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造局者》人类在 AI 和动荡时代的优势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1-08-21 17:22:20
《造局者》读后心得:人类在 AI 和动荡时代的关键优势
运用“思考框架”的软实力,对应最棘手的商业困境和社会议题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amers/
这是我今年读过最喜欢的书之一,作者探讨在这个 AI 崛起和时局飘渺动荡的年代,人类
已经无法跟算法和电脑的计算速度竞争。但是,身为人类的我们仍然拥有一项电脑无法
取代的优势:“懂得建立、想像、创造各种思考框架的能力”,掌握这项能力的人在未来
会愈来愈有优势。
这本书在说什么?
《造局者》这本书的作者是三位学者共笔,他们都是在 AI 和 大数据领域有卓越的成就
,分别是《经济学人》杂志资深编辑库基耶(Kenneth Cukier)、英国牛津大学网络研究
所教授麦尔.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欧洲管理科技学院教授,决策、
模型暨数据中心主任德菲尔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他们发现在 AI 崛起和世局动荡的现在,人类最无可取代的能力之一就是“决策能力”,
而要拥有好的决策能力就必须掌握许多不同的“思考框架”。因为当一个人能提出正确的
思考框架,就能找出更多的选项,做出更好的决策,创造更好的局势。深谙此道的人就被
称之为“造局者”。
这本书从人类如何做出好的决策出发,谈到建立思考框架的重要性,也提供我们三种最重
要的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在书本中段,则说明了遇到瓶颈的时候,如何重启另一个思考
框架。在后半段则说明了我们该如何学习更多的思考框架,以及让自己拥抱更加多元性的
策略,并且培养敏锐的心智。
如同这本书的介绍影片里谈到的:生活中一切都需要抉择,而做出更好抉择的秘诀,就在
于思考框架。驾驭这种思考方式可以让你更了解世界、改善工作表现和人际关系、促进社
会进步。这也是人类之所以能够胜过机器和 AI 的因素。成为“造局者”正是未来人才必
不可缺的关键技能。
什么是造局者?
以标准的定义来说,“造局者”(Framer)指的就是起草美国宪法的那一群人,他们建立
了联邦政府的框架。因为美国宪法就像是一个思考框架,用来定义和界定联邦政府的职权
及程序。而在这本书中,造局者指的就是那些“懂得建立和运用思考框架的能手”。
这本书要讲的重点之一,就是无论人们的地位高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造局者:“能够发
挥和建立思考框架,或是重启思考框架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乃至于整个世界有所不同。
”作者也不断强调建立思考框架所需要的技巧,可以靠着训练与经验不断进步。这本书就
像是一本操作指南。
什么是思考框架?
在1970年代,“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开始流行,人类的推理并非以逻辑形
式在运作,反而更像是在模拟现实:人们评估各种选项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发生的种种
情况。我们对于世界万物的思考方式,会受到你“相信”这个世界如何运作而影响。因此
,面对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心智模型在思考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
而在这本书中所谓的“思考框架”(Frame)就是我们选择和应用的心智模型,这会决定
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决定我们如何行动。面对一个新的情境,我们也可以用思考框架去归
纳和归类,并且想出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应用到这个全新的情境里面。
举例来说,当我们要画地图的时候,经常会采取“笛卡尔直角坐标”的思考框架,这上面
有X轴和Y轴的维度可以帮我们用2D的观念画出相对的距离和位置。可是当你要在台北市搭
捷运从A地到B地的时候,反而采用“捷运地图”的思考框架比较有效,虽然捷运地图的站
点之间,距离和位置都不是真实的呈现,可是却能帮助乘客直觉地理解:下一站要去哪里
。这时的重点就不是距离和位置,而是清楚地辨认出目的地的站点该搭乘哪一条线。
所以当我们问:“哪一种地图最好?”这个问题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会因为使用的情境
和目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所以,也没有什么叫做最正确的思考框架,都是要看
情况和目的而定。让自己成为建立思考框架的能手——也就是造局者,就能懂得如何选择
并且应用思考框架,这会是各种决定与行动的基础。
思考框架的转变
在聊主动建立思考框架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个被动转换思考框架的真实故事,这是书中提
到一段关于朗读到默读的阅读框架转变。在西元11世纪之前,欧洲大部分都是在教堂才会
有阅读的行为,而且都是以“集体朗诵”的方式在进行,主要的目的是让大家参与一个赞
颂神的集体活动。但是到了11世纪之后,开始出现另外一种阅读的框架,也就是“默读”

默读让阅读这件事情不再是集体的体验,而是一种个人的经历。每个读者都可以控制自己
要读快一点或慢一点,你也可以重复阅读某一些篇章,自己可以慢慢思考书里面的内容,
产生新的点子,促进独立思考。到底,是什么东西造成了人们从朗读的阅读框架,转移到
默读的阅读框架呢?
在早期的书籍和文章里面,常常没有标点符号,字跟字之间也没有空格,就像是一连串的
字母之间不断地延续。这种情况下光是要阅读就非常困难了,想要默读更是不可能的任务
。这个时候集体朗读就有它的功能,因为在一群人里面,总会有人过去曾经读过这篇本文
,还记得某些字跟段落该怎么念,就可以带领大家一起朗读下去。
在后来才出现了一项创新,书籍的字里行间,开始有了“空格”和简单的“标点符号”,
这个时候就不再需要有人带领,许多读者可以自己进行断句,独自阅读一本书了。于是,
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可以切换到另外一种阅读框架。这件事情的影响非常的深远,因为这一
整个新世代的读者都可以自行默读,有助于人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而激发出更多元的思
考框架。
建立思考框架的三个方式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有三个:想清楚因果关系,想像出平行现实,运用物理学定律制定适
合的限制条件。这三个特色正是应用思考框架的时候最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思考
框架本身并不是解决方案,而且是寻找解决方案的工具。以下分别介绍这三个方式:
1.因果关系
人类运用因果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可以更容易理解世界,也有助于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
事情,可以说人类是天生“因果推理”的机器。相较起来,AI 科技就无法拥有自己的因
果思维,而是需要人类帮忙设定。举经典的 Dota 电脑游戏来说,这是一个两队人马 5
vs. 5 互相厮杀,力求破坏对方大本营的游戏。
科学家找来游戏高手担任 AI 策略的开发人员,设计了一些奖励因素,让 AI 跟自己进行
的数百万次的对战,反复尝试错误,找出最好的操作手法。但是当 AI 跟人类正式交锋的
时候,人类还是取得了上风,尤其在团队合作上面 AI 显得像一团散沙。
后来,开发人员发现说,一般玩家会分成三个阶段来安排战斗,所以开发人员就依照这样
的顺序安排程式,在不同的阶段给予不同的策略,调整奖励的优先次序。然后开发人员就
发现说一开始机器人通常只会照顾自己,所以还得帮他们建立“团队合作”精神的框架。
他们建立起了一些跨越个人游戏角色的“超参数”,调整成一只要达成共同奖励的团队。
经过这一些修改之后,AI 反过来把人类打得落花流水。
值得注意的是,电脑不是自己学会这些事情的,而是因为人类先输入了一些“因果框架”
的奖励因素,才可以让这些运算发挥它的功效。同样的现象发生在其他像是围棋和西洋棋
游戏的对决,真正的突破并不在于机器高速的数字运算,而在于人类调整了 AI 对于因果
关系(奖励)的思考框架。
2.平行现实
书中的说法是“反事实思考”,但我认为有点难懂,用“想像出另一个平行现实”比较好
理解。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跳脱当下对世界的认知,想像出一个全新的情境,问自己:“
如果……会怎样?”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或者是科学家透过抽象理论设计出全新
的实验。透过想像出一个平行现实,我们可以将因果关系转换成实际行动,测试看看可能
有什么影响,带来什么后果。
心理学家高普尼克(Gopnik)认为这种能力其实在人类孩童时期就已经具备了,他还把婴
儿称为“摇篮里的科学家”,她设计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名叫“赞多测试”的假装游戏(
赞多指的是颜色鲜艳、形状可爱的物体)。
实验的第一阶段,高普尼克和孩童待在同一个房间,孩童会学到一个因果关系:把赞多放
到一个机器上面,机器就会播放生日快乐歌,帮一只猴子玩偶庆生。然后,在实验的第二
阶段,会有实验人员走进来把机器和赞多拿走,高普尼克和孩童一起露出失望的表情。
这时候高普尼克会拿出一个“盒子”、两个不同颜色的“积木”,并对孩童说:“我们假
装这个盒子是机器,这块积木是赞多,另一块积木不是赞多。”接着她鼓励孩童继续帮猴
子玩偶庆生。此时,孩童挑选了正确的积木,放到盒子上。即使她把两块积木的定义互相
对调,孩童都能够选到正确的积木。
这个假装游戏的实验,证实了人类自幼就拥有了反事实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可以想
像出另一个平行现实。高普尼克发现,更会玩假装游戏的孩子,就能对平行现实做出更好
的推论。她说:“婴儿和幼儿就像人类社会的研发部门,至于成人这是那些单调无聊的制
造与行销部门。”许多人在成年之后,反而容易落入单一现实的思考方式,而忘记了我们
天生就有想像平行现实的能力。
3.限制条件
作者提到,所谓的建立思考框架,并不是任由想像力无边无际地飞翔,也不是像断了线的
气球到处乱飘,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条件限制”,有助于约束我们的想像力,让平行现
实的想像维持在可以执行的程度,这才能让思考光架真正发挥效用。
书中举了一个很像电影里才会发生的真实故事“恩德培行动”,这是一个以色列精锐部队
在恩德培机场的行动中,从恐怖分子手里救出人质的战斗情节。1976年,恐怖分子绑架了
飞机上106名人质,关押在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航厦中。当时乌干达独裁者跟以色列当局
并不友好,出动军队肯定不是好的选项。另一个方案是让突击队员假装成获释的巴基斯坦
犯人,但太容易被看穿了。还有人提议让突击队员降落在机场旁的湖里,但是湖里有许多
鳄鱼,而且任务结束之后这么多人该怎么全身而退?
评估了各种可能选项后,在种种条件限制之下,以色列想出了一个奇招:让突击队搭乘运
输机在夜间降落到机场,搭乘机场内常见的车辆前往航厦,消灭恐怖份子、救出人质之后
搭乘运输机直接回国。他们在空军基地搭建了航厦的等比例模型,透过少数获释的人质口
中知道人质的大约位置,并且一次又一次地排练所有行动,讲究到每一秒、每一步该怎么
进行。
在一个没有乌云的午夜,29位突击队员搭乘运输机降落机场,他们身穿乌干达军队的服装
开着机场车辆前往航厦。突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击航厦,只花了十分钟就解决所
有的恐怖分子,然后就带着人质直接搭乘运输机返回以色列。整场行动中只有三位人质丧
生,而且连乌干达政府都还来不及反应。这个故事从天马行空的平行现实里,限缩了各种
条件,找出了最可行的方案,最后成功执行了这次任务。
重启另一种思考框架
当你想要解决一个全新问题的时候,尤其是还没有人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你可能会感到不
知所措。这个时候,先透过两个步骤来思考:(1) 先从自己脑袋里的框架库找找看,有没
有其他适用和类似的框架、(2) 检查其他不同领域的框架库,看看有没有能够直接借用,
小幅度调整就可以使用的框架。
如果这两个步骤都找不到适合的框架库,那么才尝试最困难、也是最后的杀手锏:“发明
新的思考框架”。作者提醒道:“切换到不同的思考框架,能让你对世界有不同的观点,
但这也有风险。”一旦你重新找到一个新的思考框架,带来的报酬可以是相当可观的。
书中有一个重启框架的例子很值得我们参考,美国纽泽西南边的小城市康登市为了改善当
地的犯罪率,直接解散整个警察队伍并且重整执勤策略。当时城市的治安非常糟糕,市容
也很破旧,到处都会发生大小程度不同的犯罪。这还不是最惨的,警方栽赃、造假、暴力
执法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民众除了害怕黑道,也非常害怕警察。
当地首长找来社区领袖和居民共同商讨,最后决定放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贴膏药方式
,采取全新的执法策略。解散警队之后,他们精挑细选和新聘任的警察,改变了巡逻的方
式。他们逐家登门拜访、自我介绍、谈谈可以帮忙居民什么。警察在街头举办派对,和民
众聚餐,和小孩打篮球。
过去的思考框架是“警方将人民视为罪犯”,但是新的思考框架则是“警民一家亲”的社
区群体,警察从原本打击犯罪的战士,摇身一变成了社区当中亲切的守护者。最后,康登
市的犯罪率下少了一半,谋杀率少了六成,警方过度使用武力的案件少了九成五。重启思
考框架的方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创造多元性的四种策略
作者指出,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想要拥有多元性就代表要接触大量的想法和观点,其实那
是抓错了重点。多元性的优势不是来自于数量,而是来自于差异。找出七百个类似的想法
,不如找出七个不同的想法来得有价值。如果一个工具箱可以有七种不同的工具,绝对会
比拥有七百把锤子的工具箱更加实用。
如果我们想要拥有多元的思考框架,就是要刻意的去营造,以及一起维护,这并不是一次
的成功就可以高枕无忧。如同贝佐斯在《创造与漫想》书中提到的:“这个世界要你与众
无异,千方百计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样,别让它得逞。”人类本能的从众倾向,以及社会自
然而然的同质化趋势,都需要我们自己刻意地、有意识地选择,才能够摆脱与众趋同的自
然发展,拥抱更加多元化的观点和想法。
如果你想为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环境创造出多元性的样貌,可以采取以下四种策略:
拥抱变化,运用教育,鼓励迁徙,容许摩擦。
1.拥抱变化
如果一个思考框架一直以来都行不通,最好的做法就是拥抱改变,试试看别种思考框架。
书中举例同性恋婚姻的推动者,把美国从1995年支持同婚的人从25%提高到2020年将近70%
。以前的同志运动一直把婚姻当成是核心议题,也一直把争取这种“法律权利”当作是重
点。但是进展并不显著。
当时那种法律思考的框架,讲究的是“法律权利”,但就是没有效果。那种框架太缺乏想
像力、太唯物主义,没有说服力。到了2000年,他们研究很多民意调查还有焦点团体的意
见,想弄清楚大家到底还有什么疑虑。他们去思考说要怎么样用大众的思考模式来谈。最
后他们选定了一个价值观的思考框架,锁定大部分的人结婚的原因:“爱、奉献、家庭”

他们把同性恋婚姻不再当成一种自由或者是权利,而是对于爱的表达与承诺。他们渐渐的
让大家知道,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框架,而且都同样正当。到了2011年,第一次出现
的黄金交叉,支持的人数正式超过了反对的人数。根据调查,只有14%的人会说这是一种
“自由”,而有32%的人会说这是一种“爱”,是一种人类的情感。最后在2015年联邦最
高法院正式裁定的用宪法来保障同性伴侣的结婚权利。这并不是强迫民众接受某种特定的
思考框架,而是让各种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够共存。
2.运用教育
要建立起多元的思考框架,从教育着手是非常有效的模式。美国有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就
是去看美国的白人父母和黑人父母怎么跟孩子谈论种族。发自内心一片好意的白人父母,
通常不会去刻意谈到种族议题,因为他们相信“种族色盲”这种做法比较能够让孩子避免
成为种族主义者。
另一方面,黑人父母却常常和孩子讨论种族议题,在他们看来,这种种族色盲的做法就是
在故意忽视各种明显的歧视现象。例如逛超市的黑人被怀疑是小偷,开着车子却无缘无故
被警察拦下来,黑人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强调看到“种族的各种颜色”在日常生活的各
种影响。
最后,这些社会学家发现,种族色盲的框架正好是种族歧视的主要来源,白人父母虽然出
自于好意不想强调种族之间的差异,但也在无意之间,否认了有色人种遭受到歧视的真实
状况。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差异,抹去了多元性。要培养多元的思考,就必须认识到差异
的存在,承认仍然存在的落差。
3.鼓励迁徙
如果我们能够鼓励迁徙及流动,人们会把自己的文化和思考方式带到别的地方,促进融合
和变化。曾经有学者研究各个区域和城市的经济成败因素,发现了这些地区成功背后的原
因有三个主要的因素:“科技、人才、宽容”。作者认为,“宽容”是其中最关键的一项
,那些现在最开放的地方,经济表现就最好。因为这些地方有更大的思考地图,会让人能
够放手冒险,这也是思考框架多元化所造成的经济红利。
像是美国被誉为一个民族“熔炉”,但是最近比较像一个“炖汤”,也就是让里面的好料
都还维持各自的形状。像是韩国人会住在洛杉矶的韩国城,华人会住在旧金山的唐人街,
拉丁美洲的族群住在德州南方,古巴人住在佛罗里达州,巴西人就住在波士顿。虽然这种
文化融合的速度不像我们想像中的快速,但是不同的文化激荡之下,也为美国社会注入了
很多元的观点和看法。
4.容许摩擦
把社会上的摩擦,看成是这个社会的优势、而非缺点。作者说到:“如果在社会里面维持
思考框架的多元化,确实会让人们彼此之间感觉到不安很冲突,就是因为大家要看到彼此
的不同,而且还要可以彼此互动。但毕竟,大家观点不同、意见相对,本来就是正常生活
该有的模样。”
哈佛法律学院的昂格(Unger)教授认为,如果要让政治进一步的去中心化,就必须要用
一些反事实的模型来做思考。他说:“当社会很果断地沿着一条路前进的时候,应该要多
方下注,以避免损失,也就是要允许在特定的地点或部门,跳脱一般的解决方案,实验看
看不同的国家走向会怎样。”
昂格鼓励让社会充满摩擦,也鼓励教育上面要用辩证式的讨论方式,不要让社会被束缚在
单一的版本,而是可以尝试其他的社会组织方式。运用和拥抱多元的思考框架,才能拥有
多样化的各种策略,再从中选取适合的方案。
对思考框架保持警觉
这本书告诉我们,几乎没有错误的思考框架,只有不适合某种情况的思考框架。而且各种
框架应该要有共同存在的权利。但是作者们提醒我们要保持一个警觉,他们说:“唯一要
注意的是,这种慷慨的态度要有一个前提,也就是说:‘唯一’的一种错误的思考框架,
就是拒绝其他的思考框架。”
要让框架多元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各种框架可以彼此竞争、互补、对抗、共存。然而,
如果有某一套思考框架的目的在于完全抹煞其他框架的存在,这就是不可被接受的。所以
作者们才说:“如果你听到有任何人或团体,说只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放诸四海皆准,只有
自己说的是真理的时候,千万别相信。”
后记:拓展想像的边界
如果说另一本我很喜欢的《超级思维》那本书是心智模型的“百科全书”,那么《造局者
》就像是心智模型的“使用指南”。书中有清楚的概念和步骤,让我们了解为什么要学习
更多的心智模型,以及该怎么样活用各种心智模型,并且在必要的时刻推翻自己的假设,
重新启动一个新的心智模型。
这本书是今年我读过的书里面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也让我的思考方式深受启发的。作者们
把故事和理论的比例搭配得恰到好处,从一则又一则的故事和研究案例当中,会自然而然
地理解作者们要带给我们的观点,也让我感受到什么叫做多元性,以及为何要拥抱差异。
从书中也可以发现,AI 并不会削弱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反而是增强了心智模型的重要性
。因为 AI 无法自己建立思考框架,仍然只能依靠人类。人类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处理
“假设之外”的新问题,能够把心智模型的空间拓展到可以亲身体验的范围之外,也就是
能够做到抽象与推理。人类只靠着极少数的资料,甚至是完全没有新的资料,就能够适应
全新的、过去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情境。
作者最后提醒到:“这是一个救赎也是一个警讯:一个人如果拥有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
就会保有价值。但要是放弃了努力,没有办法做好这件事情,就会失去现在人类的特权地
位。”我们能够想像的边界,就是我们世界的边界。
作者: e20021104 (ying)   2021-08-22 00:26:00
制造与行销部门戳中了我的笑点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