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luewild (bluewild)》之铭言:
: 不过我们来尝试打破这些逸话、创作、杂谈
: @@
: 打破之后,虽然好像没这么精彩了~但是我想,人总是要长大的
: 太过属于中二色彩的,还是要面对、厘清啊
我对日本战国史研究没有这么深入,以下这些逸话没法提出什么见解,
我只想对楼主这种类型的文章讲一些话,如有得罪多多包涵。
这样的文章最早在讨论三国相关版面时常看到,
不外乎就是把《三国演义》摊开来,然后一条一条抓出来比对跟正史哪里不一样....
老实说后来我对这种文章已经几乎到了感冒的地步了。
诚然去伪求真没什么不好,但是当你知道了喔喔原来某某事是这样,“然后呢”?
你是真的开始对史料产生兴趣、分析探讨史实、建立自己的史论,
还是只是改信另一种说法而已?更不要说不少根本是历史解释而非历史事实的讨论,
比方说某某人是不是能力真的这么强之类,这属于历史解释,
而历史解释没有绝对的客观甚至大部分基于主观,
却要用“真”“假”这种绝对客观的标准检视──根本就本末倒置。
以楼主所提的直江兼续的评价为例,直江兼续死后一度因为挑起关原之战的原因,
被当成“煽动家主、造成本家危机的佞臣”而被大加挞伐,整个黑到发亮,
后来又因上杉鹰山重新评价直江的功绩,而使他的形象又慢慢翻白,
然后到了幕末~明治维新的时代,德川家的形象荡到谷底的时候,
作为“反德川义士”的直江兼续形象又白得发亮,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所以直江的评价大部分时候反而是由于评价的人所站的立场不同而更替,
“直江兼续好像言过其实”这样一句话打死对他也并不公平。
我个人是希望,与其单纯分辨真假、“破解”流言,
更好的是进一步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逸话出现”“逸话又是如何演变至今天的规模”
逸话或是野史,他绝对不是单纯的虚妄,
不会是某个文人哪天闲著无聊“喔喔这个竹中半兵卫看起来不错帅,
我来写些山寨史料捧他一下好惹”大部分都应该是有成立的时空背景。
以我比较熟悉的三国领域举例,《山阳公载记》这本书在晋宋之交大概颇红,
红到裴松之不断愤怒地引用此书做注,每引用一段就痛骂此书跟作者一次,
整本书大概都被他骂到没啥公信力了。但是《山阳公载记》失去第一手史料的参考价值的
同时,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流言”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比方说荀彧之死诡异的跟伏完案连结,虽然毫无可信度,
但却反映出当时荀彧之死的不自然、社会上的疑问乃至于跟同样诡异的伏完案的连结,
同时也反映出曹操执政后期第二波清算汉朝公卿时的政治氛围。
时空背景错乱的马超见刘备一事也反映出当时刘备阵营对马超这个降将的看法。
另外,关于民间创作的东西,也可去追溯他的源头何在,
从而去看民间如何有别于知识分子,对历史有自己的另一套评价方式,这也是很有趣的。
重申一次,不是说真假不重要,
而是分别了真假之后,又能产生什么价值,对我来说这才是重要的。
我不知道日本史有没有类似的研究,但我想现今不少日本历史的刻板引象,
都来自于“军纪物”这种比“历史演义小说”更混淆小说跟史书界线的读物,
不可能不受学者注目的。
总之我是希望与其这种点名式的文章,不如单独分析一则逸话,
好好探讨逸话背后的故事,会比单纯的点名文更让人受用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