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胜大》读后心得:三个翻转强弱优劣的观念
重新解读强弱法则,颠覆传统思维,看见弱者的力量
图文好读:https://readingoutpost.com/david-and-goliath/
你听过〈大卫与歌利亚〉这个圣经故事吗?三千年前的古巴勒斯坦战场上,两军各派出一
位战士决一死斗。其中一方的歌利亚是身高两米、手持巨剑、全身包覆盔甲的强大战士,
另一方的大卫是一个没穿盔甲、手持投石器的瘦小牧羊人。他们俩人正面对决,你觉得谁
会获得胜利?
如何以小胜大?
这个故事是《以小胜大》这本书的开场好戏,战斗开始的瞬间,大卫马上用一颗石头丢出
了致命一击,直接将巨人歌利亚打倒在地。秒杀!这是运气吗?还是奇蹟?《以小胜大》
的作者 Malcolm Gladwell 告诉我们,都不是,大卫的胜利是一次精采的以小博大,大卫
懂得善用自己的奇特优势去赢得这场胜利。
我很喜欢这本书传达的观点:优势可能是陷阱,劣势或许蕴藏机会。就像巨人歌利亚,以
为自己孔武有力、身穿铠甲,弱小的牧羊人绝对不是自己的对手。但他却没料到自己因为
动作缓慢,还没来的急砍到大卫,就被大卫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发石头直击眉心,大
卫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战斗,而不是学歌利亚要拿刀跟他对决。
这本书中充满了商界、学界和历史上的故事案例,推翻我们以往认为“表面上的”强弱优
劣。像是强大的国家不一定百战百胜、有一个富可敌国的爸爸不一定是好事、读名校不一
定比较强、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不一定没成就。以下分享书中三个翻转强弱优劣的观念。
1.不要跟强者硬碰硬
你觉得强大的国家和弱小的国家交战,谁的胜算比较高?
政治学家 Ivan Arreguín-Toft 曾经汇整了一项数据:在过去 200 年间,人口与军力相
差 10 倍以上的强国与弱国之战,它们的胜败比例。依照常理判断,你可能会猜强国取得
近 100% 获胜对吧?但实际的数据是,强大国家的胜率是 71.5%,弱小国家是 28.5%。
可是,当我们再深入一点观察,可以看到一项更有意思的数据。当弱国拒绝用传统的方式
跟强国交战,反而改采“非传统战术”跟“游击战术”的时候,弱国的胜率从 28.5% 一
口气提高到了 63.6%。强者未必强如其表,弱者也未必弱如其表。
我最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就是 TikTok。在 YouTube 独霸全球影音观看时间的时候,有
太多的影音上传平台曾经想与它分庭抗礼,但是最终没有任何一个成功。后来,TikTok
以“短影音”的姿态进入市场,一推出之后大受年轻族群欢迎,直到 2020 年 6 月的时
候,美国使用者的 TikTok 观看时间正式超越了 YouTube,自此遥遥领先1。TikTok 不
跟 YouTube 比影片的长度、不比影片的品质、不比创作者的知名度,反而是以极短、吸
睛的影片,掳获了观众更多的目光。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你是各种客观条件下的弱者,你不应该在强者占有优势的领
域跟他硬碰硬,你要寻找的是自己的独特优势——那些在强者眼中毫不起眼的优势,然后
加倍利用、加倍放大这项优势。
2.当小池塘里面的大鱼
如果你是考生,你会想尽办法考进名校吗?如果你是主管,你会只招募名校的学生吗?
如果你认为“非名校不可”的话,不妨看看这一个有趣的研究。研究人员针对全美国所有
大学的经济博士毕业生做过一项统计,去计算这些学生在“顶尖期刊”发表过多少篇的论
文,并且依照这些学生在班上的成绩来分类。被刊登在顶尖期刊的数量,用来衡量学生的
学术表现。
排名最顶尖的大学,例如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班上成绩前 10% 的顶尖和优秀学
生,平均发表过 1~4 篇的顶尖论文。但是成绩在 10% 以外的普通学生都发表不到 1 篇
。在名校里面成绩表现普通的学生,就像大池塘里面的小鱼。
排名非 Top30 的普通大学,也就是名校学生看不上眼的那些大学,他们班上成绩前 1%
的学生,平均发表超过 1 篇论文。在普通学校里面成绩顶尖的学生,就像在小池塘里面
的大鱼。
如同研究结果显示的,在普通大学表现最顶尖的 1% 学生,他们刊登的顶尖期刊数量竟然
胜过名校的普通学生。当我们进一步观察名校的普通学生,会发现他们很多人在名校里面
感到挫折、沮丧、信心低落。反而是普通学校的顶尖学生,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跟斗志
,因此展现了更好的学术表现。
如果你是负责招募的主管,记得多看普通学校的最顶尖学生一眼。如果你是考生,要仔细
思考是否要进顶尖学校垫底,还是在次一个等级的学校成为班上的学霸。有一句话叫做“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指的就是宁愿在一个等级低一点点的小环境里崭露头角,成为里
面的佼佼者,而不是在一个高等级的圈子里面,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追随者。
不过,我认为最高竿的做法不是“挑选池塘”,而是“创造池塘”。以专业领域为例,只
要你能创造一个全新、独特、属于自己的池塘——也就是专业的技能组合,你就是里面最
大的那条鱼,谁也无法取代。
3.遇到困境反而有益
如果我们在起跑点上处于“劣势”,难道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吗?那倒未必。
心理学家曾经针对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做了一个机智问答测验,来评量当他们碰到“实际
上”比“表面上”更复杂的问题时,能不能避免依靠冲动和直觉来作答。测验的问题总共
有三个,其中一个问题是:
五台机器用五分钟制造出五个零件,请问,一百台机器要制造出一百个零件,需要花多少
时间?
很多学生快速回答了“一百分钟”。这是错的。正确的答案是一百台机器同样只要花“五
分钟”就可以制造出一百个零件。总共三个类似的机智问答,学生平均答对了 1.9 题。
接着,心理学家请第二组学生来进行测验,问题内容都一样,只是他们改变了问题的“字
型”,把字型缩小一点、改成斜体、改成更浅的灰色,看起来像这样:
五台机器用五分钟制造出五个零件,请问,一百台机器要制造出一百个零件,需要花多少
时间?
结果,学生必须更费力、斜着眼睛看、更仔细地看,才能读懂这个问题。测验的结果是,
这二组学生平均答对了 2.45 题,明显高于第一组的 1.9 题。这个现象可以称为“有益
的困境”(desirable difficulties),指的就是有时候,身处困境反而会让我们得到好
处。心理学家说道:“学生花费更多的功夫产生了效益:他们更深入思考、更深入处理,
如果他们必须克服一道障碍,迫使自己更认真点思考的时候,他们会在克服此障碍上做得
更好。”
如同书中提到,有许多阅读障碍的人,必须采取非传统的学习策略,后来反而成为成功的
律师、医师和创业家。我也回想到以前我一开始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正是因为我觉得自己
在读完书之后,很难把记忆保留下来,所以每本书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抄录笔记。或许就
是这些投入的时间,让我很缓慢地重复阅读每个标记下来的段落,重复咀嚼书中内容,因
此对于每本书的理解才能进一步加深。读者或许会以为我很会抓书中重点,但事实是,我
只是投入比平常人多很多的时间,去解决和克服我所遇到的困难罢了。
因此,有些劣势不一定要急着避开,反而可以想想看如何善加利用。
后记:强非强弱非弱
《以小胜大》是一本读起来十分流畅的好书,故事性十足又富含寓意。我在读的时候也一
直想起另一本之前分享过的《用你的不平等优势创业》,其中的“不平等优势”拿来形容
大卫这类的弱者,也完全适用。大卫因为轻装而敏捷,歌利亚砍不到,不平等。大卫在不
被歌利亚碰到的情况下用投石器击杀他,不平等。外表看起来是一场巨人和牧羊人的对决
,却因为不平等优势而演变成一场单方面的迅速击杀。
我觉得读 Malcolm Gladwell 的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透过他精彩的叙事笔法
,可以勾起你很多的延伸联想。像是他最近的新书《失控的轰炸》跟《以小胜大》都有提
到伦敦大轰炸这个历史事件,就让我思考到乌俄战争的俄军无差别轰炸,反而会激起乌克
兰人民的士气和勇气,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的另一本《引爆趋势》则让我思考到所谓的“
引爆点”,不只可以用来引发一场流行趋势,还可以用来帮我们自己建立一些良好习惯。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起跑点很糟糕,跟别人比起来很弱势,或者总觉得自己到处碰到困境。
那么,这本书就是你的必读之选,当我们困在传统观点的强弱之分时,很难看得清楚自己
到底有什么优势。透过书中的故事来让自己延伸联想,你才会发现自己值得在一个不同的
池塘自在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