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文] 对艾伦 .图灵的拙劣模仿以外——《解码

楼主: deepdish (Keep The Faith)   2016-04-21 02:56:53
对艾伦 .图灵的拙劣模仿以外——《解码游戏》中的史实是史实吗?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2236
周三 2015-03-11 matthewwth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309c.jpg
自《解码游戏》播出以来,网上的一片好评吸引不少人去重新认识艾伦.图灵的生平,
也让人重新审视埋没已久的历史。
惟近来一篇网上影评《》却给电影来了一个极大掌掴,使不少观众掩脸高呼:
噢!我到底都在看什么了?
笔者没有丰厚的科学历史知识,亦不是什么懂得剖析电影的文艺青年。
就容笔者以笔者所知的史实,检证一下电影中所描述的史实的真确性。
以此文作为一个资源,既可提供多一个史实观点的角度供思考上的参考,
也可供后人讨论、评价、与检视这电影时,能有更多工具和材料可用。
本文将带给诸位观众第一个震撼的消息是:
第一个破解德军密码、缴获“谜”密码机和建造超级电脑运算密码设置的,
不是图灵,而是波兰人。
废话不多说,现以Q&A形式进入电影史实背景的检证:
Q. 密码机是谁先发现的?
A. 1929年,波兰海关在扣查一批德国送来的寄件时,遭遇德国领事馆的强烈请求,
要求寄件立即退回德国,惹起波兰对寄件的疑心。
机警的波兰关员呈报上级后,联同波兰情报部门,在寄件退回德国前,
仔细把寄件拆开检查,并发现了一台密码机。
波兰当局机警地拍下密码机的内部结构、键盘、转子,并用图表把它的线路画出来,
并要求驻德情报人员核实机器来历。
至1931年,波兰已充份掌握机器的用途,并与法国情报部门交换了讯息。
惟法国自恃军力强大,无意耗时破解“不可能被破解”的密码,破解密码先机掉失。
Q. 第一台密码机是谁缴获的?
A. 电影中一开首提到的“波兰情报局把密码机”偷运了出来,只是事实的一半。
出于对德国日益壮大的警惕,波兰情报部门于战前,以商业买卖途径,
从德国正式取得一台商用版的密码机。
至1938年(开战前1年)时,
波兰已能破解、阅读、并追踪德国军方相当可观数量的即日讯息。
波兰送出的仅是一台商用版密码机原型,英国的布莱奇利园情报人员在史实上,
最终不是靠那台密码机解得密码的。
Q. 第一台超级电脑是图灵的建造的?
A. 错。
二战前夕,有骨气的都是小国。
对战火近迫日渐恐惧的波兰政府,尽了很大努力保存自身。
万分警惕的波兰政府建造了首台超级电脑,高峰期时更有36部,每天解读德军讯息。
惟德国似乎也意识到有不妥,除了改良了密码机外,波兰亦缺乏资金扩大破解计划。
在英法无意金援的情况下,波兰尽了最大努力将一切所知——
包括超级电脑的蓝图、一整台密码机的原型,全数交往伦敦。
而就在“礼物”交出后的一个月,波兰沦陷。
图灵在布莱奇利园重建的超级电脑,源于波兰在最后关头,
避过毁灭而逃出来的蓝图。
Q. 图灵的小组成功解码后,也成功防止了德军产生疑心?
A. 错。
事实上,德国海军蒙在鼓里的时间只有约9个月。
至1942年,德国海军上将邓尼兹不单因惊人的损失而意识到密码已被破解,
而且还推出了一整套全新名为“鲨鱼”的密码系统。
布莱奇利园之后花了足足半年才能再次破解新的密码,
但德军于1943年又警惕地加紧配备新的密码模型,令布莱奇利园一直疲于奔命,
无瑕庆祝短暂“胜利”。
每次英国与德国在海上的伤亡比率,与破解密码工作的成功与否成正比。
Q. 为何电影特别强调海上作战?
A. 1940年-41年的英国(即电影设定的背景),是英国全岛处于守势的时期。
英国除了完全没有额外兵力向欧陆反攻,本土亦闹严重粮荒,
而德国海军对英伦岛屿的围困,有份造成英国粮荒的局面。
在全岛防守的阶段,海战与空战是英国战争部的主要版面。
而由于对英国的空袭不是持续了很久,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起码在1942年英国开始在海外反攻之前,海战都是英国当时最重要的战场。
而英国首个破解到的,正正亦是德国海军的密码。
德国海军、空军、陆军、党卫军、外交部、内政部用的密码均有分别。
Q. 剧首的密码机,就是图灵最终能破解密码的那台?
A. 英国的第一台德军军用版密码机原型,来自一次在海上对德军的胜仗;
波兰提供英国的密码机,只是一台商用密码机。
1941年,德军潜艇U-110执勤时被英国海军重创,
英军HMS Broadway舰长在最后一击时选择不直接把潜艇轰掉,而是偏投炸弹,
迫潜艇浮面,让船员弃船。
德军船员在忙乱之中来不及凿船及烧毁文件,英军人员得以在绝对武力的掩护下,
登上潜艇搜索。
首台密码机连解码书,正是在潜艇通讯室内发现。
英军原打算把潜艇生擒并拖回英国,但最终在拖回英国途中沉没。
至从U-110上俘获的密码机送到布莱奇利园,解码进展上的姜局才出现转捩点。
Q. 电影中说某名德国发布员常以女友名字作编码开头,是老作的吗?
A. 不是。
Q. 那么战争中的德国,一直都在间谍战中处于吃败仗的下风?
A. 德国不是永远都是间谍战中吃亏的一方。
苏联在德境内最大的间谍网叫“红色交响乐团”(Red Orchestra),
发报员叫“pianist”,密码编号叫“piano”,组织指挥叫“conductor”,
而其他成员以不同乐器(如violin)命名。
德国揪出了conductor,并至战争中期,几乎完成对交响乐团的渗透,
近乎控制交响乐团。
最终“conductor”Leopold Trepper在假装同意效忠德国后,
奋力向苏联发出暗号,暗示自己被捕——
而苏联最终成功解读他的意思。
在对英国的反间谍战中,德国同样非常出色。
英国惯常以空投放式,在欧陆放置特工。
德国曾试过解读出英国整个在荷兰的行动部署,清楚知道谁指挥,
新“空降”的特工在哪间屋接洽——
德国人最终住在那屋子,抢了英国的发布器,取得发布编码。
并在一年间,以“英国特工”的身份与伦敦沟通,取得伦敦的指示,
并欺骗英国派了足足60个英国特工“增援”——
最终全部被德军设置的陷阱(那房子)擒到。
在最后骄傲的胜利中,英国停止派遣特工到该地,而德国用英国的发布机,
在愚人节当天向伦敦发出以下讯息:
“(意译)我们得知你们长久以来试图甩掉我们。
但很遗憾地,在这个国家里(荷兰),我们一直是你们特务的唯一代表,
并且一直取得双方满意的效果……
今后若你们欲在拜访我们,我们将维持一贯殷勤的态度,并给予你们热烈欢迎!
后会有期!”
----------------------------
<克里斯蒂安‧卡里尔:《模仿游戏》是对艾伦‧图灵的拙劣模仿>一文中描述的,
是一部只求商业效益,而忽略历史重量与质感,对过往与现在毫无承担的劣作。
笔者不在此评。
不过电影似乎除了局限我们看到图灵本人的真象外,
亦影响了我们对这世界史实的一些判断,继而影响我们一些世界观——
如波兰的份量,完全不见;
反而电影一出,一手就把功劳尽戴英国的冠冕上——
而这种情况反映在很多以二战为题材的电影上。
于是因而,电影在塑造我们的世界观上,又有多强大的威力。
最后,如有任何史实遗漏错误,但求不吝赐正。
作者: hazel0093 (heart-work.info)   2016-04-21 06:39:00
借转电影版算了,一年的老文章也很麻烦
作者: mstar (Wayne Su)   2016-04-21 10:53:00
电影为了商业效果、时间因素、剧情紧凑,本来就必须改编,又不是在拍资料片,可以又臭又长分好多集全篇道来,如果编导全照史实,拍出的电影绝对不好看。
作者: jack52073 (歧途远航)   2016-04-21 21:48:00
好不好看不一定,但是剧本跟资金一定很麻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