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21 世纪的 21 堂课》一书由 Yuval Noah Harai (以下简称哈拉瑞)所著。哈拉瑞于
1976 年出生于以色列,毕业于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的历史系,专门学习
中世纪史与政争史。毕业后,哈拉瑞在 Jesus College, Oxfordꀠ拿到他的 PhD 学位。
也是在这个期间,哈拉瑞读到了 Jared Diamond 的作品,这大大的影响了哈拉瑞的写作
,也是促成本书出版的一大关键。另外,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似乎在 2017 年前都没有拥
有过智慧型手机。除了本书之外,哈拉瑞的著名作品尚有《人类大历史》与《人类大命运
》。
书籍简介
《21 世纪的 21 堂》一书约 400 页,分为 5 大部分与 21 个章节。本书与《人类大历
史》和《人类大命运》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本书并非历史叙事。《人类大历史》概览了人
类的过去、《人类大命运》讨论了生命的远期愿景、《21 世纪的 21 堂课》着重在现下
时事,以及近期的前景。
根据作者的说法,本书其实是在与公众的谈话中写成的,许多章节的内容是在回应读者、
记者和同事的提问。某些部分也曾以论文或文章的形式发表,详情可以参考本书最后的“
志谢”。但正因是一种回应与讨论,而且本书的章节面向实在太广,于是对每一个主题的
叙述都没有极为深刻的描述。有别于《人类大历史》提到“想像的现实”或《人类大命运
》讨论自由主义时,念完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竟然还有这种看法!”的赞叹,念完本
书的感觉像是开启了好几个待研究的题目,有种“这个主题值得我多加思索”的想法。
如同哈拉瑞在引言所说:“这些课程不会告诉读者什么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激发进一步
的思考,协助读者参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重要对话”。我认为这本书的本质更偏向提出
题目来让读者思考,所以本篇心得,我想藉著书中其中三堂课做延伸与发挥,分别是“恐
怖主义”、“教育”以及“冥想”。另外,我在本篇心得最后附上了我阅读本书时做的章
节摘要,对本书有兴趣的读者欢迎浏览。
内容简介
#恐怖主义:塔利班与阿富汗
最近跟恐怖主义最相关的新闻,估计就是塔利班占领了阿富汗吧。
先谈谈哈拉瑞对恐怖主义的态度。他认为恐怖份子就像是一只想要大闹瓷器店的苍蝇。苍
蝇是如此弱小,自己甚至连一只茶杯也动不了,于是便找来一头牛,钻到他耳朵里嗡嗡作
响,让牛因为恐惧和愤怒抓狂,破坏整家瓷器店。而这正是 911 事件后的情景,伊斯兰
基本教义派刺激了美国这头公牛,摧毁了中东这家瓷器店。现在,伊斯兰基本教义派在一
片废墟残骸中,欣欣向荣。 哈拉瑞认为恐怖主义是一种弱者才会采用的军事策略,而且
还是下下策。因为这其实是把决定权交到敌方手上:无论在恐怖攻击前后,对手能动用的
选项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完全能够随意挑选。
这段话在 2018 年看来还是相当得有道理,恐怖份子真正夺走的人命其实非常少,那时的
专家们推测,恐怖份子所做的任何事,都不可能打败我们;唯一可能打败我们的,就是我
们自己因为恐怖主义的挑衅,而过度反应。不过,在近期塔利班入主阿富汗后,这段话或
许便稍嫌狂妄自大了。我不是军事专家,我不知道塔利班在这几年究竟是如何和阿富汗政
府以及北约周旋的,不过按照目前的情况看起来,他们过去几年的处理似乎相当恰当,让
他们顺利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在书中,哈拉瑞说恐怖份子发起的恐怖事件,其实是对国家提出一项不可能的挑战:要国
家证明自己可以随时随地保护所有公民,免受政治暴力。 而现代的发达国家之所以难以
忍受这些挑衅,是因为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正来自于保证公共领域不受政治暴力影响。但当
我们粗略检视美军与北约在阿富汗的活动,会发现现代国家不仅无法证明自己可以随时随
地保护所有公民,甚至连促使和平的行动都难以维持。北约早在 2014 年就抽离了阿富汗
,而美国在近 20 年的时间中花了将近 20 亿元也没能成功扶持起阿富汗政府。
让我们抽离事后之明的讨论,日后会有更加专业的政治学家、军事专家为我们分析这起事
件的相关起因。回到本书有关恐怖主义的内容,虽然从书中的文字可以看出,哈拉瑞显然
是没有想到阿富汗会有今天的发展,但他确实也对壮大后的恐怖份子做了描述。让我们想
想,如果恐怖份子取得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会发生什么事情?不仅是恐怖主义的本质,就
连国家和全球政治的本质都将发生巨变。
这几天不断有阿富汗的新闻传出,他们荣耀真主,想回归最原始的伊斯兰美德(虽然这个
美德显然不符合现代道德观)等等。最让我感兴趣的大概是塔利班政府释放了大量原本被
监禁的恐怖份子出狱吧,或许在未来,这些人就不用再劫持飞机,不用在世界的主流城市
用人肉炸弹攻击,只需要发一张把手按在核武的按钮上的照片就能做到极为有效的宣传了
。而且,对于这些抱持着传统宗教信仰,认为为真主而战就能上天堂的人来说,世界毁灭
或许并不构成阻止他们使用核武的理由。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也许塔利班政权永远也拿不到制作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材料也说
不定。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塔利班接收阿富汗的主权之后,他们拥有的资源大概会比
之前与阿富汗政府对立时更多,于是,我们担忧的情形便更有可能会发生。
(如果有与阿富汗相关的书籍资讯,也欢迎版友回文提出,我这边的内容就是从书中做直
观延伸而已)
#教育:我理想中的教育
现在是个资讯爆棚的时代。哈拉瑞这样阐述:现在没有任何政府,有能力隐藏所有他们不
喜欢的资讯;但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想用各种互相矛盾的报导、无关紧要的话题,来淹没
大众,却是简单到令人心惊。
这跟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在于,现在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资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
解资讯、判断哪些资讯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资讯,组成一个
整体的世界观。在过去的世界中,填鸭式教育或许真的有他的道理,毕竟知识是传承而且
限定在一个小范围之中的。但在现代世界,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该教的是 4C:批判
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创
意(creativity)。更广泛地说,学校应该别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
生活技能。
那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台湾的教育为人诟病已有一段时间,这几天更有上海一名 14
岁女童写了篇千字遗书然后自杀的新闻,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就让人们把矛头对准了教
育制度。每个人都知道台湾教育有问题,但每个人也都在让这个问题恶性循环的更加严重
。试问一下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小孩,你会让他不念大学(或唸著野鸡大学)就出社会游
荡工作吗;如果你是面试官,面前放著 100 份分成三落的履历,左边是台湾的私立大学
毕业生,中间是台湾国立大学的毕业生,右边是国外留学回来的硕士毕业生,你会先舍弃
掉哪一落的履历呢?
我相信教育的问题出在审核制度。只要进入好企业的标准仍然建立在“高学历”这件事上
、只要进入好大学的标准仍然建立在“高分数”上,那么填鸭式的课业教育便能永久长存
下去。中国考研名师张雪峰在上课时有过这么一个笑话:“你去全世界看看,只要是有纸
笔考试的测验,通常亚洲人的成绩都会是名列前茅。这可不是亚洲人比较认真或比较聪明
什么的,这是面对考试的态度不一样。当其他州的老师还在研究怎么让学生学会知识去做
对题目的时候,我们亚洲老师早就在研究怎么让学生不会做也能把题目做对了。”当然,
这笑话是稍微夸张了些,不过亚洲人在考试的艺术这个领域中可说是相当在行。
但在未来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这样的教育还能有效进行吗?每个人都能朗朗上口的说出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句话,可是我们的教育制度似乎并没有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环
境中做出恰当的反应。当然,并不是说教育界人士没有努力,无论是 108 新课纲,或是
这学期开始台北市试办的“第一实验网络高中”都是对未来教育之路的试探。看出问题很
简单,解决问题却很难。当然,我是没有能力提出一个解决现代教育问题的宏大计划,我
能做的,只是阐述一下我理想中的教育型态。
我理想中的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而非单单只是“考试技术”。我所谓的能力
,确实包括考试技术,但更包含了创造力、领导力、学习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等等的面向
。我认为在基础科目(国英数社自)不变的前提下,学校应该做的不是整理知识点交给学
生,而是应该培养学生自行发现知识点的能力,更甚者是自行创造知识点的能力。拿现行
的国中自然来说,原子的构造只描述到行星模型,除了电子云之外,连发现模型的故事也
是放在高中才会交给学生的。
为了配合国中生的学习能力,而大量删减这些真正有趣的部分难道是正确的吗?当我们不
谈阴极射线、不谈一点量子力学的故事,只是单纯列出一堆原子模型然后要学生根据线索
写出原子序跟质量数的做法,真的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这个学科的兴趣吗?不只是自然科,
数学的推导与逻辑、社会科有关历史的故事以及公民与经济学的联想等等,每一个科目应
该都有很多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内容。我理想中的教育是想让学生能够自动地寻求知识
的奥妙的,就像很多人第一次看到 3Blue1Brown 或 Veritasium 的影片,然后真正对一
门学科产生兴趣那样。
主动学习的能力,主动求知并专研知识的行为模式,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培养能在变化莫测
的未来应变的能力。要如何做到这件事?我不知道。但是形成一个人人乐学、乐于求知的
教育制度,应该是我目前目光所能及的美好教育未来。
#冥想:选择的自由
本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冥想,在一本讨论人类未来宏大议题的书中,出现“冥想”这个单
元,不免有些突兀。
可是如果我们顺着哈拉瑞的逻辑思考,就会发现,“冥想”几乎就是面对目前与未来环境
的唯一正向结论。在《人类大命运》一书中,哈拉瑞论证了人文自由主义的末路,说明人
其实没有“自由意志”,过去人们自己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在现代生物科学的进步下
左支右绌。但人类还剩下最后一块领地尚未被攻破,那就是“心灵”。在上一篇心得,我
把心灵类比成自我。确实,“自我”是矛盾的、可被操控的,而我这里要谈的“心灵”,
便是一种由自己操控的“自我”。
已经有许多研究指出,意识其实就是大脑中无数个电子讯号传递的讯息,现代科学已经知
道刺激大脑的哪些区域会让你开心、愤怒,甚至是出现某种特定想法。但为什么电子讯号
会构成意识?这一个问题仍待科学家解决,于是,这个未知领域变成了人类心灵的最后一
道防线。可是,有许多人对于这道防线并不是那么的熟悉。为了说明,请你现在思考一个
问题:什么东西会让你感觉难过?
答案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也许是吵架、挨打、或是看到不公不义的事情。但就“心灵”的
角度而言,这些都不是会让你“感觉”难过的事情。让你“感觉”难过的,是胃部灼烧的
感觉、心头被拧的像扭过的毛巾的感觉。我想说的是,其实外在的事物并不会让你产生任
何“感觉”,这些“感觉”不过是你的“心灵”对身体产生的反应。不只是难过,快乐、
愤怒、甚至是痛苦都是。举例来说,自己各种痛苦最深层的来源,就在于自己心灵的运作
。如果有什么事物,我想得却不可得,心灵的反应就是产生痛苦。痛苦并非外界世界的客
观状态,而是自己心灵产生的心理反应。
在《与成功有约》中,作者柯维提到的“选择的自由”以及第一个习惯“主动积极”便是
上述内容的成功学版本。在这个版本里,作者邀请读者抽离自己,将“自我”分为两层。
外层接受与面对外在环境的刺激;内层则针对外层受到的刺激给出回应。所谓主动积极,
便是有意识地改掉一受到刺激就给出回应的习惯(不论好、坏,积极或是消极),而是用
客观的角度看待外层受到的刺激且在外层传递刺激到内层时进行理性的思考。而在《21
世纪的 21 堂课》中,哈拉瑞的概念就赋予了这两层的“自我”名称。内层便是我们的“
心灵”,外层便是“身体反应”。
我们常常认为对自己的身体或心灵拥有主控权,但事实上,大多数人维持平静都无法做到
。例如,在睡觉前,内心总是会有不同的声音浮出,就算我们告诉自己“安静,要睡觉了
”也常常没有效果。 但这是可以练习的,在这个章节,哈拉瑞提到他接受了内观(Vipas
sana)的训练。内观技巧背后的道理,是认为心灵的流动与身体的感觉密切相关。在我和
这个世界之间,必定需要透过身体的感觉,来取得联系。我真正反应的对象不是外界的事
件,而是自己身体的感觉。哈拉瑞引述了一段在冥想静坐的训练中,指导老师说的话,这
就体现了控制心灵的核心:“什么都别做,别去控制呼吸,也不要想用什么特殊的呼吸方
式。只要观察现在的真实情况,不管情况如何。吸气的时候,你只是意识到:这股气进来
了。吐气的时候,你只是意识到:这股气出去了。而等你失去专注、思绪开始在回忆和幻
想中游荡,你只是意识到:现在我的思绪不在呼吸上了。”
每个人都拥有“选择的自由”,因为外界的任何事物都无法给予我们真正的伤害,唯一能
伤害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理感受。当然,一定会有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说现实
是残酷的,一定有那些能够真正伤害到我们的事物存在。对此,我的回应有二:首先,我
们只能控制那些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选择的自由或冥想,便是一种教导我们分辨那些可
控与不可控事物的界线,这个回应可以参考《宁静祈祷文》;第二,我们确实要直视现实
的残酷,但同时也必须对未来充满信心,坚持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上文中成功指的便
是控制自我,而冥想提供了我们达到这种成功的能力。这个回应可以参考《斯托克代尔悖
论》。
心得
跟前两本《人类大历史》与《人类大命运》相比,本书的深度我认为减少了许多。
我认为哈拉瑞的著作中,最吸引人的便是对于“想像的现实”这个概念做了清楚的描述。
而在这个框架之外的东西,例如谈人工智能、谈国际政治的话时都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
本书与其说是要启发读者,给予读者新知,不如说是告知了各种仍待读者去探索的题目。
如果是要推荐哈拉瑞的书给朋友,我估计只会推荐《人类大历史》。
如果是顺着三本的顺序念下来,会发现哈拉瑞其实一直在相同的概念里面打转,像跳针一
样重复“故事”、“自由主义”、“未来崩坏”等等事件,几乎所有论述都是在这三大面
向上发展的。看一次会觉得新奇,但重复看就会觉得无趣了。不过,至少哈拉瑞在重复这
些概念的时候,他列举的历史故事以及现代实验都有所不同,所以多少能为阅读带来一些
乐趣(相较之下,Simon Sinek 就不知道到底在写啥了)。
最后,我附上我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摘要,欢迎对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做粗略的概览。
章节笔记
第一部 科技挑战
第一堂课 理想幻灭
本章叙述自由主义很可能面临瓦解。现在的自由主义者所面临的局面,有点类似 1980 年
代的苏联菁英份子:既不知道历史为什么没走上他们认为注定的方向,手中也没有其他观
点能够用来诠释现实。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生态崩溃和科技颠覆,而自由主义
对此并没有清楚的答案。作者指出,任何要在未来流行的想像的现实,都必须能够合理的
处理生态与科技问题。而当我们想了解科技挑战的本质时,或许从就业市场来讨论,会是
最好的起点,因此下一章哈拉瑞带领我们讨论“工作”。
第二堂课 工作
本章讨论“工作”。人类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工作被大量取代的未来了,上一次是工业革
命带来的自动化,不过这没有带来令人害怕的未来。因为人类有两种能力:身体能力和认
知能力。过去,机器主要是在原始的身体能力得以与人类竞争,而人类则是在认知能力仍
享有巨大优势。然而,人工智能已经在越来越多认知技能项目上超越人类,包括理解人类
的情绪。于是,工作肯定是会被 AI 取代的,而可能的解决方案分为三大类:如何避免工
作消失;如何创造足够的新工作;就算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工作消失还是远大于工作创造
,该怎么办。要面对二十一世纪这前所未有的科技颠覆和经济动荡局面,需要尽快发展新
的社会及经济模式,并以“保护人类、而不是保护工作”为指导原则,人类与其想赢过 A
I,不如把重点放在 AI 的维修和运用。举例来说,因为无人机取代了飞行员,有些工作
确实消失了,但同时在维修、远端控制、资料分析和网络安全方面,却也创造了许多新的
工作机会。本章最后讨论 UBI(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这种想法的
支持者认为,政府应该对控制算法和机器人的意外富豪和企业征税,再用这笔税金为所
有人提供足以满足基本需求的慷慨津贴,但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全民”与“基本”的定
义。“全民”的问题好理解;而不论选择如何定义“基本的人类需求”,一旦免费提供给
所有人,就会被视为理所当然,接着就是出现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政治角力,争夺种种“非
基本”的奢侈品。最后,作者指出,如果我们能张开一张全民经济安全网,再结合强大的
社群及有意义的目标,那么工作被算法抢走,也可能是塞翁失马。
第三堂课 自由
本章讨论“自由”。首先,在《人类大命运》一书中,作者已经展开讨论过有关人类的“
自由意志”一说,自由意志不过就是一连串的生化反应,而如果算法能够掌握住这些生
化反应,那么智人的自由意志就是一个可以被操纵的东西。我们现在正处于两次巨大革命
的交汇。一方面,生物学家正在解开人体(特别是大脑和人类感受)的种种奥秘;与此同
时,电脑科学家也让我们得到前所未有的资料处理能力。生物科技革命和资讯科技革命融
合之后,大数据算法就有可能比我更能监测和理解我的感受。医学领域已经是如此了。
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医疗决定,并不是取决于自己觉得是否健康,甚至也不是看医生做出
什么诊断,而是要看“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身体的电脑,得到怎样的运算结果”。还有一个
算法取代自由意志例子: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谷歌来寻找答案,自己搜寻资讯的能力就
会下降。今日的“真相”,已经是由谷歌搜寻排名最顶端的结果来定义。另外,作者在本
章指出,AI 的到来迫使人们把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转为实际的现实问题,例如将“电车实
验”的想法转换为自动驾驶的算法。藉著这个主题展开,作者说我们是该害怕机器人,
但原因应是:它们永远只会服从主人,绝不反抗。机器人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的人工
智慧,而是那些人类主人天生的愚蠢和残酷。目前并没有理由相信 AI 会获得意识,因为
智能和意识是天差地别的两种概念。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识则是能够感受痛苦、喜
悦、爱和愤怒等情绪和现象的能力。当然,依照我们目前对意识的了解,还不足以完全下
定论。大致而言,需要考虑三种可能:意识在某种程度与有机生化机转相关,因此只要是
非生物的系统,就不可能创造出意识;意识与有机生化机转无关,而是与智能有关。这样
一来,电脑就能够发展出意识,而且如果要跨过某种智能门槛,就必须发展出意识;意识
与有机生化机转或高智能,并无重要关联。这样一来,电脑确实可能发展出意识,但并非
绝对。电脑有可能具备极高的智能,但同时仍然完全不具意识。这里的危险在于:如果我
们太注重发展 AI,但又太不注意发展人类的意识,那么电脑有了极先进的“人工智能”
之后,可能只会把人类的“天然愚蠢”更加增强。
第四堂课 平等
本章说明平等。讲到平等,哈拉瑞说古代的狩猎采集部落已经比后来的所有人类社会,都
更加平等了,原因在于他们本来就没什么财产。毕竟,得先有财产,才需要担心分配不均
的问题。现在的社会财富非常不平等,著名的二八法则便是这样来的。而且,随着生物科
技的进步则可能将经济上的不平等,转为生物上的不平等。或许有关平等的议题,很可能
演变成不同的人类团体会有完全不同的未来:也许在世界的某些地方,该教孩子的是怎么
写电脑程式,但在另外一些地方,该教的却是怎样拔枪拔得快。本章最后,哈拉瑞指出,
如果我们希望避免所有财富和权力集中在一小群菁英手中,关键在于规范资料数据的所有
权。毕竟,如果大众在未来开始想要阻挡资料外流,可能会发现难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几
乎所有决定都得依赖互联网,甚至是医疗保健和生命延续也不例外。苹果现在已经开始
在保护用户资讯了,但政治家、哲学家、法律界人士也应该尽速制定有关资讯利用的规则
。我自己的猜测是,也许资讯储存与资讯共享可以跟区块链做结合。
第二部 政治挑战
第五堂课 社群
本章讨论社群,主要以脸书作为例子。作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整个地球连结得比过去
更加紧密,但每个人的生活却比过去更加孤独,许多的社会纷扰和政治动荡,追根究底都
是起源于此。例如,要联系几个县市外的朋友变得很容易,但要在早上跟亲人好好聊一下
天却很难,因为大家都盯着智慧型手机。脸书曾发愿说要提供全球的社群能力,但就在发
愿后的几个月爆发了剑桥分析的丑闻。现在,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社群挑战, 人一旦与
身体、感官和真实环境越来越疏离,很可能就会感觉孤单、迷失方向,那线上与线下的社
群究竟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呢?现行的主要社群企业又是否能找到全新(且可以获利)
的商业模式?这都是往后有关社群发展的重大议题。
第六章 文明
本章说明文明。作者先反驳了文明冲突论(Clash of Civilisations),这种理论把历史
和生物做类比,但哈拉瑞认为这种类比并不正确。人类的群体(不论从小部落到大文明)
都和其他动物群体有着根本上的不同;人类历史上的种种冲突,也与天择的过程大异其趣
。人类群体和动物物种之间,有非常重大的差别:物种常常会分裂,但是从来不会合并。
但如果是人类部落,则常常随着时间,不断聚集成越来越大的群体。本章比较有趣的议题
是有关“群体的认同”,各种人类的群体,与其要用延续性来定义,还不如用“发生了什
么改变”来定义。举例来说,要定义“德国人”这种群体时,从变化下手:“我们曾经是
纳粹,但是已经学到了教训,现在是和平的民主主义者”会比硬要找一个从故至今的“德
意志本质”来得好,遑论这世上可能根本没有这种东西。另外,虽然世界还是分为大大小
小不同的国家,可是全球化已经让世界变成单一文明了。人类还是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
国家认同,但只要讲的是实际的议题,例如如何建立国家、打造经济体、兴建医院或制造
炸弹,就能说几乎所有人都属于同一个文明(大家都相信资本主义,大家打造武器的时候
都相信质能守恒)。歧异当然还是会存在,不论哪个文明都必然有内部的纠葛。事实上,
文明还可能正是由这些争议所定义。最后,哈拉瑞指出,要界定身份认同的时候,我们常
常会想列出共同的特征,但这是错的方向。如果改列共同的冲突和困境,界定起来会容易
得多( 身份认同是由冲突和困境来定义,而不是由共同之处来定义)。
第七章 国族主义
本章讨论国族主义(nationalism),主要在讨论回归国族主义,究竟是能够真正解决全
球化世界前所未有的问题,或者只是逃避现实,到头来会让人类和整个生物圈陷入灾难?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全球的生态、全球的经济、全球的科学,只剩下政治还卡在国家的层
次。但现在全世界面临三个世界级的问题:核战、气候变迁、科技颠覆,而单一国家是否
有能力独自解决这些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几十万年前,智人及原始祖先的生活型
态是小型、亲密的社群,人数不超过几十人。所以人类很容易对小型、亲密的团体(像是
小部落、步兵连、家族企业)产生忠诚,但要人类对几百万个陌生人产生忠诚,是不自然
的。 人类之所以不辞辛劳,打造出国家这种共同体,是因为遇到了任何部落都无法独自
解决的挑战。而现在,面临规模更大的问题时,会有更加巨大的共同体出现,让全球人类
合作面对挑战吗?
第八堂课 宗教
本章讨论传统宗教面对现代问题时是否有帮助。想要讨论传统宗教在二十一世纪的作用,
得先把问题分成三类:技术问题(干燥国家的农民如何应对全球暖化造成的严重干旱)、
政策问题(各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事先预防全球暖化) 、身份认同问题(我
真的需要在意世界另一边农民的问题吗?还是只要关心自己部落或国家的人就好)。回到
本章主旨,传统宗教基本上和技术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关系不大,却和身份认同问题息息相
关;只不过多半是造成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长久以来,宗教学者锻炼的是重新诠释文
本的技巧,最后反而让宗教与实用越离越远。但宗教的重要性并不会消失,只要人类仍然
需要大规模合作、而大规模合作又仍然需要虚构的共同信仰,宗教、礼仪和仪式的重要性
就不会消失(只不过会造成一堆问题)。
第九堂课 移民ꀠꀠ
本章讨论移民问题。为了把事情说清楚,我们或许可以把移民比做一项协议,协议内容分
为三条:地主国允许移民进入;作为回报,移民至少必须接受地主国的核心规范和价值观
,甚至需要放弃某些自己原本的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如果移民同化到一定程度,就会慢慢
成为地主国平等而正式的一员,而“他们”也就成为“我们”。根据这个协议,我们可以
归纳出几种争议。争论一:亲移民与反移民之辩(移民协议的第一条只说了地主国允许移
民进入,但这究竟该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施舍?地主国是有义务向所有人敞开大门,或
是有权选择让哪些人进入、甚至完全拒绝移民?); 争论二:入境随俗与顽固守旧之辩
(移民协议的第二条提到,移民获准入境后,有接受当地文化的义务。但接受程度要多高
?移民从父权社会来到自由社会,就得变成女权主义者吗?);争论三:规划时间长短之
辩(在移民协议的第三条里提到,如果移民确实努力融入同化(特别是接受了宽容的价值
观),地主国就有义务视之为一等公民。然而究竟得花上多少时间,移民才能成为这个社
会的正式成员?);争论四:义务履行程度之辩(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这种协议到底管不管
用。双方真的会履行协议吗?)另外,作者讨论了“种族主义”以及“文化主义”带来的
影响。举例来说,现在再说黑人是因为基因不好、所以容易犯罪,这种说法实在太过气;
但说黑人是因为来自“反功能”(dyfunctional,或称破坏性)的次文化,所以容易犯罪
,这种说法可就跟得上时代流行了。不过这并不是说文化主义全然是对的,文化主义的许
多主张,都有三个常见的理论漏洞:常把地方优势与客观优势混为一谈;针对明确的时间
、地点及衡量标准,文化主义的种种主张可能就实际经验而言很合理,但如果把主张放得
太过笼统,就没道理了;文化主义的许多主张都属于统计性质,但是太常被拿来对个人做
出预先判断。最后,欧洲的难民问题,是一个考验全球文化的小小实验:究竟光是相信“
自由、平等”的价值,能不能够解决族群融合呢?又如果不行的话,还有什么解决方式,
或是待解决的问题呢?
第三部 绝望和希望
第十堂课 恐怖主义
本章讨论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一种军事策略,意图在改变政治局势,但方式是传播恐惧
,而不是造成实质损害。实际上,恐怖份子真正夺走的人命,其实非常少。 恐怖份子所
指望的,正在于虽然几乎无法减损对手的任何实质力量,但造成的恐惧和混乱,会让对手
全力出击、过度反应。而在大多时候,对恐怖主义的过度反应,其实比恐怖份子本身,还
造成更大的危害,例如, 911 事件后,伊斯兰基本教义派刺激了美国这头公牛,摧毁了
中东这家瓷器店。现在,伊斯兰基本教义派在一片废墟残骸中,欣欣向荣。那为什么不忍
住刺激呢?国家之所以难以忍受这些挑衅,是因为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正来自于保证公共领
域不受政治暴力影响。换句话说,现代国家正是因为防止政治暴力太成功,反而就特别容
易受到恐怖主义的影响。最后,哈拉瑞指出,成功的反恐行动,应该要三管齐下:秘密打
击恐怖组织的连结网络;媒体必须维持正确态度,避免歇斯底里;每个公民都该负起责任
,从恐怖份子手中把自己的想像力解救出来,提醒自己恐怖威胁的真实面向。
第十一堂课 战争
本章讨论战争。首先,战争在现代的超级大国间不是一个常见的选项,2018 年(本书出
版的年份)和 1914 年之间有几项关键差异。特别是在 1914 年,战争对全球各地的菁英
其实是很有吸引力的选项,因为当时有许多具体实例证明,如果能打一场成功的战争,就
能促进经济繁荣,提升政治权利。但相较之下,到了 2018 年,成功的战争简直成了濒临
灭绝的物种。换句话说,到了二十一世纪,为什么各大强权想要打出一场成功的战争,竟
如此困难?原因之一是经济本质的改变(知识是无法用战争来掠夺的)。 理论上,如果
战争获胜,让胜利者得以重新调整全球贸易体系(例如英国击败拿波伦、美国击败希特勒
之后的情况),一场成功的战争就仍然能够带来巨大的利润。然而由于军事科技的改变(
核武),二十一世纪很难再重现这样的盛况。核战和网络战则是高损害、低利润的科技。
这些工具虽然能让你摧毁整个国家,却无法打造有利可图的帝国。当然,并不是说无利可
图就代表绝对的和平,我们绝不能低估人类的愚蠢。无论是在个人、还是在集体层次,人
类都常常做出自我毁灭的举动(二战就是在明显无利可图的情形下开打)。另外,本章提
到一个有趣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件事,就是战败国战后进入前所未
有的兴盛。举例来说,1930 年代的日本认为如果无法夺下朝鲜、中国沿海地区,日本的
经济注定会陷入停滞。事实上,日本著名的经济奇蹟,是在日本输掉了所有对大陆的征服
行动之后,才开展的。
第十二章 谦逊
本章讨论谦逊。作者以犹太教为例,说明“许多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文化
是人类历史的文化”这个观点有误。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历史中,大多人都也有这种想
法,但在现代台湾,至少我个人,没有感受到这种中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与自己的源起息
息相关的想法。似乎这种思维在西方信仰中比较常见的样子。
第十三章 神
本章讨论神。世上真的有神吗?这可能得看你想到的是哪个神。神对你的概念,指的是宇
宙间的奥秘、还是掌管人世的秩序制定者?传统信仰者常常抽换词面。有信仰的人被问到
世上究竟有没有神,常会先说到宇宙如此奥秘、人类的智慧又如此有限,说到目前科学仍
无法解释宇宙大霹雳的成因,他们就赞服叹道:“这一定是神的作为。”但这就像是魔术
师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妙手抽换了一张牌,这些信徒的说法,也是用“秩序制定者”替换
了“宇宙奥秘”,把宇宙间各种奥秘都冠上“神”的名号,接着就开始以此谴责比基尼和
离婚行为。至于“宇宙奥秘”要怎么变成“世俗秩序制定者”,常都是依靠某本神圣的经
典来构成连结:这本经典会写出最鸡毛蒜皮的规定,而信徒会号称这一切都是为了荣耀宇
宙的奥秘。最后,哈拉瑞指出,道德的重点并不是“遵守神圣的诫命”,而是要“减少痛
苦”。我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并不需要有个高高在上的神制定出
价值观才能让人好好行动,人是社交的动物,关于痛苦的互相理解,便能有效地维持社会
和谐。
第十四章 世俗主义
本章讨论世俗主义。世俗的道德准则,其实也就是重视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气和
责任的价值观,也构成了现代科学和民主制度的基础。世俗主义(secularism)最重视的
就是真相(truth):真相必须是基于观察和证据,而非单纯只凭相信;世俗主义重视的
另一项则是同情(compassion)。世俗主义的伦理并不在于听从这个或那个神的教诲,而
在于深刻理解各种苦痛。世俗主义之所以看重科学真相,深层原因正在于此。重点不在于
满足好奇心,而是为了了解怎样最能减少世间的痛苦。如果少了科学研究照亮路途,我们
的同情通常也只能盲目;虽然说在政治和经济上该不该人人平等(equality),还有不同
意见,但世俗主义基本上就是会质疑所有默认的阶级制度。不论受苦的人身份为何,总之
痛苦就是痛苦;不论发现知识的人身份为何,总之知识就是知识; 如果没有思考、调查
及实验的自由(freedom),我们也就不可能寻求真相,走出痛苦; 要对抗偏见及压迫的
政权,需要很大的勇气(courage);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走进未知领域,需要更大的勇
气。当然,每一个宗教、意识形态和信条,都会形成阴影。世俗主义的问题是把伦理标准
设得太高。多数人都难以遵守如此严格地标准,而大型社会的运作也不可能追求无穷无尽
的真相和同情。所以,无论你遵守的是哪一种信条,都应该看到自己的阴影,避免自己天
真的相信“我们不会这样”。哈拉瑞在最后提出一个有趣的看法,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宗教
、意识形态或世界观能够领导世界,我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宗教、意识形态或
世界观,过去犯下最大的错误是什么?当时他弄错了什么事?”如果你无法提出一个认真
的答案,至少我就无法相信你。以此类推,如果一个人说他真的认识自己,我也许也会问
他“你过去犯下的最大的错误是什么?当时你弄错了什么事?现在的你又拥有怎样的价值
观。”诸如此类的问题。
第四部 真相
第十五堂课 无知
本章讨论无知。首先,“个人的理性”这件事情,哈拉瑞已经透过《人类大命运》这本书
来证伪。 智人之所以能够胜过所有其他动物,成为地球的主人,靠的不是个人的理性,
而是能够群体思考的这种独特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导致了“知识的假象”(knowledge il
lusion):虽然每个人其实懂的很少,却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原因就在于:我们把存在于
其他人脑中的知识,也看作自己的知识。另外,人类大部分观点的塑造,都是透过群体思
维、而非个人理性,而我们之所以会坚持这些观点,是因为出于对群体的忠诚。光是把事
实或统计数据摆出来,是无法说服那些忠于团体的人的。最后,哈拉瑞提到, 如果你真
的想要得知真相,就需要逃出权力这个黑洞,允许自己浪费许多时间,在他周边四处游荡
。革命性的知识很少能够抵达权力中心,因为权力中心正是由现有知识所建构。
第十六堂课 正义
本章讨论正义。但何谓正义,在现代社会正义俨然是模糊不清的。这里的问题,就是在于
情况已经变得太过复杂,我们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举例来说,我可能只是坐在家
中,就被社会主义者控诉我是虐待劳工的共谋者;我只是买个股票,就成为了该公司滥到
废水的利益共犯。世界已经变得太复杂,在这个一切都紧紧相连的世界上,最重要的道德
义务其实就是:人必须去“知道”各种事情。现代历史最严重的罪行,不仅是出于仇恨和
贪婪,更是出于无知和冷漠。当初的三角贸易,就是为了提供廉价的方糖给欧洲上流社会
喝茶,而这些贵族对此毫无知觉。最后,作者指出, 面对规模如此庞大的道德问题,人
类为了得以理解和判断,有下列四种常用的方法:第一是缩小问题规模(把叙利亚内战想
像成两个人在打架);第二是把重点集中在某个感人的故事,用它来代表整个冲突事件;
第三种方法是编出各种阴谋论;第四种则是创造出一种教条,全心相信某种号称全知的理
论、机构或是领导,接着是无条件地跟随。
第十七堂课 后真相
本章讨论后真相。其实,人类一直活在后真相的时代。智人就是一种后真相的物种,创造
并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越高,就能发挥越多能力。举例来说, 如果有一千个人,相信某
个编造的故事、相信一个月,这是假新闻。但如果是十亿人,相信某个编造的故事、相信
一千年,这就成了宗教信仰。撇开宗教信仰, 政治宣传和假资讯的由来也很久,甚至就
连拒绝承认整个国家的存在、或刻意创造出整个伪国的习惯,也是渊远流长。例如日本 1
931 年假装自己受到攻击就攻打中国,接着成立了伪满洲国等等。为什么人类会陷在后真
相当中呢?事实是,智人从来就不是那么在意真相。在实际运作上,人类合作的力量是取
决于真相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而且,如果讲到要团结人心,虚构的故事天生就比真正
的事实更具优势。如果想测试群众是否忠诚,与其要求他们相信某个事实,还不如要求他
们相信某件荒谬的事。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活在后真相的时代中,我
们需要更努力去发现真相,或至少,辨别出假象。哈拉瑞在本章最后给出了两个守则供读
者参考。第一条黄金守则:如果你想要可靠的资讯,必然得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你都是
免费得到的资讯,有可能你才是整个商业行为里的产品;第二条黄金守则:如果觉得有些
问题似乎对你特别重要,就该确实努力阅读相关科学文献。
第十八章 科幻小说
本章讨论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常常代表未来的科技,但现代科幻小说最糟糕的问题,或许
就在于混淆了“智能”和“意识”的概念。哈拉瑞认为 AI 不会产生意识,与其担心机器
人屠杀人类,不如担心一小群人类利用机器人胡作非为。本章提到大量科幻作品,例如《
骇客任务》、《美丽新世界》、《脑筋急转弯》等等。借由这些故事,哈拉瑞表示,人类
害怕被困在一个盒子里,但没意识到自己早就受困在一个盒子里(也就是人类的大脑),
而且这个盒子外面还有一个更大的盒子,也就是人类的社会,充满各种虚构的故事。事实
上,你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都只发生在你自己的身体里、在你自己的思想中。不管是
逃出母体、或是前往斐济,并不会有任何区别。但这同时也代表, 如果是想要探究你心
灵的现实究竟如何,无论在母体内外,并不会有任何差别。
第五部 生命意义
第十九堂课 教育
本章谈教育。哈拉瑞认为,现在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资讯、判断哪些资讯才重要
,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资讯,组成一个整体的世界观。因为学生手上
已经有太多资讯。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 4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创意(creativity)。
更广泛地说,学校应该别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
第二十堂课 意义
本章讨论意义,其实就是《人类大命运》的简要介绍。哈拉瑞从传统宗教、自由主义再到
佛教,阐述人并没有自由意志。我特别喜欢本章其中一段:“如果你真想了解自己,并不
该相信你的脸书帐号、或是内心告诉你的那个故事,而是要观察身体和心灵的实际流动。
你会发现,种种想法、情绪和欲望得来去既没有理由,也由不得你来命令,就像是来自四
面八方的的风,吹乱了你的头发。而你既不是风,也不是你体验到的那些想法、情欲和欲
望,当然更不是你心中以事后之名整理、消毒过后的那些故事。你只是经历了这一切,但
既无法控制、也不去拥有,你更不等同于这一切。” 人类问“我是谁”的时候,希望能
得到一个故事作为答案。但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你并不是一个故事。更进一步,
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不是“人生的意义什么”,而是“如何摆脱痛苦”。哈拉瑞在最
后做了总结,如果真想知道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义、自己的身份,最好的出发点就是开
始观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质,而这个答案永远不会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第二十一堂课 冥想
本章讨论冥想,实际上就是哈拉瑞本人对内观的体悟。内观(Vipassana)技巧背后的道
理,是认为心灵的流动与身体的感觉密切相关。在我和这个世界之间,必定需要透过身体
的感觉,来取得联系。我真正反应的对象不是外界的事件,而是自己身体的感觉。在哈拉
瑞上内观课的时候,他的老师一直提醒:“什么都别做,别去控制呼吸,也不要想用什么
特殊的呼吸方式。只要观察现在的真实情况,不管情况如何。吸气的时候,你只是意识到
:这股气进来了。吐气的时候,你只是意识到:这股气出去了。而等你失去专注、思绪开
始在回忆和幻想中游荡,你只是意识到:现在我的思绪不在呼吸上了。”心灵反映的是身
体感受,这在《与成功有约》中提及的“选择的自由”极为类似。 如果有人侮辱我们的
国家或神祇,真正让我们难受的,是胃部灼烧的感觉、心头就像被捏住的感觉。想知道“
愤怒”究竟是什么东西?只要在自己生气的时候,观察自己身体上出现、而最后消逝的那
些感觉,那些就是愤怒。所以,自己各种痛苦最深层的来源,就在于自己心灵的运作。如
果有什么事物,我想得却不可得,心灵的反应就是产生痛苦。痛苦并非外界世界的客观状
态,而是自己心灵产生的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