,“然而,他们对于纵容及操弄仇恨所造成的恶
: : 性循环严重性,却没有足够警觉。”
: : 惨痛的代价很快就降临,台湾汉人社群间的分类械斗越演越烈,民间武力也逐渐失控,甚
: : 至演变成叛乱,1862年爆发的戴潮春事件便是血淋淋的例证。
: : 血流成河的案例充斥19世纪的台湾,“不只是漳、泉、客在打,最后一个个庄头都变成碉
: : 堡。这是个以邻为壑的社会,甚至连亲戚之间也可以分属不同阵营、自相残杀!”柯志明
: : 语气透露对过往历史的深刻遗憾。
: 械斗并不始于也不终于林爽文事件,
: 并没有一个宣扬爱台湾就能消弥对抗的方式。
: 真要有也只有塑造一个共同敌人这个可能性,
: 但这个路线具体操作上,也往往还是分化。
: 械斗根源其实来自于清廷对台湾控制力的不足,
: 不只是对汉人,也同时是对生番的无能为力,
: 因此容许地方武装的存在与壮大。
: 也是因为这个前提,
: 当清廷腐败的官场秩序试图向台湾势力伸手时,
: 台湾势力看到的是如此贫弱的力量敢索要更多利益。
: 双方很容易基于各自信息误差产生误判,
: 这算是民变起事的基础吧。
: : 以史为镜:反思台湾多元族群社会现况
: : https://i.imgur.com/NykF74M.jpg
: : 柯志明撰写的〈祭林爽文军成仁义冢文〉,告慰死者在天之灵,
: : 感谢冥冥中的因缘巧合,让他得以还原历史真相。
: : 图|柯志明
: : 在完成巨作《熟番与奸民:清代台湾的治理部署与抗争政治》后,柯志明献书还愿并特别
: : 写了一篇祭文,在骨骸长眠之地恭敬朗读,既告慰死者在天之灵、也感谢冥冥中的因缘巧
: : 合,让他得以还原历史真相。然而,即便历史真相已明,我们又能否真正记取历史教训?
: : 以史为镜,我们可以审视自己所处的时空情境。柯志明认为,在三层制的演变过程中,给
: : 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认清台湾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 : 清治时期,国家权力自外于社会之上;走到现在民主社会,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虽然较为一
: : 致,但国家权力依旧可能以更幽微、难以察觉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分而治之,作为现代公民
: : ,仍须保持警醒。
: : 不要被分化离间,就是要凝聚对于土地的感情。从阿富汗及
: : 乌俄战争我们不难学到一件事: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导弹潜艇
: : ,而是人民保卫家园的决心。──柯志明
: 国家的权力也喜欢以一种说故事形式,
: 把本来就不一样的东西,想像成理所当然是一体的,
: 这无可厚非,
: 但用在历史研究上就很容易模糊了建构与分析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