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当红时我曾读过
但当时无法理解,便作罢
去年因读书会再次遇上
这次读完收获颇丰
以下分享部分心得
关于“否定创伤经历”
这里举个例子,
一对兄弟生长在父亲家暴、吸烟赌博喝酒的家庭
长大后,兄弟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几年后再聚,双方都有了家庭
哥哥成为了安家良好的好父亲好爸爸
弟弟则承袭了父亲一切的缺点
弟弟问哥哥:你怎么变成这样子?
哥哥回:“因为父亲这样子。”
哥哥问弟弟:你怎么变成这样子?
弟弟回:“因为父亲这样子。”
(以上为虚构案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阿德勒主张否定童年创伤
一切都是自己的行为想要这样做,然后推托给自身的经历
* 目的论:从过往经验中找出能达成现在的目的
我曾在读书会问过大家一个问题:
“是否认同儿时受过伤害的人,长大就能去伤害别人?”
我认为是否定的
就像我举例的哥哥,正因为受过伤,他知道是不正确的,因此他选择不去复制错误的行为
张亦绚“我讨厌过的大人们”里提及的那些大人
我儿时也曾遇过数次
(以大人姿态欺负小孩、对小孩性骚扰等)
正因为如此,我更记得提醒自己不要变成自己讨厌过的那些大人们
所幸我天生是个乐观的人
再加上自儿时喜爱阅读
开启我的世界观
即便遇困境,我仍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谈及情感曾遭受背叛
朋友问:“会不会从此很难相信别人?”
我:“不会欸,我觉得那是他个人的行为,
我只是这次看走眼,
相信经过这次经验,
下次我更知道要如何判断与选择。”
现在能理解为何当时读不懂
因为当时的我太过在意他人眼光
我只想扮演“他人眼中的好人”
但现在不同,我建构自己的三观
身边围绕着与我三观相符的亲友
这样的生活,好不快乐。
另外关于课题分离也是我很有感触且身体力行的一个章节
但写下去文章太长
如果大家有兴趣,再抽空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