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宋朝亡国之谜

楼主: GodTaipei (上帝)   2014-05-03 10:58:32
宋朝亡国之谜
从宋太祖开国国策的功过看宋朝的灭亡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尽沧桑,其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数十个或强盛或衰弱
的王朝,以及数以百计或满腹韬略或平平庸庸甚至江山尽失的帝王。
其中作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在分裂的土地上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宋朝,以其瑰丽的文化、灿
烂的艺术、繁荣的经济等方面全面超越了前三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帝国、汉帝国以及唐
帝国。作为一个新兴王朝,应该是最强劲勃起的时候,宋朝却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
转变,从另一方面表现得非常引人瞩目。
纵观中国历史上在宋王朝以前的三个大一统王朝,在秦始皇、汉武帝及唐太宗等千古一帝
的文治武功下,无一不是疆域广阔、四海朝服,甚至连秦汉时北方的匈奴,唐朝时北方的
突厥及回纥都拜倒在中原文明的脚下。可是宋朝空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其由
禁兵、厢兵、乡兵、藩兵所组成的军队总数最高时曾达到160万,其中正规军禁军的总数
占了一半以上,但就算这样,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西夏、辽、金、蒙古(元)击败,这已
经不是一个国家军队水准的问题。要知道宋帝国不论是绝对人数,还是从军事水准、武器
装备、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越当时中华文明圈内的任何一个国家,更别说更西边
正处于四分五裂的欧洲诸王国和茍延残喘的拜占廷帝国。可以说,宋帝国从理论上来说是
当时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悍的国家,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宋朝的版图日益缩小,统治者龟缩
不前,甚至连西域也干脆让了出去。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中少有的主动出让西域
统治权的王朝,甚至在其后被人骂做丧权辱国腐败的清王朝也是不遗余力地粉碎准葛尔和
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全力粉碎西北的分裂势力!
从最直观的角度看来,宋后的版图疆域和国防军事实力基本不超过宋前,甚至存在较大的
差距。以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规律为基本出发点,则不难发现,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为何会出现这种背离的现象呢?前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分析成果。而这些历
史资料和分析成果,也都把北宋和南宋作为分水岭,也可以这样认为--北宋和南宋是中
华历史最直接的分水岭。除了经常性地大溃败外,还要为辽、西夏和极其残暴的金、元进
贡惊人的钜额岁贡以购买和平。结果,宋开创了华夏首次被异族整体灭亡的先例,更以改
变民族血性的国策成为中国文化的分水岭。这个世界史上的大诡秘长期萦绕在人们心头,
这一切都要归咎于宋初的一系列开国国策。而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宋帝国的立国者--宋太
祖赵匡胤。
赵匡胤,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其父为后梁时成德军节度使王熔的部将,后任后唐禁军
将领,迁居首都洛阳。天成二年(西元927年),赵匡胤生于洛阳。948年,枢密使郭威征讨
李守贞,赵匡胤应募从军,从此开始了其十三年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此后他在后周世宗
帐下效力,历次战役中逐渐累积军功至殿前都指挥使,而他所控制的军事力量“义社兄弟
”逐渐成为了后周发起的战争中的主要统帅,在后周的军事系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为
赵匡胤在不久之后发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准备了条件。西元960年,后周世
宗柴荣病逝,年仅八岁的梁王柴宗即位为恭帝,“主少国疑”,赵匡胤利用“点检做”的
“神符”,精心策划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代周建宋,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就
此开始他统一全国的征程。他先后平荆湖,灭后蜀、南汉、南唐,威逼吴越归顺。眼看太
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就快实现全国统一,仅剩山西太原的北汉以
及被辽所占据的燕云地区之时,赵匡胤却因箭伤复发而于开宝九年(西元976年)逝世,结
束了他的戎马一生。
宋初的开国国策中最失败的地方不啻为崇文贬武,宋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文重武轻的现象
?为何赵宋要改变强盛的汉唐一直采用的积极主动的基本国策和奋发向上的政治体制?这
都是太祖赵匡胤为了钳制帝国内部的军队势力,为其后的“赵天下”打下基础。众所周知
,秦灭于苛税,汉灭于战乱,隋灭于劳役,唐灭于军阀割据。从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直到五
代十国,其间数百年时间在中国政坛上活跃的并非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政客,更多是却是
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军事将领。唐朝中期以来所设立的节度使一职,随着时间的推移慢
慢变成一方大权在握的职位。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帝国已经是江河日下,尽管她仍然茍延残
喘地又延续了近两百年,最终还是亡于此。其后的五代更是上演了一幕幕功高盖主、权倾
朝野的军事将领兵变夺位的闹剧,甚至连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通过这种不光彩的方
法才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取得帝位。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都是罕见了,只有西元2-3世纪
的罗马帝国才可与之相较高下。赵匡胤夺得帝位,可是他也害怕他手下的那一干军事重臣
哪天也心血来潮也弄一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出来。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为“
赵天下”延续万世的准备,制定了相应的国策。
首先就是削弱武将的势力。中国自古就有“走狗烹,良弓藏”的传统,从越国文种自刎,
到秦朝蒙氏父子被害,再到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被杀,几乎每一个朝代开国之初,总有一
批重臣被统治者以这样那样的种种理由或杀或囚,如同范蠡、张良那样急流勇退的聪明人
实在少见。赵匡胤明白打天下时石守信等“义社兄弟”是他忠心肝胆的手下,可是到了坐
天下时,这些人则成为了他忌惮的对象。是杀是囚?赵匡胤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让其后数百年的史家大夫还再为他鼓掌,更有人拿他与其后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相比
较,大骂“和尚头儿”心胸狭窄,杀光了明初几乎所有的开国将领。“杯酒释兵权”成为
了千古绝唱,赵匡胤没有费一兵一卒,便将其亲信手下的兵权就夺了过来,没有再上演其
他王朝开国之初的悲剧。
可以说,这是赵匡胤不同于其他开国皇帝的地方,他很好地解决了帝王与开国重臣之间的
矛盾。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赵匡胤聪明是聪明,可是他却聪明过了头,他如果仅仅
是削弱他猜忌的将领的兵权和他们所领导军队的军事势力,同时提拔新的年轻有为的将领
,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部队,那么也许宋帝国将成为一个强盛的东亚超级大国,可是赵匡胤
在削弱了这些人的兵权后,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制度上的变革,比如在中央将枢密院设
置为最高军事机构,分割了宰相的军事权。此举本来是为了降低宰相的权利,消除对皇帝
权威的一个潜在威胁。可是自太祖设置了枢密院后,这一职位却一直被文官占据,其后虽
有武官爬上这一位置,但在位时间都不长久,最后都被朝中的文官势力赶下了台。同时除
了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外,还设置副使,其后继续设签署枢密院事为次副长官,设同
签署枢密院事为末副长官。这样的组织结构重叠不仅冗繁,而且大大降低了军事调动的效
率。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历来是赵匡胤的既定国策。本来一个锐意进取的大宋帝国在
连续遭到两次辽国的惨败后便龟缩不前,此时国内连续发生全师雄兵变、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均兵变,宋帝国的统治者便将目光集中到了国内。对内镇压,对外妥协,中国人历来
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赵匡胤对禁军的驻扎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将各地地方部队的强
壮士兵编入禁军,地方部队里就只剩下了老弱残兵,而他又把禁军一半屯驻边境,一半拱
卫京师。这样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早已埋下了宋帝国两次覆灭的种子。
文与武皆为“国之大器”,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一个民族健全人格
的全部,阉割掉任何一个方面都要出问题。赵家皇权开创这种贱视国之将士为“皇家警犬
”的不良政治,使得赵宋亡于外敌,十万人崖山投海成为必然。不亡于金也亡于元,被强
敌灭国的命运是终不可逃的。而明朝国制仿宋而设,亡于外敌也是一条必然的路线,戚继
光晚年被贬谪而死也是岳飞的类似处境。在宋后三大朝代中皆因为宋朝文重武轻政治恶果
的影响,而未能回到中华文明的汉唐雄风。清朝和元朝类似,来自关外蛮族的尚武强悍之
风,注入到中华民族对武臣神经过敏的肌体中,扭转了“守内虚外、崇文抑武”的恶政,
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实在有功!而清朝和元朝在立国之初,种族文明
皆未根除荒蛮野性,杀性未息造成族群对立,耗费大量国力来控制中原汉人,继承中华文
明却难能发扬光大于中华周界。而明朝却因循宋朝国制成为第二个宋朝,在完成一统后闭
关锁国,中华文明在宋朝之后终守于东亚四界而未能发扬光大于世界五大洲。
作者: allensua   2014-05-03 11:26:00
满外行的
作者: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4-05-03 11:50:00
这篇有很多常见的谬误...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4-05-03 11:51:00
那个转录文章好歹附一下出处....另外这篇内容的程度大概是上个世纪90年代大陆宋史界的水准(平均),2000年以来研究变化很大,现在抱着这观点的大概只剩西北大学陈峰那帮人.....
作者: ilikebulldog (斗牛犬)   2014-05-03 12:16:00
衡量标准只有扩张版图的成败?
作者: ffaarr (远)   2014-05-03 13:01:00
这观点真的有够老…
作者: lasteen (拉瑟汀)   2014-05-03 13:55:00
这是唸过国立编译馆历史课本后的心得吗?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4-05-03 14:09:00
不是,强调“守内虚外”是对岸的漆侠,“崇文抑武”是陈峰个人的得意之作XD台湾的话只有钱穆那一套跟早期蒋复璁的基本国策论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4-05-03 14:21:00
就是一篇老式观点的文章 也没什么对错可言 只是观察角度不同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4-05-03 14:42:00
其实也不是,八卦在于宋太祖本人根本没啥国策可言..宋太宗个人也没重文轻武到哪里去,如雍熙北伐时文官根本无法参与决策,所以这套论述其实只是扎了个稻草人在批评重文轻武的政治现象真的成气候要到仁宗天圣年间后才显现
作者: SIGSauer   2014-05-03 14:51:00
你把随丢去哪了?隋
作者: Anjou (小潔我愛妳)   2014-05-03 15:28:00
宋朝重文轻武是因为现代化啊~~文人领军才是现代化国家
作者: yqhyou (友善国际)   2014-05-03 17:30:00
中国历史80%是伪造的,没有多少信史的。
作者: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4-05-03 17:33:00
楼上,古今中外皆需要考证,如果都不可信那就甭谈了
作者: yqhyou (友善国际)   2014-05-03 17:42:00
中国历史是唯北方中心观,南方土著们就不要为其做嫁衣了!
作者: hanktan (hank)   2014-05-03 17:49:00
为什么我看到五千年就直接按END了。
作者: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4-05-03 17:50:00
任何文献都有其观点,因此而完全否定,那历史可以废了
作者: iiooiioou (爱幻想的O宅)   2014-05-03 20:56:00
中国跟印度保存最多 最古老的文字史料要说这些全都是自爽自high 其他国家的断简残篇要往哪摆
作者: yqhyou (友善国际)   2014-05-04 11:49:00
与其文字史料,我更信考古,有实证的。
作者: Kavis (抱着兔子的地鼠)   2014-05-04 15:37:00
所谓考古也是以现有历史为骨干,没有凭空推衍的尽管史料会有误差或偏颇,但中国历代的记史对历史研究贡献甚大,而厘清这些史料中的谬误才是历史专业人士的工作,而非一昧否定它。
作者: iiooiioou (爱幻想的O宅)   2014-05-05 14:11:00
考古可是挖出不少竹简 碑文 证明今本的史料是有所源再加上实物、多版本记载 跟古本对照 才是今天考古+历史很多国家是古本文献根本没有 或是 有也不多跟中国文人各方各地各有编纂 历史、文字记录 差距不小啊多方考古史料基础 愈有希望厘清历史经过 这是今天的史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