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让伤痕说话

楼主: octamadam (八)   2019-07-26 07:16:47
https://www.facebook.com/919769088233415/posts/1116448971898758/
徐志云著,
《让伤痕说话:一位精神科医师遇见的那些彩虹人生》,台北:远流出版,2018。
最近很流行一些由专家撰写的散文集,大概跟最近几年社会运动风起云涌有关。
作者通常是医师、律师、社工或其他专业工作者,他们的共通之处是因职务所需,
他们看见人生百态,有各种故事可以诉说。他们的文字大都平易近人,
主题多围绕在一些一般人不常触及的社会角落,
例如冤罪、精神病患、社会弱势……等等。
(岔题一下,说实在的,这类书的内容是引人入胜,不过因为不是专业作家,
有些作者的文笔说好听是平易近人,说难听是乏善可陈。徐志云算是之中写得比较好的。)
本书作者徐志云是精神科专科医师,学生时代开始就在“同志咨询热线”担任义工,
后来在台大医院首创同志咨询门诊,他说开设同志咨询门诊的目的,
“就是希望有一天,再也不需要这个门诊!”目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在LGBT早已去病化的现在,为何在仍要精神科底下开设同志咨询门诊呢?
简言之就是LBGT不是病,但是社会环境压迫会让LGBT容易生病。
在书中描述了许多作者在门诊遇到的案例,涵盖层面之广,变装者、变性者、
BDSM爱好者、HIV带原者、老年同志、同志圈的流行文化、同志圈的用药议题、
同性伴侣间的家暴问题、同性恋智能障碍者的性欲……等等,
比起一般单一视角的同志故事,书里呈现的是更多样、也可能是更完整的同志世界,
作者还贴心地附上说文解字,每篇故事的最后都会附加一个LGBT相关的专有名词解释。
本书非常适合当作了解同志世界的入门书,尤其是给那些对同志仍抱有刻板印象的人。
读完之后会发现,其实同志也是一般人,有普通的好人,也有普通的坏人,
有懦弱的人,也有勇敢的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一般”,
只要能把这个前提放入心底,偏见只是小case。
2019年5月24日是个伟大的日子,同运经过数十载的奋斗之后,
终于迎来一个比较正义的结果(当然,这只能算上半场结束,
接下来还有许多努力的目标),我也有幸在当天成为一对新人诞生的见证人。
我觉得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激动的心情。这些年看到社会上各种不公不义,
各种体制内的压迫,许多社运分子努力冲撞,但时常受挫的多,成功的少,
有时候会觉得很绝望,好像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不会变得更好了。
终于在同运获得阶段性的成功,突然一切好像又有希望了,
虽然冤罪的人还在逃亡、无家者还在流浪,但好像终于有理由相信,
只要继续努力下去,美好的未来会在远方等待。
5月17日同婚专法通过后,我听蔡依林的“不一样又怎样”都会流泪,
是喜悦的泪水,也是悔恨的泪水。我总是忍不住想到那些先离开的人,
好想跟他们说,真的有这么一天,真的有这么一天啊。
最后回头谈一下医病关系。在搜寻本书相关资料的时候,
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张茵惠的文章,严厉地批评近来流行的医师散文,
抨击这些医师违反医师守密义务,
再讽刺喜欢阅读这类文章的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偷窥欲。
简言之,张认为这类书籍的畅销是建立造在消费病人的苦痛之上,
其中的伦理问题没有经过严格的检视。
好的,这点真的非常令人为难。
这类纪实散文通常在前言都会注明为保障当事人隐私,人名使用化名,
且故事细节经过变动,以徐志云这本书来说,
在自序中他说明书中的个人化资料做了大幅度变动,
“有些故事经由当事人的同意保留大部分原汁原味,
也有某些故事的情节做了相当的修改与裁减。”
嗯,我想意思可能是,他并没有取得所有当事人的同意。
没有取得当事人同意之下,即使情节经过改编,算不算违反医师守密义务呢?
这让我实在是很挣扎,毕竟我也不想当个偷窥狂,
看A片的时候都很努力避免滑到疑似偷拍的影片,
但我实在很难回答,读这类书的时候,我心中抱着多少百分比的偷窥心态。
我自诩没有伤害别人,也不可能去人肉当事人之类,但会不会光是阅读这件事,
就是一种伤害?
好难。
张茵惠著,〈为什么这些精神科医生作家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2362
蔡依林,“不一样又怎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hHofDW2ts
作者: sondbe (Mikuchika)   2019-07-26 15:32:00
A片狂:边看边打手枪 好笑是片中女性有可能被压迫就没人在乎然后哭哭哭哭哭说LGBT好可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