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文] 海上丝绸之路千年兴衰史

楼主: wladimir (wladimir)   2016-04-20 00:54:44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520/c385134-25040882.html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在前者不断衰落
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
的主要通道。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
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
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期——秦汉
“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汉书?地理志》所载海上交通路线,实为早期的“
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海船载运的“杂缯”,即各种丝绸。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
前,便已有东海与南海两条起航线。中国南方是南岛人种的发源地。先秦时代称之为百
越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他们拥有优秀的航海经验和冒险精神,足迹遍
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史前时代起即开始了向远洋迁徙,马达加斯加、夏威夷、新西兰均
有分布,其文化间接影响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
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先秦南和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上交
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徐
闻),由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便是见证。
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
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
绸之路”兴起。《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
(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
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
字记载。
东汉时期还记载了与罗马帝国第一次的来往:东汉航船已使用风帆,中国商人由海路到
达广州进行贸易,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且采购香料
、染料运回中国,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
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海
运运往希腊、罗马两大帝国的大小城邦。
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从中国广东番禺、
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
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随着汉
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魏晋
三国时代,魏、蜀、吴均有丝绸生产,而吴雄踞江东,汉末三国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从
陆地转向海洋的承前启后与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三国时期,由于孙吴同曹魏、刘蜀在
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技
术先进,规模也很大。在三国后面的其他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也一直与
北方对峙,也促使了海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提供良好条件。
据对文献考证,孙吴造船业尤为发达,当时孙吴造船业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准,孙
吴所造的船,主要为军舰,其次为商船,数量多,船体大,龙骨结构质量高。这对于贸
易与交通的发展、海上丝路的进一步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孙吴的丝织业已远
超两汉的水平与规模,始创了官营丝织,而有自已独特的创新与发展。这也极大地促进
与推动了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具有出海远航的主客观条件,因而形成东海丝绸之路。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海南岛东面海域,
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
外贸易涉及达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
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期——隋唐
隋唐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
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
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
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
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
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
、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
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
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
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宋元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
为加强。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
港。“元丰市舶条”标志着中国古代外贸管理制度又一个发展阶段的开始,私人海上贸
易在政府鼓励下得到极大发展。但是为防止钱币外流,南宋政府于公元1219年下令以丝
绸、瓷器交换外国的舶来品。这样,中国丝绸和瓷器向外传播的数量日益增多,范围更
加扩大。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财政深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
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
,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
鼎盛阶段。
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明清
十五至十八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欧洲人相继进行全球性海上扩张活
动,特别是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开辟了世界性海洋贸易新时代。西欧商人
的海上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商业活动常常伴随着
战争硝烟和武装抢劫。
这一时期的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1)向西航行的郑和七下西洋:这是
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后来达.伽马
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2)向东航
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由广州启航,经澳门出海,至菲律宾马尼拉
港。穿圣贝纳迪诺海峡基进入太平洋,东行到达墨西哥西海岸。这样,开始于汉代的海
上丝绸之路,经唐、宋、元日趋发达,迄于明代,达到高峰。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
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其间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惟一对外开放的贸
易大港,广州海上丝绸大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
循环贸易,并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而这在清代的外贸史上也是重
要的转折点。进口商品中,鸦片逐渐占据了首位,并从原来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
倾销商品的市场,掠夺中国资源和垄断中国丝、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贸易。从此,海上
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
夕。
(本网综合整理)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4-20 12:38:00
这有资料来源吗?
作者: MADAOTW (MADAO)   2016-04-20 13:34:00
感觉某官方为了南海争议的宣传
作者: mycallsoft (轻声细语)   2016-04-20 13:39:00
不错啊~ 海洋发展史哦~ 嗅到一丝不对劲的怪味: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作者: wolfpeter (帅ㄉㄟˊ)   2016-04-20 13:42:00
人民网....
作者: shinshong ( )   2016-04-20 13:57:00
可信度多少?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4-20 20:31:00
因为我看中国学术单位发的海洋史论文也没写到像本文一样我很想知道此文的资料来源
楼主: wladimir (wladimir)   2016-04-20 22:17:00
海上丝绸之路是联合国认定的。20世纪20、3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教科文组织认定起点为泉州中国出土最古的独木舟有8千年历史,日本也有7500年历史的独木舟
作者: wolfpeter (帅ㄉㄟˊ)   2016-04-21 09:22:00
所以现在加紧宣传是确实要重建海陆丝路?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4-21 09:24:00
我是说文中所谓的造船技术的根据是什么?中国考古发现秦汉船坞不假,但造船技术是否有宣传的如此高?
楼主: wladimir (wladimir)   2016-04-21 19:59:00
当然有很多资料。如宋代古船http://t.cn/RqCabva水密隔舱造船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http://t.cn/RyXvx5h 隋唐海船。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4-21 23:10:00
孙吴的丝织业不知出处何在?关于秦汉太多语焉不详的出处
作者: miklos (义和团辅导长)   2016-04-23 17:38:00
前面的我看都不可信, 反而是最重要的郑芝龙却低调掠过
作者: bobju (枯藤老树昏鸦)   2016-04-23 19:39:00
对呀~郑和下西洋就大吹特吹, 郑芝龙郑成功就避重就轻; 郑和下西洋那个我反而觉得最扯
作者: Leika (裁作短歌行)   2016-04-26 20:20:00
文中未提 孙吴可联系公孙渊 这点是蛮强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