靺鞨是渤海的音讹,渤海是“海渤”也就是“从属者靺鞨”的意思,表示是粟末部的属国
。粟末在吉林龙原出土的物件中,有5个刻有“粟”字样的纹章,应该是下赐给渤海的。
在传说中的文章〈渤海国志长编〉里面,《什野杂获》引述了〈渤海国志长编〉的一段话
:“因以其王为家主,饲获能居”。表示靺鞨君主只是“家主”,证明了粟末的宗主地位
。而“饲获能居”可以解释成等待机会获得居住权的意涵,证明靺鞨君主集团从高句丽王
朝时代以来,就是畜牧民部落集团。更重要的是,《商遗》和《商韵》做为甲骨文字系统
的古书,保留了相当多的渤海.靺鞨语音,其中“靺鞨”的字义,在至少是朝鲜王朝中宗
时期(1506-1544),被定音值并且解释成“破海”的意思。〈朝鲜王朝大典〉也证明了
乌苏里舞和靺鞨舞的相互继承关系,是在勿吉从属于高句丽王朝的时候,就一直被定位成
仪礼的。靺鞨舞的精神据说以战斗为主,但是应该是文艺作战形式,表现的相当蕴涵气质
,因为传承自〈唐礼〉的3旋拜,被运用在靺鞨舞当中,为汉礼的“内3圈.外3圈”再展
翅的仙鹤拜法。在龙头山古墓群出土的文王大钦茂时期(737-793)的渤海壁画和四角烟
瓦,证明了渤海存在着佛教的庙塔,当地目前用木头栅栏保护的比较好。
基于《什野杂获》流传下来的宝贵资料,有2则重要的史料:“王耕其率为田,田玨其君
”。“王耕其帅为田,田田其君”。按照字面上的含义,王可以在率宾,也就是南兴凯一
带成立作战单位,分邦国的领土给邦国联盟封建主。按照田玨是金朝时期的政治事件人物
,双重相关的含义就是可以刑杀联盟封建主,因为田玨是冤狱的主角。渤海邦国既然做为
高句丽─粟末的属国却拥有这么高的权力,显示在渤海宣王代,渤海郡王就已经践祚或僭
祚了原本的宗主国高句丽─粟末。在朝鲜王朝文宗时期(1450-1452)传抄下来的《百卷
经要》残留的2个句子:“渤海俗尚以倭尾”。“渤海成粟末礼”。表示渤海留着满洲式
的辫子,但是是像日本那样梳一圈垂绺在后颈,相当甜美,而成年礼使用粟末礼,将生白
米在手上搓过后,放入缶中敬拜佛陀、菩萨,下姓人家为了求富贵,还会将整碗熟白米在
手上玩搓成屑屑,希望年年丰登。
在朝鲜王朝光海君时期(1608-1623),至少已经成书的《经野娴集》和《舒舒栏目》里
都重复记载了:“酒国尚香以海浮,惟维春绻几人家”的句子。然后在朝鲜王朝仁祖时期
(1623-1649),至少已经成书的《万历百宝野获》和《光宣并要》都提到:“若要秋去
曦海边,只要乌苏不见云”。整理其中对于吉林、黑龙江习俗的考查,可以认识到生女直
时期,生女直还保有向日出方向敬酒的习俗,这与契丹民族的某些成员主体集团是一致的
。祭典的时期应该是在春晚,在人口还很稀少的吉林、黑龙江地区进行,希望东北方挹娄
,也就是娄肖扶余的故地,能够永久的朝日明亮。
一般北派反驳渤海外源论的说法,主要是根据渤海朝廷运用了一定数量的新罗军官,在崔
致远版的《三国史记》记载了渤海做为粟末部的属国,在外交礼仪上常常被唐天子国责斥
的内容。在公元670-700年代,做为实际领主的后代高句丽王朝流浪武将,曾经在这一时
期占据长白山(白头山)一带进行少数民族保护,相当于高王大祚荣的年代。在中国长城
线以外的高句丽王朝军团制国家,一般认为渤海武王大武艺(718-737)交给日本(假设
日本国号在681年起用)的国书或献书里,不断提出恢复高句丽王朝领土的要求;然而到
了渤海文王时期(737-793)“阶寄”给日本的书信里,依据《旧唐书》内容的推测,渤
海邦国与新罗王朝已经互相承认了。
黑水靺鞨主要分为:思慕部、黒龙江郡利部、窟说部、莫曳皆部、拂涅部、虞娄部(挹娄
)、越喜部、铁利部。靺鞨主要居住在公元6-7世纪的中国东北、俄罗斯西伯利亚滨海、
朝鲜咸镜、大部份的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地区。辽朝时、辽朝设五国部节度使,辖黑龙
江下游各部、博和哩为“五国头部”。在公元6世纪以前,广义的乌布罗地区被勿吉控制
,公元6世纪以后,乌布罗地区转变为“靺鞨海渤”联合体控制,而勿吉联合体与靺鞨海
渤联合体并不是同样的组成成份,名称意义也不太相近。靺鞨海渤的外源地,也就是包括
勿吉联合体时期的乌布罗地区,从公元1世纪开始,就有和新罗、百济跨空间交战的记录
,记载在旧版《三国史记》里。
沃沮是公元前2-5世纪时长白山(白头山)以东的联合体,北沃沮与南沃沮经常不相同,
都有“盛国的意思”。南沃沮也称东沃沮,大致位于今朝鲜咸镜,北沃沮大致位于图们江
流域。南沃沮与东濊相邻,据《三国志》记载,南沃沮与北沃沮习俗雷同,语言与高句丽
则其实不一样。北沃沮经常受到挹娄从海上的进攻(概略每年夏天进攻)。挹娄的语言与
高句丽、南沃沮、北沃沮都不一样。据《隋书.卷81》,挹娄特别被错称成新罗国。只有
这笔资料有误的情况是这样的:曹魏将毌丘俭攻打高句丽王朝,高句丽王朝联合体有些成
员奔逃到南沃沮、北沃沮。这批高句丽王朝联合体的成员于是对中原国家报称自己是“新
罗民”,吸收华夏移民,于是靠掌握一些技术,兼并了南沃沮、北沃沮、不耐、獩等联合
体或民族主体。史书误载成这批“新罗民”:“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
。”。《后汉书》记载了汉武帝(141-87bc.)灭了卫满朝鲜(195-108bc.)后,以南沃
沮地为玄菟郡,玄菟郡政权被貊国联合体侵攻,玄菟郡政权被迁到高句丽西北,附属于东
部乐浪,但是没有设都尉管辖。公元1-2世纪,玄菟郡政权成为高句丽王朝太祖王(
34-19bc.)的藩属,曹魏在公元244年与高句丽王朝交战后,高句丽东川王(227-248)曾
经将牧帐王部带到北沃沮整顿。南沃沮与北沃沮两地,各以山地和河川地进行境界分类,
“邑落民”如果受到其他部族的侵犯,南沃沮与北沃沮2个联合体国主都要责任灾难保全
。汉制三老制其实没有在南沃沮与北沃沮实施过。朝鲜王朝定宗时期(1398-1400)的《
莳野之萍》曾经认为南沃沮与北沃沮实施过“功曹”制,是一种与后来的满洲旗制类似的
制度。
公元2世纪以后,东胡在公元245-285年曾经与高句丽王朝进行了可以称之为“40年战争”
的漫长对抗,扶余王储扶余依虑的族兄被慕容弈洛瓌(阿干,Argan)追逐,逃到南沃沮
,由于扶余王室的王威比较高,反而促使扶余王朝借由这个事件,扩大领地到南沃沮与东
部濊国联合体。当地濊人比貊人多很多,有特殊型式的火坑造型。中国历史学家金毓黻先
生主张“靺鞨,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金毓黻先生的语言理论是错的,但是借由当
年的这种考证方法,得知南沃沮的后裔是东女直即曷懒甸女直,与濊人、肃慎人混血,这
个是正确的。另外、《三国志.卷30》:“沃沮……言语与句丽大同”,这一则资料中的
沃沮记载是错误的。而《三国志.卷30》中正确的记载为:“挹娄……言语不与夫余、句
丽同”,“挹娄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
东胡在公元245-285年与高句丽王朝的“40年战争”,造成在汉仪礼圈、扶余仪礼圈中间
的正统对抗,高句丽王朝在公元247年以后基本上不向中原国家朝贡,只进行民间等级的
交易,态度非常强悍。当时、拓跋部鲜卑与乌桓、白部鲜卑发生了卫瓘事件(275),造
成内蒙古地区与汉仪礼圈、扶余仪礼圈的重大联盟事件。《旧唐书.室韦传》所记载的乌
丸和乌罗护,有可能是指乌布罗地区,意谓著迁入扶余王朝、高句丽王朝的挹娄民族,而
那河确实是黑龙江水系的一条河。南沃沮混杂着挹娄民族的地区,拥有麻布和养蚕技术,
所织出来的成品叫做“明捻线绸”。南沃沮当地的星座信仰称为“舞天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