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cyaztfe (best_troll_tw)》之铭言:
: 如题
: 我去查了中国兵书,发现一个现象
: 宋朝之前的兵书,几乎都只讲大方向、原则上的东西
: 武经七书:孙子、六韬、吴子、三略、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都是这个样子,即便有提到阵法也只有轻轻带过
: 但是到了宋朝开始,兵书对于阵法、战术、实作部分就开始有详细纪录,甚至还图文并茂!
: 那我就很好奇了,古代中国人在没有这些详细的阵法、实作书籍情况下,到底是如何练兵的?
: 只靠口耳相传?
: 为什么武经七书那些书得以流传
: 但有关实作的就几乎找不到踪迹啊?
…有啊。其实当你觉得没有的时候第一个反应该是去找
看看才对,而不是说没有。《汉书》〈艺文志〉的部分着录
当时还存在的古籍,兵家类就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
、兵技巧四类。关于战技的部分主要在兵技巧家。可以看一
下这类书目:
逢门射法二篇。
阴通成射法十一篇。
李将军射法三篇。
魏氏射法六篇。
彊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
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
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
蒲苴子弋法四篇。
剑道三十八篇。
手搏六篇
这些书现在几乎都不传了,但是遗迹还是有的,未来也
可能再出土。
另外《周礼》当中的一些篇章因为后世注疏家的补遗也
非常多可观的细节,但是前提是你要去找好一点的集注本来
看,要消磨很多耐性去读。
: 反观希腊、罗马
: 我们回头去看可以知道他们的阵法
: 像马其顿方阵,我们就知道是16x16
: 每个纵列的排头3人跟末位人是关键
: 然后罗马军团
: 青年兵组成第一横列,壮年兵组成第二横列,成年兵组成后备队
: 虽然例子不算多,但至少总是有
西方古代(ancient)或古典(classic)时期的兵学很多也是靠学
者的研究去建立的,史料常常也少得可怜。以车战和战车来说,埃
及与西台的战车形制与战术几乎主要只靠Ramesis II在Kadesh战役
获胜后建立的记功壁画来复原,几乎可以说有多少学者去复原就有
多少种复原,彼此大相迳庭。现在看起来很整齐的西方古代、古典
兵学,其实是因为中文受众一般接受的只是通识性的知识,没有真
的能深入了解其中的种种争论。(其实也不用多深入,只要你的知识
语言不是中文而是英文甚至其他外文你就知道所谓的通说忽略掉多
少猫腻。)
: 而中国宋朝之前的布阵始终是个谜
: 比如说伊阙之战到底怎么打的就不知道
: 我们只知道白起攻其不备,各个击破
: 为什么武经七书得以流传
七书其实也只流传比较概要的部分,现存《孙子兵法》仅十三
篇,然而考古发掘已经出土了十三篇之外的佚文。《司马法》应该
是齐地不断更新编修的大部兵书,有155篇,现存仅5篇。
: 有关详细布阵、战斗细节的都没相关记载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纪录通常是纪变不纪常,大家习以为常的
东西就不会特别着录。好比说《孙子兵法》〈行军〉篇有一句“平
陆处易,而右背高”,布阵时后背要依托高地可以理解,为何右边
也要依托呢?那是因为一般人右手是惯用手,持长兵器的时候右手
在后边施力,所以右边自然靠后。在持弓弩的时候也是以力气较大
的右手上弦,所以同样道理以左侧对敌。这种知识在当时很直观就
能理解,注疏家才会去注明原因,不会特别给后人讲解。
: 中国古人究竟怎么练兵的?
: 难道都是口耳相传?
: 还是真的就是打着打着练出来的?
你的问题其实是古籍佚失造成的,和古人实际怎么练兵关系不
大;这方面虽说不上研究很多但也不少了,看你有没有心去了解而
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