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性地对某些事不关己的“议题”或“事件”过度关心,是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当然关于富察延贺的讨论,并不是跟书籍无关,他本身出版的东西我也是有买过几本。
但我后来发觉到,有很多该社出版书籍的论点,对于台湾那些热衷政治的读者来说,
难度太高了,它们延伸出来的讨论,很显然跟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毫无关联。
我试着思考过这个问题,是因为文句的结构吗?
或是理解相关书籍需要大量史地背景知识?
后来我理解到,都不是的,是受众的心理需求问题。
会过度关心政治问题的群众,他们的心理状态通常是“不满”或“自认受压迫”的愤怒
因此,它们在阅读这类书籍的时候,也只看到的这些东西。
毕竟要是真的过的不错,跑去看企鹅妹的机率比看政论节目悲愤的机率高太多了。
一些举凡地缘政治关系、贸易路径、经济环境变迁的,就超过了他们理解的范围了。
或者是说,他们对于这些与“情绪与心理需求无关”的东西,显然是兴趣缺缺。
当然这类的人也会常常觉得为什么我们这类人如此冷血,不能跟它们一起悲愤。
然而?悲愤除了你觉得舒服了一点之外,有什么用呢?
虽然不知道富察延贺本人的动机是什么,
但我希望他只是希望赚钱,虽然不够多至少有赚。
如果他是希望出版那些东西让那些心理需求无法填满的家伙长一点知识。
很显然地他是彻底的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