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心得:面对反而是最好的解药
在这苦乐交融的人生,学会接纳一切情感,是你能为自己献上的最美好礼物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why-do-i-do-that/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验?挚爱的亲人因病离世,你说服自己,这对彼此都是一种解脱。但当
你观看一部家庭电影时,忍不住抽泣,才发现伤痛从未远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总
是习惯逃避和压抑?
这本书在说什么?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的作者是拥有35年执业经验的心理治疗师约瑟夫.布尔戈(
Joseph Burgo)。在这本备受心理医师界赞赏的书中,他把心理学理论和生活案例做了完
美的融合,让原本对心理学没什么概念的我,可以很快进入状况。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事情,会被大脑转化成情绪,然后自然地选择一种习惯处理的方
式。但是,当这个情绪太过强烈而无法承受之时,我们为了逃避,就会选择压抑、否认、
转移、理想化之类的方式去处理,作者称为这些行为是“心理防卫机制”。
例如遭遇极大的哀痛,选择“压抑”;或者遭到上司的责难,却选择“迁怒”别人;甚至
明知遭到情人不平等的对待,却过度“理想化”对方,选择逆来顺受。然而,一切的心理
防卫机制,其实都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作者透过许多生活中的案例,教我们如何“辨认”自己与别人表现出的防卫机制,也教我
们如何“卸下”这些防卫机制,与内心真实的情绪共处。最终,让我们学会“为什么懂得
面对不舒服情绪的人,反而能体验更丰富的人生,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
|只有经历了痛苦,方能真正醒过来。—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你的心理防卫类型是什么?
在这本书的开头,作者会邀请你做一个练习题,确认自己比较符合哪种情况。不得不说,
这个练习题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我发现自己几乎完全符合其中一个组别时,我就更迫不及
待继续读下去,仿佛这本书就是为我而写。
因此,我想邀请你花三分钟做这个练习,找出自己可能不曾察觉的“心理防卫类型”。请
认真阅读以下内容,挑选符合你自己的叙述。挑选那些符合你“真实现况”的叙述,而不
是你心中“想成为的样子”的叙述。建议你拿张白纸,纪录下每个组别的数量:
A类:第一组
我不相信在我有需要时,别人会帮我
我总是遇到黏人类型的人
我认为太黏人和依赖都是一种软弱表现
我很少暴饮暴食,可以自主控制饮食
对我来说,“性”并不如别人所认为的那样重要
想把事办好,就得亲自动手
A类:第二组
遇到问题时,我总是幻想会有人替我“解决”
我不算暴饮暴食,但我希望自己能更确实地控制饮食
每次谈恋爱,都会全心投入有时
我太依赖他人了
即使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我有时还是会在约会时和对方发生关系
我对别人的重视,似乎胜过他们对我的重视
B类:第三组
表露激烈的情绪,会让我感到不安
我很少流泪,只会偶尔在看悲伤电影的时候落泪
我很少生气,从不会发火
我超级好说话
我时常尝试新事物,但总是三分钟热度
我总是担心稍不留意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B类:第四组
我经常反应过度,随之又懊悔不已
我认为被情绪吞没很正常
我希望自己没有情绪上的波动
我经常感到混乱,失去控制
我发脾气的次数,数都数不清
我感觉自己像是压抑了一大堆紧张的感觉
C类:第五组
我会花很长时间照镜子
我会把大部分的积蓄用来买衣服、打扮自己
经常有人羡慕我的长相/成功/性格
在人际关系上,很少人符合我的交往标准
我喜欢在聚会时成为焦点
我认为对他人表现出不耐烦或轻视很正常
C类:第六组
我常感到自己“不如”朋友或初识之人
我容易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过分自责
我时常会对他人及他们的生活感到嫉妒
我害怕被人看轻
我无法接受批评并对此十分抗拒
我希望自己是另一个人
做完练习后,你也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每一组中的个别叙述产生同感,而不是完全对应某一
组的内容。重点并不是为了把自己归类,而是了解你需要面对的心理挑战是什么。这是一
个辨识自己防卫机制的前奏,每个人都有可能和上述的所有议题纠缠着。
|自由的代价是时刻保持警觉。— 美国第三任总统汤马斯.杰弗逊
三种心理课题和对应的防卫类型
做完练习题之后,可以把自己倾向的类别对应到三种最常见的心理课题:A类是对需求、
欲望和依赖的问题;B类针对的是强烈的情绪与自我控制;C类则是关于自尊以及如何在
关系之中如何看待自己的课题。
倾向第一组的读者,很难承认自己的需求或依赖,防卫机制在于否认依赖,并劝自己忽视
欲望和需求。倾向第二组的读者,反而过度依赖别人,被欲望和需求牵着鼻子走,防卫机
制是透过控制对方,让自己得到有掌控感的安心。
倾向第三组的读者,容易在面对强烈情绪时感到不自在。防卫机制是压抑情绪,或逃避任
何造成这种情绪的局面。倾向第四组的读者,经常感觉被自己的情绪吞没,防卫机制是尝
试不同的方式摆脱这些感受,或把情绪转移到别的地方或人身上。
认同第五组和第六组叙述的读者,都在与羞耻感和低自尊抗争。倾向第五组的读者,防卫
机制是为了说服自己及他人,相信与事实相反的那一面。倾向第六组的读者,选择的防卫
机制大部分会令他们失望,渴望成为另一个人本身就是一种防卫机制。
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的三个重点
这一年多来,自从我用子弹笔记维持写日志的习惯、以及偶尔进行正念冥想之后,透过回
顾,发现自己有“回避冲突、压抑愤怒”的习惯倾向。当我浏览这本书的简介与书评之后
,意识到自己的习惯,也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便产生兴趣想更深入了解。
透过书中的引导,我渐渐地体会到,当自己选择回避这些痛苦情绪的同时,却会失去了运
用这些情绪所能带来的好处。例如有建设性的冲突,能让问题获得更有创意的解法;适时
表达愤怒,又不流于破坏性的诋毁,有助于推展事情的进展,或在受到苛刻时保护自己。
作者总共解析了十种人们常用的防卫机制,并且在每个章节的结尾,提出许多问题让你回
答(就像心理咨询师对你提问)。以下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感到最有启发的三个重点。
1.我们无法逃避情绪,要学会接纳与共存
这本书不同于普通的励志书籍,作者不会要你摆脱痛苦、消灭恐惧、压抑愤怒,因为这些
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刻意逃避这些情绪,就会产生逃避与防卫的心态。结果,当
我们的防卫太严重或根深蒂固时,反而不可能体验到丰富而满足的情感生活。
事实上,人类不可能一直处于友善状态。那些不为社会接受的情绪,如愤怒、仇恨、嫉妒
与妒忌,同样属于情感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需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学会接纳
“无法逃避情绪”的事实,并且学会如何更妥善地应对情绪。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如何面对情绪”的见解,他说:“别期望自己能战胜或摆脱这些令
人痛苦的感受。你并不是要成为一个更开明的大好人,再也不售这些难题的困扰,而是当
痛苦出现时,学会使用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2.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对于一般人而言,最常面对的心理课题有三种,与之对应的健康心理状态分别是:(1)
需求与依赖的问题:诚实接纳自己的需求、(2)情绪问题:学习忍受强烈的情感、(3
)自尊问题:懂得发展出自我价值感。
你能接纳刚刚好的依赖性,并得到真正需要的东西。你拥有深刻的感受力,却不担心被其
淹没,并相信这些情感会赋予生命与关系更多意义。你信任自我,虽然对自己并非百分之
百满意,但坚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永不放弃成长的人。
除了我们常听到“踏出舒适圈”的职场建议之外,这个观念用在提升心理健康一样适用:
“真正的心理成长,只有在选择去做舒适圈以外的事情时才会发生。防卫机制是在内心养
成的应对习惯,若要成长,就得做与内心习惯相违背的事。”
3.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作者对这本书还有一个期许,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我认为可以把“
治疗”这个词改成“倾听”,换个说法就是“心理倾听师”,当你懂得如何倾听自己内心
的声音,将视角抽离、观察自己,某种程度上你就成了自己的倾听者。
就像最近另一本同为心理治疗师写的畅销书《也许你该找人聊聊》也提到类似的概念:“
心理咨商提供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用同理心的角度倾听,引导对方发现内心的声音,从
旁支持让对方自己想出解决对策。”
前最常见、也是我持续在练习的就是用“正念冥想”,观察自己当下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它,倾听它,但不要让情绪完全主导自己的决定。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情绪,因为很多时候
它们只是你防卫心态的展现。
扩大对自身感觉与头脑认知的意识,与控制我们的“心念”保持距离。我们可以不时从自
己的想法里抽离出来,就像站在河流的对岸,看着想法一个接一个地从大脑中流过。学习
倾听自己的内心,与痛苦和喜乐共处,放手体验但不随之起舞。
|痛苦本身所带来的问题,远比不上我们为了抗拒痛苦而造成的问题还多。
后记:与生活正面对决的勇气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的阅读过程,就像带着自己走上一段内心声音的探索之旅。
就像这本书的英文书名“Why do I do that?”的问题,随着自己回答书中各种角度提出
的问句,逐渐明了自己惯性的防卫行为,为什么选择这么做的背后原因。
我也回想起脱北者朴研美在自传《为了活下去》说的这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跨越的
沙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心理课题,那片沙漠虽然充满了危险、痛苦、不
愿面对的回忆,但终将是我们需要面对跟跨越的课题。
推荐这充满真诚和情感的书,给每个不知不觉就开启逃避模式的人。你可以把它当成探索
自我情绪的实用指南,也可以作为一个无声陪伴的倾听者。当你跟书中的问题进行对话,
也等于跟内心的自己展开对话,我们需要有与这个苦乐交融的生活正面对决的勇气。
最后,送给我自己也送给你,书中这段让我回味许久的段落:“除了不可避免的挫败与痛
苦,你在无数体验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珍视自己拥有的关系,同时在家人、朋友与伴
侣的关系中找到了深刻的意义。大多数时候,仅仅只是活着,便让你感到庆幸不已。”
|我们终将活成内心无比强大的自己。— 本书作者约瑟夫.布尔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