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分享] 文章:日明勘合贸易の実像

楼主: Aotearoa (长白云之乡)   2021-03-27 23:19:22
※ [本文转录自 JapanHistory 看板 #1WNqpX5- ]
这篇文章是日本的教科书出版社 帝国书院
官网里的社会科补充资料
我认为很不错,在此分享
https://reurl.cc/V37A1Y (PDF档)
日明勘合贸易の実像    北海道大学文学研究科准教授 桥本 雄
足利义满为何接收明皇帝的册封?
日明贸易开始安定下来,是在足利义满的时代。但是一直到步上轨道为止,
过程是充满波折的,当时是南北朝时代后期,在南朝势力依然强势的九州,征西
将军怀良亲王抢先在义满之前,获得明太祖洪武帝认定为“日本国王”。
明采取的方针是,只与藩属国的王缔结 朝贡—册封 的关系,不与其臣下及
无关之人缔结关系(人臣无外交)。另外,只允许朝贡使节进行贸易,视为是皇
帝的恩典,施行“朝贡一元体制”。所以,室町幕府若欲开始日中贸易,义满就
必须清除怀良亲王,让明重新认定为“日本国王”。
  而明派遣往怀良亲王处的册封使,落入了进军博多途中的九州探题今川了俊
的手中,册封这件事以未达成收场(译注:1372年)。从此以后,以“日本国王
良怀”名义前往明的使节,被认为是今川了俊与岛津氏等派出的“伪使”。
无论如何,如果不将明朝主观认定的“日本国王良怀”(怀良亲王)排除掉
,北朝-幕府势力便无法与明朝进行外交与贸易。这个证据便是足利义满曾二度
派遣使节前往明朝,但被视为是“国臣”的僭越行为,都被明朝给退回。
  但到了1401年,状况有了转变。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刚结束走私贸易从中国归
国的博多商人 肥富 的建言,义满第三次派出遣明使(正使:祖阿,副使:肥富
)。当时,洪武帝之孙建文帝,正面临叔父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永乐帝)的
叛乱(靖难之役)而陷入困境。可能是为了苟延残喘的远交近攻之策吧,翌年,
建文帝派遣了事实上的册封使,随祖阿一同归国,在北山第(金阁寺)接受义满
的引见。仿佛是对建文帝落井下石一般,义满比明使先升殿、南面、就座,从他
们手中接受献上的国书(诏书)、返礼品(回赐品)。
  另外,以前有人提倡“义满衷心地归顺在明皇帝的权威之下,是期待能在夺
取天皇家之后能保有权威。”的这个学说。但是,这个说法从前面提到的外交礼
仪的样子来看,大概无法成立。因为义满是对着日本国内演戏,表示日本与中国
明朝是同等的,或是日本超越了对方。“日本国王”这个称号,他甚至不曾在日
本国内使用过。
义满想与明进行朝贡贸易的动机,是为了要确保能支撑皇宫、兴福寺、北山
第等“建筑热潮”的财源吧。也就是说,义满的做法是“舍名求实”。
勘合是怎么一回事
每一艘遣明使船会携带一枚 “本”字勘合 前往中国。(“日”字勘合则是
明使前往日本时所使用)所以,遣明使船进行的交易,一般被称为“勘合贸易”。
  在政变后成为皇帝的成祖,在1404年正式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这
时,随着金印与冠服一起,一百枚永乐勘合第一次被赐给了日本。
勘合很常被说成像 合い札 或 割り符(寄放货物时,作为凭证的存根)一样
,这是完全错误的。“勘合符”这样的名称也是误解。希望能正确地理解“勘合”
是中国公文书的一种样式。然而,现今完全没有任何实物留存,勘合正确的样子
不明。但是,参考当时的勘合关联史料与清代中国国内的勘合实例,推论出如下图
的样子:
https://i.imgur.com/7Z06C0G.jpg
https://i.imgur.com/xTXH9KG.png
其大小,从史料中的勘合箱的尺寸来看,大约是横108公分、纵81公分。
纸面上分为:① 包含明朝的年号在内,印刷的文章(图中文字为虚构)
      ② 两处 割书.割印(“本字几号”墨书、“礼部之印”朱印)
      ③ 留白部分由日本方面填写(使节团成员名、进贡品及交易品名单)     
  接下来稍微补充上述的①~③。
①:在遇到明皇帝换人时,会重新下赐勘合一百枚,为了区别是哪一任皇帝的勘合
,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等年号是必须标示在上面的。
②:遣明船携带的“本”字勘合,要分别与放在北京礼部、浙江布政使司的
“本”字勘合底簿 查验。因为有两个地点要查验,所以纸面上有两个割书.割印。
③:勘合除了是证明使节团真伪的身分证明书之外,同时也是贸易许可证。因此必须
记入进贡品与贸易品。所以必须有足够的留白来填写这些名单。
勘合贸易的获利
勘合贸易很赚,这可能是一般流传的常识吧。那么,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利益呢?
参与遣明船的势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层:
(1)持有勘合的幕府将军家
(2)接收勘合、经营使船的守护与寺社
(3)搭便船将货物装上船的商人。
首先是(1)将军家。作为外交礼仪的一环,遣明使节团献上进贡品,然后接受
回赐品。进贡品除了金屏风、刀剑、工艺品之外,还由硫磺、苏木、铜等物品所组成。
回赐品则以明的绢织物、漆工艺品为主,几乎都是价值极高的稀少之物。原则上都收藏
在将军家的仓库里。
足利将军家的其他收益,来自于将勘合让渡给如细川氏、大内氏、山名氏、天龙寺
等个别经营者之时,所收取的对价收入。在史料上称为“勘合礼銭”。一枚勘合的行情
大概是300贯文的程度。(米价比 1贯≒10万日圆)
再来是(2)使船经营者。说到遣明船的收益,首先会想到“抽分銭”吧?
但是“抽分銭一定会落入足利将军家的手中”这样的说明也是误解。“抽分銭”指的是
从商人团的手中征收全部输入品市价总额的一成,缴纳的对象是经营使船的势力。
举例来说,幕府船的话就缴给将军家,天龙寺船的话就缴给天龙寺。这占了经营者收入
的一大部分,一艘船大约可达4000~5000贯文。
贸易的部分,首先是向宁波的市舶司交出输出品并分类挑选,接着在北京算定价格。
大多以钱、绢、布,或是宝钞(明的纸币)支付。而在这个公贸易(官方贸易)以外的
来自日本的输入品,则是在这之后,与中国方的特权商人进行交易(私贸易),这是在
明朝官方看不到的地方进行,也就是走私。
  最后是(3)搭乘遣明船的贸易商人们。他们滞留在中国期间的经费,基本上是由
明朝所负担,在这一点上是得到优待的。但是,1454年起被限制 十年一贡、船三艘、
人三百名(景泰约条),当然超出的部分明朝不会理会。另外,这些商人必须负担在
日本出发前的船只增建修理费用、船员的薪水、进贡品的费用等,以乘船费与运费的
名义负担。将这些费用与前述的抽分銭等支出扣除后,商人们得到的纯利,大约会是
出资额的 2.5倍。虽然会有海难事件与诈欺事件的风险,但整体来看,确实是非常好赚
的买卖吧。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满狗屁的)   2021-03-28 09:46:00
作者: nerevian (I GET YOU)   2021-03-28 13:10:00
未看先猜 行文逻辑潜藏当时日本是跟中国对等的意识形态
楼主: Aotearoa (长白云之乡)   2021-03-28 13:21:00
你直接看就是了,不必未看先猜而且你猜错了
作者: moslaa (万变蛾)   2021-03-28 15:17:00
一,好大张,我本来以为是像木头做的钥匙二,虽然不是本版主题,但我一定要讲那个妹好可爱 >_<一脸贤妻良母的模样
作者: hgt (王契赧)   2021-03-28 16:29:00
其实我觉得没有对等XD,一个九州军阀就胆敢截留天朝册封使XD
作者: wcc960 (keep walking...)   2021-03-28 22:16:00
精确来讲是幕府的九州行政长官,但确实大到也算个土霸王只是今川(了俊)后来还是被义满拔掉了
作者: chewie (北极熊)   2021-03-29 07:01:00
推 不过十年一次的贸易 即使有获利 量也不多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