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bxdfhbh (bxdfhbh)
2023-01-24 05:01:50郭京这件事,现在有人翻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7691415/answer/2281317594
郭京不是道士,不是修真的人,只是当时东京汴梁里的一个老兵,估计已经是60左右的
老人了,所以,那些修真的人是否会穿越到他身上,可能性不大吧
郭京不是道士,而且也不是他主动去找官府要搞六甲神兵的,而是枢密使孙傅看到什么
书里有郭京的名字,到守城部队里找到这个叫郭京的老兵,这之后才开始了郭京的表演
,这里面,六甲神兵,到底是多少孙傅主意,多少是郭京自己的忽悠,记载太少;自从
新法废除更戍法后,郭京这种东京城里根本没有作战任务、常驻京城几十年闲着没事的
老兵,虽然学识很低,戍卫时看着皇帝、官僚、道士表演也学到一些道教术语、在“高
人”指点下完成欺骗表演不露馅应该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六甲神兵不是导致东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而是面临失败时意图通过宗教狂热提升战斗
力的拼死一搏;郭京多次主张择日出师,有可能是所谓六甲神兵还需要训练,作为老兵
不敢冒险;有记载有军官请求加入六甲神兵给郭京做副手,可能就是看到六甲神兵确有
军队的模样
六甲神兵作战,是勇敢的,按直接与六甲神兵对战的完颜娄室的神道碑的描述,“王见
其锋锐,不以逆击,使活女率精兵横截之,敌众乱,王乃督诸军进战,手中流矢,整辔
挺鎗,驰击自若,敌大败,奔城而城中”,也就是这只神兵不仅打出去了,而且被视为
“锋锐”“不以逆击”;且“手中流矢”,而且对战的金军是“督诸军进战”;显而易
见,在金军眼里,这只出击的宋军至少是只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不是宋史记载的那种一
冲就溃的乌合之众,至少取得这个胜利是在金史里记成表现将领英勇的功绩
此外所谓因为六甲神兵做法不能被人看见所以让守城士兵下城的记载也很可疑,因为很
明确郭京上城指挥,张叔夜是跟他在一起的,《三朝北盟会编》里对这事的记载是“京
自内出正当其锋。初遣使臣传令,楼子上除守楼子使臣军兵外,?并不得上”,六甲神兵
失败后,城墙被夺的情况是“已而金人数人登城班直与官军虽排布如织无一人死敌,于
是皆下城遁走”,守城军队密的“排布如织”却无人作战,全吓跑了,而原因则是“城
上守御之人见之胆落自是不复有斗志矣”,看到金军与六甲神兵作战的血腥惨烈,正规
军反而被吓破了胆,逃跑了
虽然正史记载对郭京很不友好,但是我们必须接受,他其实不算是个宗教骗子,只是一
个企图用宗教组织“义和团”挽救国家灭亡命运的失败者,而东京陷落、北宋灭亡的责
任不应该怪在他头上,郭京,也是受害者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032367
有一个很普遍流传的说法,就是郭京让宋朝的士兵统统下城,声称要作法,然后才能出
神兵作战,这导致在战败后城上无兵,金兵一拥而上,开封陷落!
然而这是事实吗?未必!
普遍流传的最可靠的记载来自宋史宋钦宗本纪“丙辰,妖人郭京用六甲法,尽令守御人
下城,大启宣化门出攻金人,兵大败。京托言下城作法,引余兵遁去。金兵登城,众皆
披靡”。
然而这种说法并非唯一的说法,《三朝北盟会编》的说法其实是略有不同的
“京自内出正当其锋。初遣使臣传令,楼子上除守楼子使臣军兵外,?并不得上。“
三朝北盟会编的说法,郭京是“除守楼子使臣军兵外,?并不得上”,并没有让军兵统统
下城。
还是再看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已而金人数人登城班直与官军虽排布如织无一人死敌,于
是皆下城遁走",这个记载也很清楚,城破和军兵下城毫无关系,事实是金人登城时云梯
一部只能运输十来个人,第一批登城的金兵并不多,当时守军"排布如织",但无人抵抗
,而是一哄而散,根本不存在没有士兵防御的问题。
三朝北盟会编引用《靖康小雅》记载:开陈州门遣郭京出战京老卒也。妄言有神术可决
胜,京前驱方越濠,铁骑蹂践死者如邱?,而城上守御之人见之胆落,自是不复有斗志矣
。
记载也很清楚"城上守御之人见之胆落",也印证了城头上并非无兵防御。
除了三朝北盟会要还有重量级史料,《建炎系年要录》的记载
"得殿前司剩员郭京擢为大将使募市井游惰为六甲神兵丙辰旦京尽屏守城兵独率神兵七千
余人以出未几京败金人登城士卒以无赏不肯战殿前副都指挥使河南王宗濋引卫兵下城传
呼救驾四壁兵遂大溃及午城陷敌"同样也是印证了三朝的记载,那就是士兵士气低落,才
是原因,而不是什么郭京让士兵统统下城,城头空虚!
关于城头是否有兵,这一点宋史本纪和三朝北盟会编以及建炎系年的说法不同,这三份
史料都属于研究宋代历史的重量级史料,但是它们出现了矛盾,那么我感到有必请出《
避戎夜话》这份资料来做一个旁证,为什么要用《避戎夜话》,因为他是一份类似回忆
录的资料,作者石茂良是一个现场证人,郭京出城时候,他就呆在城楼上,而且就在姚
友仲的身边,他的回忆可以说是现场第一目击,可靠性之强是其他资料完全无法比拟的
,"俄顷报云:郭京前军已得大寨,立旗于贼营矣。又报云:前军又夺贼马千匹矣。姚仲
友疑之,与石茂良登敌楼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