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lha (完全不屑,君子不齿列。)》之铭言:
: 关于宁王兵数有没有到8万,是可以商量一下。
: 《明史‧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兵一》:
: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
: 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 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洪武四
: 年,士卒之数,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
: 由于洪武4年离洪武晚年(大约洪武30~35年左右)有1个世代
: 的长度,所以可以推测全国总兵额会超过20万。但是要说洪武
: 朝晚期、建文朝可以弄到100万,以中国历朝的事蹟,大概有
: 点难度。所以史文上说,官军13万、30万、50万击燕军,应该
: 是到当时的极限了。
明史卷八十九兵一中说的是(也就是你引文中用……省略了的部分)﹕京营
原文全文为﹕
京营 侍卫上直军 皇城守卫 京城巡捕 四卫营(这是整个卷八十九‧兵一的标题提要)
京军三大营﹐一曰五军﹐一曰三千﹐一曰神机。其制皆备于永乐时。
初﹐太祖建统军元帅府﹐统诸路武勇﹐寻改大都督府。以兄子文正为大都督﹐
节制中外诸军。
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四十八卫卒。已﹐又分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
洪武四年﹐士卒之数﹐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
成祖增京卫为七十二。又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亦谓之五军。
以上﹐很明显的﹐这在讲的这20万7800人是洪武时的京卫。
这些京卫在下一卷兵二中已经列举出来﹐分别是﹕
上十二卫﹕金吾前卫 金吾后卫 羽林左卫 羽林右卫 府军卫 府军左卫 府军右卫
府军前卫 府军后卫 虎贲左卫 锦衣卫 旗手卫
左军都督府在京八卫﹕留守左卫 镇南卫 水军左卫 骁骑右卫 龙虎卫 英武卫
沈阳左卫 沈阳右卫
右军都督府在京五卫﹕虎贲右卫 留守右卫 水军右卫 武德卫 广武卫
中军都督府在京五卫一所﹕留守中卫 神策卫 广洋卫 应天卫 和阳卫 牧马千户所
前军都督府在京五卫﹕天策卫(后分为保安卫及保安右卫) 龙骧卫 豹韬卫
龙江卫(后改为龙江左卫) 飞熊卫
后军都督府在京六卫﹕横海卫 鹰扬卫 兴武卫 江阴卫 蒙古左卫 蒙古右卫
并不是“全国兵力共20万”。(以上累计41卫﹐与兵力20万相符)
而洪武时的全国兵力是多少呢﹖在你下文引的《明史卷九十‧兵二》中已经明确说了﹕
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
守御千户所六十五。
内外卫总共329卫﹐每卫满额5600﹐即使算每卫都不满额仅3000多人﹐总兵额也有百万。
这些在外卫所依所在地而命名﹐譬如在当时南京的附近南直隶还有﹕
扬州卫 和州卫 高邮卫 淮安卫 镇海卫 滁州卫 太仓卫 泗州卫 寿州卫 邳州卫 大河卫
沂州卫 金山卫 新安卫 苏州卫 仪真卫 徐州卫 安庆卫 宿州千户所
(尚未列入凤阳的中都留守司八卫一所)
至于宁王的兵力﹐首先你的计算也是错的﹐王府三卫﹐每卫设五所﹐每所设2个千户﹐
但并不是每所有2000多人。事实上每所是1000人﹐不过是设了两个叫“千户”的长官﹐
而不是每所还分两个“千户所”。
所以宁王本身的王府三卫﹐兵力并没有3万多﹐而是约1.7万。
为什么说宁王兵力8万呢(明史列传第五诸王二﹕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这是因为宁王除了自己的王府三卫﹐当时还控制了在大宁的“北平行都司”。
(北平行都司设置在大宁。)
北平行都司(后改名大宁都司)辖有八卫﹕大宁左卫 大宁右卫 大宁中卫 大宁前卫
大宁后卫 会州卫 营州中护卫 兴州中护卫
因此这8卫就有约4.5万人。(当然﹐或许其中与宁王本身的三卫有重复。)
然后再加上归附的蒙古人科尔沁部(分设为兀良哈三卫﹐即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
这三卫又至少有1万人(当初纳哈出投降明朝之前﹐在这一带是号称拥兵20万。
而朵颜是当时三卫中最弱的。设每卫3000余兵力﹐总兵力即有1万。)
因此三者累计﹐宁王兵力也有至少5.5万(假设宁王三卫与大宁八卫重复)到
7.2万人以上。说宁王带甲八万也不算是太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