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人生给的答案2》找出离职创业的答案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2-10-08 08:17:23
《人生给的答案2》读后心得:找出离职创业的答案
超过 130 位各领域的顶尖人物,给我们过来人的闯关攻略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tribe-of-mentors-2/
你有没有面临过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却找不到人可以讨论?像是想要选科系、转职、离
职、创业、结婚?这些问题你会找谁谈?一年半前,当我想做出从台积电离职的决定时,
我却找不到类似心境的人可以谈这件事。书本成了我的最大依靠。
我读这本书的时空背景
《人生给的答案》的作者是畅销作家提摩西.费里斯(Timothy Ferriss),他的
Podcast 节目“The Tim Ferriss Show”连续三年蝉联 iTunes 的最佳节目,被媒体称为
“音频界的欧普拉”。他也是我十分欣赏的模范楷模之一,在生活哲学和商业的思考上,
我都从他的身上获得很多的启发。
前阵子跟大家分享过第一本《人生给的答案1》的读后心得,这次要分享的则是第二本《
人生给的答案2》。我对第二本的感情更深厚一点,因为这本书中寄托了我许多的心情写
照。当初我还在台积电工作的时候,曾经动过离职的念头,但是我一直不敢去多想。我当
时很担心离开之后,主管会怎么看我、同事会怎么说我、家人会怎么劝我、亲人会怎么打
量我。我很害怕已经站上人生巅峰(当时的自己是这么觉得的)之后,却要选择一跳有可
能“失败”的路线?
我对自己有很多质疑,我知道正常人才不会做出这种决定。为什么一个稳赚不赔的工作不
做,偏要去尝试一个失败风险可能很高的事业?难道所有的资源和好运汇集而成,不就是
为了让我成为现在的模样吗?成功的主管、称职的下属,一个受到普世价值认可的职场工
作者,这不是很好吗?在我面对人生岔路口犹豫不决的时候,正好是《人生给的答案2》
扮演了启发性的角色。
职场经验就是创业养分
在刚开始有离职念头时,我一直深受“沉没成本”的心理影响。我很难接受一夕之间,离
职这个决定就要让辛苦累积的职场经验和成就化为乌有。
被誉为“企业家的军师”的 Linda Rottenberg 想给予即将进入社会、聪明又有抱负的大
学生一项建议。她认为不要迷信一开始就有无限多种选择,而是“先关起门来好好练功”
。对于初试身手的新鲜人而言,不要在一开始就让自己保持太多选项,那只会导致停滞,
是一种自欺欺人。事实上,许多大器晚成的企业家都是先在某一个领域累积了充足的职场
技能和商业嗅觉之后,才开始卷起袖子投入某一个创业领域。
此外,她观察到“想要创业”的人会有一种现象:多数创业者都会把原本稳定的工作当作
安全的退路,即使储蓄已经足够全职投入创业,他们仍然会害怕而不敢离职。她的建议是
:“当你的事业构想开始有动能,就马上剪掉脐带。不离巢,你的点子就无法展翅高飞。
”我对这番建议感到共鸣,因为在职场累积的经验和条件,让我可以开始尝试新的事业点
子,在职场所培养的基础,才成为了日后尝试斜杠创业最好的养分。
我回想起 TED 负责人 Chris Anderson 曾经提过一个类似的看法,他说不要太早追随热
情,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追随热情”或许是个糟糕的建议。因为当我们还不知道自己
哪项能力最强,什么才是自己所爱、什么机会最适合自己,倒不如先追求学习、自律和成
长。对自己感到好奇的一切事物,使劲地学习、尽可能了解。对自己的生活安排一些固定
的活动 .保持自律的步调。对既有的能力要感到不满足,抓住每一次成长的机会。他认
为短时间内先到职场练功.或者支持别人的梦想也没关系。有一天,热情会来到我们的耳
边低语:“我准备好了。”
当时我每天下班心烦时就会翻阅《人生给的答案》,这本书就像在我的耳边一直低语着:
“你准备好了。”
相信自己能挺过任何失败
当初我心里被离职抉择纠缠的时候,我总是会在睡前随手翻翻这本书,看一、两个章节之
后,才会安心入睡。
印象最深的一刻,是我读到被誉为好莱坞秘密剧本“黑名单”推手的 Franklin Leonard
提到,过去五年以来,让他生活变得更好的信念是什么?他答道:“我人生的前 33 年都
在避免失败,但最近我开始不怕失败,反而担心不敢冒险,因为我相信自己能挺过所有失
败。”他认为就算明天没有“黑名单”剧本清单,他还是相信自己能找到别的工作。
这句话就像一道闪电直接击穿我畏惧又徬徨的心。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在心中一次又一次
对自己复诵这句话。当时我也正好 33 岁,在求学和职场的康庄大道上走得十分顺利,我
选择师长和前辈口中胜率最高的路线,避免一切可能有失败风险的选择。但是这句话让我
不断反复思考,我如果因为害怕冒险,而继续过著中庸的、卑微的、不曾犯错的无聊的人
生,这有什么意思?
在这段犹豫踌躇的期间,我反复翻阅著这本书,后来读到存在主义哲学之父齐克果(Sø
ren Aabye Kierkegaard)曾说:“果敢行动只会片刻失足,不敢行动则会失去自我。”
我才逐渐理解到,以往培养的克服万难和愈战愈勇的精神,为的就是锻炼出能挺过任何失
败的韧性。我原本害怕的是做出“放弃”的选择,而我真正需要的只是“转换”的勇气。
我终于明白,无论我做出哪一种选择,我并没有放弃什么过去的自己,而是转换一条跑道
忠于现在的自我罢了。
如果我们纵身一跳,不是坠落,而是飞起来呢?
透过商业模式做出贡献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Steven Pinker 给予年轻人的建议带给我许多启发。
他建议我们要找一个新的主题、领域或议题,是我们所尊敬的一群人正在关注的,但尚未
发展成全球热议的议题或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他认为:“如果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你
很难再针对议题做出什么大贡献。如果只有你自己一头热,那可能只是在骗自己。”我当
初读到这段的时候,也重新思考自己正在做的“传递阅读的美好”,似乎是很多人已经在
做的事情,还需要我进来凑一脚吗?我发现自己在乎的是“阅读分享者”的内容品质、阅
听体验、实践心法、持之以恒的更新和前进,把各元素拆开来看的确都有人做得很好,但
是全部集合起来又做得好的,却屈指可数。
他的另一个建议是,不要认为只有艺术和语言专业的职业才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菁英份
子时常会鄙视“商业”,认为商业很庸俗。但是实际上,正是因为有商业,人们才能获得
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一切,也才能够花钱买到其他东西,包含被视为艺术品或奢侈品的物品
。他还批评道:“劳工阶级的后代常有这种心态。”我当下觉得简直是在说我。我以前的
确常有这种心态,认为钱是庸俗的,做的事情尽量不想跟钱沾上边。后来我的这个观念才
逐渐导正,体悟到钱其实是一种资源,可以用来跟别人交换彼此需要的资源。
自小到大,我爸总是告诉我“兴趣不能当饭吃”,而我则透过阅读和实践看到了完全不同
的世界。我发现,兴趣不但可以当饭吃,还可以吃得很饱。唯一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懂得
运用商业模式,将自己的“兴趣”和别人的“需要”组合出一个商业上的甜蜜点。
透过兴趣来自嗨的,顶多是一种娱乐;透过兴趣来做出贡献的,能变成一门生意。
后记:跨出那一步之前
《人生给的答案》带给我最大的帮助是,它让我厘清了关于离职和创业的抉择,引导我日
后能够解决自己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挣扎。
在这段过程中,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苦恼必然是难熬的。我不相信有所谓的潇洒地说出“
管他的!”之后,然后就一走了之,从此之后昂首高飞。任何缺乏缜密规划的决定,大多
会换来日后的懊悔和惋惜。人生才没有这么简单。
心理学家 Jim Loehr 则说,正因为面对“压力”才能够刺激我们成长,成长来自于面对
压力之后一次又一次的复原。他建议我们不要避免压力,而是懂得在压力中找到复原的方
法。运动、冥想、写日记都能帮助我们的心理复原。避免压力只是在逃避,只会让自己变
得更弱。想在人生中成长,就要做一个追求压力的勇者。《人生给的答案》这两本书,同
时带给我心灵的复原力量,也给予我商业决策上的诸多启发。人生才没有这么复杂。
或许,正是因为我终于调适好了自己的心情,也设想好了长期可行的商业模式和计画,最
后才能下定决心做出抉择。我不赞成大无畏的潇洒放手,也不鼓励一直待在安逸的牢笼当
中,而是找出一个感性和理性思考之间的甜蜜点,然后昂首阔步。
作者: e20021104 (ying)   2022-10-08 19:58:00
作者: emile1224   2022-10-09 06:19:00
推 感谢分享
作者: qooandy (哇细小宏)   2022-10-09 08:44:00
感谢分享
作者: ninapc (我系钗钗钗~~~~~~~)   2022-10-09 17:21:00
很感谢你所有的文章,对我帮助很大
作者: Misscat16868   2022-10-09 19:29:00
这些书我不会看而且也没办法激励我,现在有很多新创公司,当然那也是一种选择,但这世界总是报喜不报忧死在沙滩上的比成功多很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努力,你想想金字塔形状最上面的人多吗?成功不能复制但我也不会阻止别人尝试,毕竟成功和失败都必须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你要能够承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