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部老人学 简媜:满65应通过老年基测

楼主: hebebear (喜碧熊)   2013-03-08 12:07:32
首部老人学 简媜:满65应通过老年基测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744740.shtml
【联合报╱记者陈宛茜/台北报导】
2013.03.08 04:24 am
“学会面对死亡,其价值不亚于学会其他任何技能。”作家简媜费五年心力,完成廿六万
字的老人之书“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该书以文学笔法探索安养、丧葬、遗产等“
老病死”议题,堪称华文世界首部全方位探索“老人学”的文学作品。
数年前,简媜在街头遇见一名盛装打扮的老妇。好奇心驱使简媜跟随,发觉她独居、自己
打理生活,因此随时“把寿衣穿在身上”。
“什么样的社会,会让老人独自老著、病著、活着?”简媜惊觉台湾对老人的冷漠,“老
与病,是考验一个社会文明与否,最具鉴别度的题目”,写“老人之书”的念头因此诞生

“老,是一门高深奥妙的学问,必须学习。”简媜说,我们将三岁幼童送到幼稚园、七岁
进小学,“却从不认为满六十五岁的人也应到老年学校报名,学习如何面对紧接而来的老
病死联合课程,且每年应通过一次老年基测。”
写书期间,简媜遭逢公公、祖母等四位至亲离世,六位友人罹患重病,“他们是我进‘老
人学校’的老师、学长,带我修习生死学分与写下疾病笔记”。书成时正逢祖母百日,简
媜把书放在灵桌上,希望不识字的祖母,从此可用自由的灵魂进入她文字的世界。
简媜十三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和祖母背上“克夫克子”罪名、她和弟弟备受欺凌。她边写
边挖掘童年阴影,发现传统文化对孤儿寡妇的歧视、丧家的禁忌,皆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唯有勇敢面对死亡,才能厘清这些深藏歧视的禁忌。
台湾步入“老年共和国”,老年政策却刚起步,社会重担全落在五十至六十五岁这一代人
身上。简媜分析,“他们身上有三副重担,一是侍奉老病父母,一是协助甫成家立业或不
成家也不立业的子女,最后一副是准备面对自己的老年。”他们没有奥援、只能孤军奋战

简媜今年五十一岁。她表示,这本书既想“安慰这一代人的辛劳”,也想引领他们以理智
面对“老”这个无所逃避的人生课题;“一个毫不准备的人是不负责任的,他把问题留给
家人及社会。”
齐邦媛 “老人学”高分典范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744744.shtml
【联合报╱记者陈宛茜/台北报导】
2013.03.08 04:24 am
“一个人惊惶恐惧地企求长寿,却把活着的每一天用来惊惶恐惧。这样的长寿,意义何在
?”简媜指出,台湾许多人追求长寿,却不追问长寿的意义。公公姚鸿钧与作家齐邦媛,
是她心中修“老人学”的高分典范。
“人越老会越孤单。”简媜说,抵抗“老”所带来的孤单,许多人变得多话、倚赖子女,
齐邦媛却恰恰相反。她在八十岁那年选择另辟天地,搬进养生村动笔自传“巨流河”,将
孤单化成创作养分,开启全新生命。
齐邦媛从不避讳谈“死”。她告诉简媜,自己一生“很够、很累、很满意”。完成“巨流
河”后的余生,她视为“上天纯粹的赠品”、充满感谢;只愿“服务期满”时,亲友不要
哭哭啼啼,“我希望我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简媜公公姚鸿钧,退休后热心公益,以积蓄设置清寒奖学金。他不菸不酒却得肺癌,得知
病情后,他不惊不惧不怨不泣,乐观淡定面对生命最后八个月。简媜问他“一生有遗憾吗
?”他回答:“我充满感谢,没有遗憾!”
在姚鸿钧的生命末期,简媜提笔为他记录家族史。她表示,子女可以协助父母建立精神寄
托。“记录家族史”既是另一种与长辈相处的方式,也是晚辈修习老人学的开始,“机会
稍纵即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