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观点] 关于利玛窦批评中国音乐

楼主: oaoa0123 (ball ^ω^ ice)   2022-04-19 19:23:14
※ 引述《Rucca (Herr Chaconne ?)》之铭言:
: 先声明:本人未看过利玛窦批评中国音乐的文章,也不是主要研究民乐
: 只是就此文章有关西方音乐以及历史时间问题提出我的看法与讨论
: ※ 引述《helldog (妈宝地狗)》之铭言:
: : 许多人对利玛窦在中国札记批评中国音乐的部份不以为然,有人认为利玛窦充满偏见,有
: : 人认为音乐无高下之分,持平而论利玛窦说的是对也不对;不对的地方在于音乐好听难听
: : 其实是主观意见,而对的地方在利玛窦点出一个问题,为何民乐无法或难以交响化[注1]
: : ?说的更明白一点,民乐为何难以管弦乐团的形式存在?
: : 注1: 利玛窦属于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的乐团的编制越来越大,交响乐的理论与编制
: : 逐渐成型,开始出现在教堂或城堡内演奏的中型乐团,交响乐团的编制与理论到19世纪终
: : 于完备,然后在大型的音乐厅里演奏。
: 利玛窦是1552年出生,1610年过世,或许传统西洋音乐史上会认为1600年开始巴洛克音乐
: 时期,但此注解里面所提的交响乐理论与编制逐渐成型的说法,在1600年其实尚未开始。
: 利玛窦在世时其实能接触到的大多还是晚期文艺复兴的器乐,这时候的编制并不大。
: 即便到了十八世纪初,算是巴洛克音乐晚期了,乐团编制还是可能介于10-20之乐器,而非我们
: 现在所知道的交响乐团编制,这种60-100人编制的乐团最早已经是1740年以后的事情了。
: 因此我虽然未看过利玛窦批评中国音乐的文章,但我猜他的文章应该很难连结到什么民乐
: 交响化的问题。
: : 传统民乐的编制也可以很大,但只能大家一起玩大合奏或某乐器合奏/独奏,无法多乐部
: : 协奏,西乐中常有的和弦和声或对位法也无法出现,原因就是在于音调。
: : 西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以12平均律为基础,发展出24个大小调(音调),所有乐器的音色
: : 都调整在24个大小调的范围内,所以各乐器的音色容易融合,作曲家也容易做出协奏等表
: : 现手法。虽然中国比西方更早出现12平均律,但如钢铁、枪砲、病菌里所说的,没有需求
: : 的发明是无用的,只会被遗忘,民乐的乐器并没有用上12平均律,各乐器也没有依照12平
: : 均律做出调整,民乐各种乐器的音调是不同的,民乐的音调比西乐的更多更杂,音色难以
: : 统合,所以才有”各敲各的锣,各吹各的调”这样的说法;这也是为何利玛窦会说他听到
: : 的都是刺耳音乐的原因, 因为各音色不够和协。
: 其实利玛窦的时代12平均律还未被实际的使用,因为要能调出12平均律是需要用微积分的
: ,所以12平均律的调率大概18世纪后半才被使用。西方音乐的调率自中世纪发展以来,从
: 最早的毕达哥拉斯率发展到后来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巴洛克初期常使用的中佣
: 全音律、巴洛克时期Werkmeister、Vallotti、Kirnberg等调率,也都不是十二平均率,
: 并没有如原PO所说比较容易融合做出协奏的说法。
: 至少,我认为调率部分,利玛窦应该不是以12平均律观点来批评中国音乐的
首先12平均律的概念其实是使用12音音阶的文明都一直在追求的事
为了解决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的狼音程问题
寻找一种能让12音平均分配的调律就是很必要的
巴哈的well-tempered clavier虽然翻译成平均律键盘曲集
但是他的原意是“良好的调律”而不是现代的12平均律
我们不知道巴哈用的是什么样的调律,但是这种音律就是一种对平均律的追求和近似
音高是否定准这件事,可能没有音色、音量是否和谐来得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小提琴的定音就是以五度调音的
跟管乐和钢琴的平均律并不同啊,现代不是只有平均律而已
但是在交响乐、协奏曲跟其他乐器齐奏的时候,基本上是听不出来的
再来是原文也有提的音色和音量,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会音乐,一开始从教会中发展
后来则是流行于宫廷和沙龙,最后演变成在音乐厅演出
特点就是重视空间的音响环境,就必须考量乐器的音色和音量,连乐手的位置都有讲究
音量的问题很自然,毕竟20世纪前没有电子化的乐器
乐器间合奏时乐器天生的音量就很重要
音色则是要既独立又能融合全曲的风格
所以在交响乐的发展历史上多一件少一件配器都是要再三考量的
比如说大键琴和古钢琴由于技术限制所以音量太小了
后来现代钢琴的技术提升,作曲家们也觉得钢琴的地位尴尬,音色不鲜明
所以都是让它以独奏者的身份在协奏曲中跟跟管弦乐团竞争
直到晚近才有作曲家让钢琴成为交响乐的一部分
如萧斯塔科维奇在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把钢琴当作竖琴一样的色彩乐器般使用
古典吉他也是受到天生的音量限制难以进入交响乐中
最后是音乐本身
虽说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记谱方式
但五线谱的确是在记述调性音乐上非常科学的发明
乐曲要发展到古典交响乐那么庞大的织体
一个系统化纪录乐谱的方式就很重要
另外就我了解传统乐器似乎很多属于指法谱,每个乐器不太一样
虽然厉害的人一定有办法克服
不过转换效率的门槛还是在那边
尤其是对于大型曲目的写作来说
: : 还有很多其它的问题,譬如音色品质不稳或声音太小等等,譬如笛子;传统的笛子是竹子
: : 做的,同一种笛子因竹子的不同音色都有差异。譬如扬琴与二胡的共振太小,声音不够亮
: : 不够大声,在组成多乐部的时候声音往往被其它乐器盖掉;传统铜管(ex: 唢呐)的声音太
: : 独特,在某些戏曲很有特色,但在大合奏时无法融入其它乐器...etc
: : 这些问题一直到现在仍困扰者现代民乐创作者;在交响化的过程中,难免某些传统中国乐
: : 器的音色不够和协,有人就想要把那些乐器踢出乐团,或想办法加入某样西洋乐器弥补,
: : 这常常都会引发现代v.s传统的论战,最保守的演奏家认为交响化本身就是一种离经叛道
: : ,清末民初之丝竹乐形式才是真正的传统[注2]。有人认为在民乐团加入西洋乐器就是反
: : 传统,是向洋文化投降;有人认为只要曲风有中国风味就是民乐,用啥乐器表现都不要紧
: : [注3];到今日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虽然已经有好些交响化成功的乐曲(ex:黄河、文
: : 革时的七出样板戏),但失败的更多,但民乐交响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 注2:现在许多民乐团都不是传统的民乐团,它们仿造弦乐团的编制进行扩编或改组,乐团
: : 有了指挥,并加上高胡、中胡等现代发明的民乐器来增润音色。
: : 注3:梁祝本来就是写给小提琴的协奏曲。
: 以上提出两个西方音乐史观点。
: 另外关于交响化的问题,首先,西方交响乐团的出现其实是跟当时时代经济背景有关。
: 本来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乐团编制并不大,也没有制式的交响曲曲种。十八世纪中期
: 开始,在中央集权政治兴起以及经济上能对音乐投资,越来越大的乐团编制慢慢出现,交
: 响曲这个曲种也从曼海姆乐派开始发展起来,并进而在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主流乐种。
: 中国传统音乐过去并没有这种交响曲曲种,民乐交响化是20世纪的产物,当西方古典音乐
: 传入东方时,过去的中国或台湾音乐家尝试将传统乐器组成“国乐团”。国乐团本身就是
: 一个20世纪的产物,而非传统中国或台湾音乐所原有的。但近来我知道,更多人其实想去
: 了解中国音乐本来的样样貌,而不是受西方影响下看待中国音乐。
: 无论民乐交响化的争论如何,我是认为应该跟利玛窦的文章相关性很低啦....
作者: tomhawkreal (阿汤)   2022-04-19 19:36:00
推 相当精辟的见解
作者: hedgehogs (刺猬)   2022-04-19 22:17:00
作者: moslaa (万变蛾)   2022-04-20 09:09:00
推。感觉真学过音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