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中国衰落两百年来军事成就第一

楼主: hazel0093 (heart-work.info)   2016-05-14 10:47:51
原本我对很多奇怪的言论 都觉得没必要费神辩驳 但有乡民说我是放任反智横行
所以我难得剪贴簿一篇 看看卡神二世madaniel会不会也跳出来 XD
推 kuopohung: 4.毛泽东 05/13 20:11
→ kuopohung: 蒋介石只是二战时选对边让中国捡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位 05/13 20:11
→ kuopohung: 置,但说到以战功让中国提升地位的则是毛泽东 05/13 20:12
→ kuopohung: 先是韩战,后是对印度战争,奠定中国为第三世界龙头 05/13 20:12
推 jackthegreat: 北伐跟抗战根本是两回事 蒋介石抗战时连反推都没达 05/13 20:45
→ jackthegreat: 成 日本投降后还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慢慢进驻 05/13 20:46
→ jackthegreat: 日军占领区 05/13 20:46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ztsjk/2010/11/201011041108172741.pdf
中国社科院文章(PS,作者杨奎松是对岸党史专家,不过也有研究日记)
这篇主要讲77以后老蒋怎么决定彻底对抗日本的态势,很有参考价值
http://tinyurl.com/hqfkks5
陈永发帮杨天石写评,节录文,杨天石的解读日记里有一篇paper就是在讲和战
喔另外说这个蒋汪勾结是对岸学者的理由喔,看来有的人读对岸书比我还精
"讨论蒋对汪精卫出逃的应对。过去中共总是诋毁抗战时期的蒋汪两
人为失败主义或投降主义者,蒋表面上抗日,实际则纵容汪出走重庆,到南京
成立傀儡政府,以便彼此唱和,上演双簧戏。作者则清楚证明,蒋汪之间确有
权力和地位之争,对抗战也确有主和与主战之严重歧见。汪之出逃,有不计代
价之嫌,甚而不惜削弱抗日阵营,企图拉拢西南实力派军人,成立第三势力,
再向日本求和。惟西南实力派军人拒绝聆听,汪毫无筹码,只好在谈判桌上任
日方宰割。蒋则认为日本的和平条件早已超出中国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坚持
抗战到底,决不为追求和平而牺牲民族利益与尊严。"
其中有篇论文直接跟战和相关的是这个:
http://tinyurl.com/gnlrrls
战争的历史与记忆 = War in history and memory / 吕芳上主编
其中北大王奇生的"抗战初期的“和”声",我怕有人脑容量有限,可能不爱看全文
这里只好节录跟文章相关的访谈还上色,基本上跟内文差不多:
==============================================================================
  嘉宾简介:王奇生,湖南湘乡人,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中国现代留学史、中国现代政党史、中华民国史、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等。
  问:一直以来,受党派立场影响,国共两党都长期否认对方的抗战成绩,近些年这种
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在抗战领导权等问题上各方争议仍旧很大,对此,您怎么看?
  王奇生:应该来讲,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没有一个时间段的历史评价,能够像抗
战这段一样错综复杂。现在是专业史学、民间史学和官方史学高度扭结在一块,声音完全
不同,官方史学有它的一套话语,民间史学则完全跟官方史学对着干,你说是黑我就说是
白,当然,专业史学又跟他们不同。
  还有一个问题很奇怪,就是纠结战争的领导权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代就举
行过讨论,如果说那个时候讨论这样的问题是一种进步的话,那么到了今天,在专业史学
看来,这就是一个伪问题。
  但到了现实层面,大陆官方又拼命要和现在的国民党搞好关系,甚至还要牵就他,有
些话说得很开明,倒是在像抗战这样的历史问题上斤斤计较,这是很少见的现象。
  现实问题都可以跟国民党坐下来谈,而且似乎什么都可以谈,可能也是因为台湾有一
个民进党或者说是更强烈的台独声音,倘若历史上也有一个民进党,估计国共也就不会那
么纠结了。现在问题是这样一个局面,真是有意思。
  民间史学的问题也很大,在很多话题上完全不讲理性,完全跟共产党的官方话语对着
干。倒是我们现在搞专业史学的人夹在中间很为难,客观来讲,我们不光受到官方史学的
干扰,也受到民间史学的干扰。因为,要说史实,共产党在根据地抗战这个史实存在,而
且共产党牵制了日本很大的力量也是事实存在。当年共产党要生存、发展,这也是可以理
解的,但是它的生存、发展毕竟是在沦陷区里生存发展,不是在后方跟国民党争地盘,是
跟日本争地盘,这个也是事实存在。不能颠倒过来说共产党完全不抗日,或者是共产党只
顾自己发展,显然这不是事实。
  问:日本为何选择华北作为自己全面侵华的第一站?
  王奇生:华北很独特,国民党1927年北伐打到长江流域北方基本上归顺了,张学良在
东北宣布归顺,叫易帜,或者叫和平统一,华北盘踞的力量也不是通过武力,整体来讲,
国民党的力量没有很好地深入到华北,包括东北都没有好好渗透进去。
  即使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华北也是一个半自治、半独立的状态。阎锡山控制山西
,国民党力量根本进不去,韩复榘控制山东,国民党力量也进不去,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所以,这个时候日本从东北到华北,开始的目标内部意见也不一致,至少里面相当一部分
人的目标是想把华北搞成他的一个半独立或者半自治的状态,而不是要有一个针对中国的
全国性侵略。
  问:日本内部有一种观点是主张保住他们在满洲的利益。
  王奇生:对,应该来讲,日本军队内部意见不一致,中央和地方意见也不一致,分歧
都很大,但是总体来讲,七七事变他们最初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华北。在这种情况下,国民
党蒋介石政权也控制不了华北地方实力派,他有他的无奈。
  中央军之所以决定北上,蒋介石也带有点据他自己的说法是心理战的成分,做个姿势
想吓唬吓唬日本人,看看你能不能适可而止,包括他的庐山谈话,现在看蒋介石日记,也
带有很大的心理战成分。在此之前,从九一八以开始,国民政府的态度一直都是消极退让
,这使得日本人形成了只要自己一强硬国民政府就会软下去的看法,直到卢沟桥事变仍是
这么个态度。但这次蒋介石不这样了,他也想强硬一下让日本退下去。
  可中央军北上和庐山谈话没有吓唬住日本人不说,反倒振奋了中国的国民情绪,这种
情绪使得蒋骑虎难下,不可能往后退。
  问:众所周知,卢沟桥事变拉开日本全面侵华序幕,但关于这一事件,日方不少研究
者一直都把其视作军事失控,而不承认是自己打响了侵略战争的第一枪,据您的研究,对
于日方这一观点,应作何反驳?
  王奇生:日本学界不管是自由主义史学,还是右翼学派,现在比较普遍的观点,就具
体事变来讲还是偶然性事件。
  既然是偶然事件,谁开第一枪其实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这个偶然事件是怎么一步一
步扩大化的。
  从七七事变开始到后面的一个多月,日方是怎么一步步往前进的,蒋介石方面又是怎
么一步一步应对的,史学者应该是还原这么一个过程。
  问:是不是可以说国民政府特别是蒋介石对当时的形势存在误判?
  王奇生:那种情势下双方都是去看对方,也不能说是误判,因为蒋介石也是根据常年
跟日本打交道的经验来回应,日本方面同样如此。战争对中日双方而言都不是透明的,只
能根据自己知道的情况做大致判断,这样的判断当然会有误差,因为谁也没法把问题看得
那么清楚。
  之前我也讲过,我们研究抗日战争,一定要把它作为中日战争史来研究,也就是说,
必须把这场战争放在两国之间怎么互动的角度去研究,才能把很多问题搞清楚,而不单单
是研究中国是怎么抗的。中日双方在七七事变以后的每一天甚至上午下午都会决断得不一
样,关于双方在当时的互动,新增的材料已经很清楚很丰富了。
  问:就国内研究来讲,您说的这一点涉猎得很少,很多人很关心战争到底怎么打起来
的,却又无从了解。
  王奇生:中方我看蒋介石日记,看当时一大批国民党高层的日记,有一个什么感觉呢
,抗战的第一年,日本因为打得很厉害,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可以说当时的政界
和学界的精英层大多战争都极其悲观,甚至于是一种绝望的心理,包括陈寅恪、胡适他们
开始都说不能打,一打真的要亡国。他们都希望早点跟日本谈和,因为谈和可能只亡掉一
部分,只亡掉华北,不会亡掉全中国,这样以后还有慢慢恢复的可能性,如果一直打下去
,中国都亡掉,那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而在军政界,徐永昌日记就认为,只有什么人要坚决抗战呢,一个是中共,一个李宗
仁、白崇禧他们的桂系,再后来是冯玉祥。国民党所谓嫡系中央层一直对战争是非常悲观
的。我要生活在那个年代,说不定也是一个悲观论者,因为一点都看不到战争的前途,中
国完全不是日本的对手。
  当然随着战争的深入,很多人的看法也在逐渐转变,以胡适为例,他原来认为中国完
全经不起一打,一打必亡,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上海淞沪会战竟然打了三个月,这某种
程度上改变了他的看法,他开始觉得还有点前途,说不定打下去还能一直拖下去。
  我们今天来看,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最后取得胜利,好像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其
实当时人看真的没有那么乐观,能够坚持八年最后还胜利了,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现在
的问题是什么呢?很多人写回忆录不谈这一块,因为抗战已经胜利了,他们绝对不会回忆
自己第一年时的悲观绝望,这样会让后人觉着他们太没有远见了。
  而且,即使当时很多人心理上很悲观很绝望,他也只是写在日记里,最多好朋友私下
聚会会有所表达,公开场合他们是不会说的,因为不能泄大家的气。公开舆论更是如此,
你看当时的媒体,一片要抗战的声音。
  王奇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有三个人要重新来评判,第一个是蒋介石。在国民
党政府和军队内部,几乎是一片悲观绝望声音时,蒋介石扮演的角色就显得尤为关键。回
过头来看蒋介石日记,还原到当时那样一种背景下看蒋介石,会觉得他在当时真的很了不
起,在一片主和声浪中,他坚持要战。
  他认为不能和理由是他对日本很了解,他年轻时留学日本,经常跟日本人打交道,他
觉得日本人的野心没有止境,不是中方做了让步,他们就会停下来,一时的妥协根本没法
让他们感到满足。再就是,他判断这场战争不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战争最后的结局肯
定是一场世界性战争,而且他还有一个判断是什么呢?他认为,只要战争扩大成世界性战
争,中国就有希望,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国际形势,这应该是他的英明之处。包括国民军在
上海坚持三个月,也是打给国际社会看,赢得他们的同情与支持,这个也是非常正确的一
个判断。
  不过,他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也有重大失误,那就是他认为日本最终跟苏联肯定会打起
来。应该说,出现这个误判,也不能怪他,因为日本从日俄战争以来就一直把苏联作为它
的主要敌人,或者把苏联作为它的基本战略假想敌,包括它的军队训练等各个方面都是拿
苏联作为自身目标。所以,蒋介石一直认为日苏之间迟早会打起来,而且很快会打起来,
不会用太长时间。他到1938年开始,就在预测下一步日本肯定会跟苏联打起来,预测说一
两年以后,再后来说半年以后、两三个月以后直至马上要打起来,实际这也是他的一种心
理期待,因为日苏一打起来中国就有救了。
  当然,他没料到的是日本没跟苏联打起来,却跟美国打起来了。不过日美开战后,蒋
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虽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预判发展,但自此以后他更加坚定地认为这
场战争最后肯定会取得胜利。所以,我认为蒋介石对这场战争在战略层面上判断应该是比
较对的,而且也基本把握住了。
  问:换了一个人可能就不一样了。
  王奇生:对,在精英层一片主和声音时,蒋介石却选择了坚持抗战,用他自己的话来
讲就是“以一人敌一国”。试想在当时,若他说这仗不打了,要向日本求和,那也就真的
不会打了。进一步说,国民党不抗日,也就不能指望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了,因为中央政府
不打,敌后就不存在了。
  王奇生:同样,我们再来说第二个了不起的人——毛泽东。有一次开会,黄道炫教授
说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好像是大家当时都能看到的问题,这一点我不能同意。我们今天看
起来《论持久战》好像没什么特别高的眼光,似乎当时很多人都能看到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其实真不是。我们讲当时确实国民党里也有人认为要打持久战,并且通过持久战能最终
获胜,但有这种眼光的人并不多。
  历史学者事后诸葛亮很容易。现在仔细读毛的论述,他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
理,他说中国这么大,日本实力再强,也不可能把整个中国都占领,他就说中国不会亡国
,中国祇会亡城、亡路,这个很有意思,就是说日本再怎么占,也只会占领一些大的城市
和大的铁路或者路线,而没有能力去占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
毛才开辟敌后战场,到敌后展开游击战。
  话又讲回来,如果没有面战场的抵抗,日本完全长驱直入的话,敌后共产党也就过不
去了,甚至不存在敌后了。所以,我觉得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配合的关系。试想一
开就始跟日本就打游击,又怎么可能,必须有前面的正面战场、正规军队的正面抗战,才
谈得上敌后战场的配合。所以,我觉得今天国共双方都没必要把抗战搞成有我无你,完全
对立这么一个状态,因为实际上二者是一种共存的关系。
  王奇生:最后,我们再来看汪精卫,放在当时的情境下对他的选择可能也会有一个理
解。因为某种意义上来讲,汪精卫的求和在当时的精英层里边恰恰是有“群众基础”的。
恰恰是因为汪对政界和学界精英层的真实心态都很了解,而且大家都不敢跟蒋直说,求和
的事就由他汪精卫来作,而且他认为这种求和是有群众基础的。
  所以,你会看到汪精卫离开重庆,叛逃到河内后,他公开发表了一个艳电,假如他认
为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他何必那么高调呢?而且,他认为自己的艳电会有很多人响应,他
心里太清楚了,你们都不敢说,那我汪精卫来说。他发艳电的同时,还给孔祥熙个人打了
一封电报,电报的意思是说兄弟我现在做这个事情,是要做一件大家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情。
  你们都不敢下地狱,那只好我汪兆铭来下地狱,他为什么敢下地狱呢?当年胡适就说
,汪精卫有股烈士情结。汪坚信自己辛亥革命的时候差点被砍头,这段光荣历史能够证明
我的清白,这个事情你们其他人做都可能被骂为汉奸,我敢做我不怕。
  其实,要看当时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王子壮日记的话,里边恰恰有一个相似的说法,
他听说汪精卫离开重庆跟日本去求和的消息以后,在日记里写了一句话,他说汪精卫这么
做是做了一件在党国高层很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从这个背景下去理解汪
,我觉得可能也会不一样。
  当然我们后来讲,为什么大家都想做不敢做,可见这个做要有分寸。后来长期跟随汪
的一个人,当时在行政院做参事,他的日记这两年也出来了,他也在日记里说,大家都说
谈和是你不能离开重庆去跟日本谈和,必须站在重庆的立场跟日本谈和,你离开重庆跑到
那边去谈什么和,你是投降,性质就变了。但是汪可能就认为在重庆,蒋介石根本不听自
己的,只好离开重庆去跟他谈,他也是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问:抗战初期的时候,蒋介石之所以应这个战,是不是对自己的军备也有一定的信心
?
  王奇生:初期的时候,蒋知道迟早要打这一仗,这个大概是没问题的,所以他在抗战
以前也做了很多准备,甚至认为再拖个一两年更好,准备会更充足一些,把握会更大一些

  对于中国人自己的优势,从两国实力来讲确实心里也没底,当时几乎没有人对两国真
正打起来有把握,蒋介石也没有,蒋的希望也不是在于真正地实打实打赢日本。这方面看
他的日记记录不明显,没有什么特别的,而在徐永昌的日记里,他认为中国这场战争没办
法打赢,只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打跟日本求和,要边打边谈,不能不打就谈,,只能是我们
要抵抗,抵抗的时候看到有机会可以谈的时候就谈,这是相对比较客观也比较可行的。
  抗战初期从淞沪抗战到武汉会战,一直打得很壮烈,这是毫无异议的。今天写战史的
话,我们绝对不能抹煞这一点,中国人打成那样子了,这一点我们不用怀疑也不用否定,
要充分肯定中国抗战壮烈的这一面。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
  你要看国军内部将领自己的一些日记的看法,问题其实有两方面特别明显,实力悬殊
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更致命的问题是国军将领的无能。比如看丁治磐的日记,他开始是
一个师长,后来是一个军长,他的日记里大量议论中国将领的无能。
  我后来看其他材料,包括史迪威的看法,包括蒋介石自己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国军将
领很无能,军事素养很糟糕,而中国的士兵好像还不错,听话而且在战场上也非常勇敢。
这一点就是中国农民非常朴实,这方面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战场的指挥很被动,所以这可
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还有一个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当年共产党批评国民党的,片面抗战。什么是片面抗
战呢?只依靠政府军来打,没有发动群众,后来蒋介石认识也很清楚甚至痛心疾首,中国
人在本土作战,小日本是打进来,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完全有条件发起人民战争,因为日
本干任何事情都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但是后来的结局恰恰是相反的,国军所到之处老百
姓早跑光了,当然地方政府也很不得力。
...中略N字...
  问:最后,要请您谈谈中国为何能取得抗战的胜利。前段时间澎湃出了一篇文章说日
本之所以战败的最重要原因不是因为美国参战或者因为原子弹,而是因为苏联跟它打起来
了。
  王奇生:这些都可以是胜利的原因之一,但是胜利不是那么一个简单的单一的,就像
你吃了四个馒头,到第五个馒头吃饱了,早知道前边四个馒头不吃了,直接吃第五个馒头
就可以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日本在中国战场的战争,如果没有美国的原子弹还会拖下去,但是在中国,日本没有
战胜的可能性,因为拖的时间越长,日本就越被动。我觉得日本在中国战场每一场小的战
争都打赢了,从战术上都打赢了,但是恰恰失败在战略上或者失败在政略上。这就好比后
来国共内战一样,陈毅就说我们国共打,国军是从技术层面上比我们好多了,但是我们赢
在战略上,国共打共产党赢在战略上,同样中日打,日本也是败在战略上,包括他后来把
战场扩大到太平洋战争,实际上也是战略、政略上的失败。
  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说苏联出兵也好,美国出兵也好,他们都会加速战争的结束,当
然,也不能否定原子弹的作用,是这几方面的合力共同把这场战争结束了。退一步说,即
便这场战争没有扩大成一场国际战争,中日两国孤立地打也会打下去,今年暑假我自驾游
去大西北,就感叹这么广阔,当年日本想占领全中国怎么占领得了?所以来讲,我们不要
老是拿一条因素来否定其他因素的存在,老是去强调一方面否定其他方面的存在。
  问:您刚才从战略角度来看问题,确实会看得更清楚。
  王奇生:从日本方面来讲,通过“九一八”占领东北,台湾更是早就据为己有,但它
仍不知足,非要不断地扩张,最后全部吐出来。其实当时蒋介石也反复讲,如果我们回到
七七事变之前的状态,日中就可以谈和。假如这场战争,日本在战略上适可而止,肯定也
就不是后来的结局。
  所以你说这场战争非得要强调是美国和苏联的作用,我觉得也不合理,没有中国在场
的这样一场抗战肯定不会这样的,但是它确实是多方面的互动,包括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
的关系,互助共存共同抗日。还有一点,假如日本没把战场转移到淞沪抗战,而是一直把
重心放在华北的话,共产党要在华北生存就很难。正因为日本转移到淞沪作战,华北的兵
力相应减弱,共产党才趁机进入华北。
  1944年的一号作战也是,这场战役消耗很大,本来1938年以后国军开养精蓄锐,缓过
神来,没想到再次遭受重大打击。如果这场战争,后来的国共内战,共产党要打赢国民党
没那么容易,因为通过一号作战,国民党大伤元气。后来日本也反省一号作战,因为这场
战争,日本也没得到实质性好处,倒是无意中成就了共产党。
  所以我说,战争是多方实力的互动。本来日本要发动一号作战的主要目的是要消灭在
南面的美军基地,它怕美军利用在中国的航空基地和飞机轰炸它的本土。但是最后等到把
一号作战打完的时候,这个意义没有了,因为美军后来直接从太平洋上的小岛飞过去把日
本本土给炸了,也就是说等到仗打完才发现打仗最初的战略意图已经没有了。
==============================================================================
另外我再说一下,选对边有多重要,拿某些人最爱的日本来说
选对边,一战以前选英国当靠山,下场就是无往不利变列强
假如二战也选对边,现在老家还不会被美国军人作威作福(山崎丰子,命运之人)
也不会被丢核弹还整天巴著欧巴马要道歉
所以日本也只是没有"选对边"而已,有那么严重吗?
推 lslee: 原本我对很多奇怪的言论 都觉得没必要费神辩驳 但有乡民说 05/14 08:18
→ lslee: 我是放任反智横行 在统计学里有个词叫幸存者偏差 如果喜欢 05/14 08:21
→ lslee: 拉丁文你可以说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当初同盟轴心谁 05/14 08:21
→ lslee: 赢的确没人能知道 所以很多国家两边都下注 像机智西班牙 05/14 08:22
→ lslee: 法妖 或是中国 如果今天轴心国赢了 我想应该只是看到第三项 05/14 08:23
→ lslee: 换成是汪精卫卧薪尝胆忍辱负重 或是中国历史多了个大和朝而 05/14 08:24
→ lslee: 已 05/14 08:25
推 lslee: 老蒋的战略核心跟毛子打拿皇很像 就是用烂地跟你拖 好险最 05/14 08:43
→ lslee: 后赢了 不然不知道会不会被史官写成董卓噢 05/14 08:44
首先,老蒋跟汪精卫没有串通好(这点有多人次论证过,老蒋想过和谈但不是找汪)
所以你讲的"两边下注说"...不成立啊!你是不是关原之战看太多了啊大哥?
首先西班牙跟泰国的地缘较显边陲,还能够以半中立的方式生存
但法国那个跟中国例子反而更像...要知道43年以前全球承认的是维西法国
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被视为是英国的傀儡,戴高乐有天眼通能在40年就知到德国必败?
今天没有老蒋,只有汪精卫跟日本谈到的筹码绝对更是任日本喊价甚至毫无于地的
(想想看,我都能把全中国吃下来还跟你和谈,武力才是根本)
没有汪精卫,老蒋自己要跟日本和谈的可能性也大得多(44年就派过多次特使了)
国民党在30年代一不知二战二不知同盟国三不知战胜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高层都偏向主和
然而老蒋一号召,主战顿时就成了政治正确,顿时活生生从南宋拉成了大明
就算给汪精卫真统一中国也绝对不是全鳞全尾的老母鸡,首先东北蒙古都得丢
说光头有时光机其实还真不过分哪。
作者: liunwaiqoo (角头帮小弟-超爱蒋智贤^^)   2016-05-14 13:11:00
推~~~~~~~~~
作者: rogergon ( Aquila)   2016-05-14 13:46:00
蒋抗日的历史定位无庸置疑,打得差也是,谁来都一样。当年的国军从头到尾烂了个透,换谁领导就能赢是作梦。我这是夸蒋吧?
作者: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6-05-14 14:32:00
原po误解楼上的意思了
作者: rogergon ( Aquila)   2016-05-14 14:40:00
换谁打都没法子赢,不就是说他已经做到上限了吗?
作者: leoyeh (不统不独 VS 既统又独)   2016-05-14 15:51:00
确实是蒋领导的 但实际上抗日的主力部队(有战力的)都和他关系不大
作者: EvoLancer (伊地知幸介)   2016-05-14 16:55:00
抗日的主力野战军 当然还是黄埔系如果是租借法案 得到好处的只有驻印军 空军跟其他与美国人有关的战训单位 国内野战军序位排在很后面
作者: rogergon ( Aquila)   2016-05-14 17:19:00
蒋光头保留实力,让杂牌军去打老日,这不是新闻。各路军阀各怀鬼胎,没有谁比较高尚。
作者: EvoLancer (伊地知幸介)   2016-05-14 17:33:00
剿共让地方军去碰撞红军获取政治利益这是结果,不过不过让军阀去当抗日主力,只有老蒋脑残才这么干蒋记国府虽说是中央政权,但也没有完全脱离当代军阀思维 真正重要的战场 出于能力与互信 他不会信任地方军阀只会相信自己的黄埔子弟 真要说老蒋对地方军系的刻薄寡恩 那就是中央军损失大 但扩编补充也大 地方军系这方面的空间就比较小 运气不好确实还会取消番号所以八年下来 只有地方军只有桂系扩张 其他军系都萎缩
作者: jack0123nj (墨坎)   2016-05-15 06:18:00
这篇精辟
作者: hanhsiangmax (陪我去台东)   2016-05-15 09:06:00
我喜欢这篇~~~~可是好像真的太长了,没什么人看完XD
作者: xjapanfan (我是仔仔,不是宅宅)   2016-05-16 14:56:00
那时候谁不是“军阀”?中央军就这么威,到处都能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