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ucifax (虎爷:犬科动物给我滚开)》之铭言:
: 像是 毛利 少辅次郎 元就
: 新罗三郎 义光
: 前田 又左卫门 利家
: 前田 庆次郎 利益
: 请问中间的名字是怎么取的?
那个少辅貌似官位的意思。
养老令颁定的时候,有引进所谓“四等官”的制度。四等官原是隋唐时期官署组织的原则
主要是:
主官 负机关全责 类似现在机关长官有签批公文的权力&责任
通判官 辅佐长官 对机关内部也是有全面统筹的责任
判官 负责机具体际事务的主管 会分组办事
主典 负责文书、庶务的官员 如抄写、归档等
这些官员在各机关办事,会有不同的职称。而且四等官只是分类,各机关的员额、职责都
可能有所不同。
比如说总管国政的太政官,四等官的分布这样:
主官 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通判官 大纳言、中纳言
判官 少纳言 (左右)大弁、中弁、少弁
主典 (不记得)
太政官的内部,除了“议政官”(各大臣、大、中纳言)外,还有内部机构左、右弁官局,
处理与各省 (部门) 之间的关系。左弁官局处理中务、式部、治部、民部的事务,右弁官
局处理大藏、兵部、刑部、宫内各省的事务。在各弁官局内,大弁又相当于主官,中弁与
少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要注意的是,太政大臣不是常设官,而左右大臣官名的“左右”与各弁官局并无关系,都
有通盘掌理国政的权力。
太政官对各省发下“太政官符”(可以想像为行政院训令),各省内部也有相应的组织:
主官 卿
通判官 大辅、少辅
判官 大丞、少丞
主典 (不记得)
所以说,那些人名里面的官位,大致上有这么一些典故。如信田织长有个弹正忠的外号,
(蒙各大指正:应为“织田信长”)
就是因为弹正台 (等于隋唐的御史台) 里面是这样:
主官 尹
通判官 弼
判官 大忠、少忠
主典 (还是不记得)
还有那些“OO卫门”,则是指五卫府里面的官职。
官职一般情形,太政大臣正从一位,左右大臣正从二位,大纳言正从三位。各省卿正四位
但除九位十八阶外,四位以下每阶更分上下,而中务省卿鹤立鸡群,正四位上,其余七省
正四位下。
为什么会有大臣可以“正从”位都有呢?
官职的品位 (此处以养老令为准) 则与中国有点区别。中国有职事官 (实际官位) 与散官
(代表地位的官位) 两种。唐代,如果散官为光禄大夫,就一定是正二品。也就只能担任
正二品的官。官品是跟职务走,不跟官员走。
但日本没有散官,直接以“某位”来表示官员的高低,所以日本书记里面就常有“授左大
臣从一位橘宿祢诸兄正一位”这样的讲法。自然每个官位都只能由一定品秩的官员来担任
所以就左大臣而言,不是说左大臣“是正二位的官”而是“要由正二位或从二位的官员出
任”。
后期的德川家康授正二位内大臣,这其实是个律令制以外的官位。内大臣的原形是内臣,
第一任是藤原镰足。当年藤原氏虽然是大化革新的有功家族,但日本门阀概念根深蒂固,
藤原氏地位还不够出任左右大臣,要到其子藤原不比等时才有出任左右大臣。内大臣的意
思就有点类似黑官,给没资格的人先做做,先负实际责任,有名望后再出任正式官职,这
点恐怕是家康所意料未及的。
不过绕了这么一大圈,还是那句话。XX兵卫、卫门、辅,都是指官位。
除私名之外,日本人有姓有氏,氏等于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姓氏,姓 (kabane) 类似印度的
种姓,不过可以由天皇颁诏改变,意涵是该氏族对于朝廷的关系。在天武天皇改革后,主
要的姓有真人、朝臣、宿祢、忌寸、伴造、臣、连、稻置等,真人多为皇胤,朝臣为中央
文官贵族,宿祢、忌寸都是地方上的武官。所以理论上,册封信田、丰臣,都应该赐与宿
(应为“织田”)
祢姓,而源平两大武将氏族,到战国还姓朝臣,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姓是可以改的。橘宿祢诸兄后来就变成橘朝臣诸兄。不仅如此,式部省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明辨姓氏,来隔离贵族、庶民。
日本所谓渡来人 (外国人搭船到日本定居者),其中一大集团为秦氏,姓伴造,据说与始
皇帝有渊源,这就无法考证了。
按例称“氏+姓+名”为正式,而“氏+名”为简称。氏与名间,要加一个の,所以读吉备
真备要读吉备の真备。而丰臣秀吉好像也是丰臣の秀吉为正规,但是没见过有真的这样读
的。
另外阿倍通安倍,阿倍氏有个阿倍内麻吕,在飞鸟时期担任右大臣,要读为阿倍の内麻吕
现任首相安倍在字面上有点沾亲带故,不知道要不要念安倍の晋三 (汗)
类似的叫法还有紫式部、清少纳言、御堂关白等。这种官职代称相当普遍,不代表本人真
的担任过那个官。紫式部为内命妇,根本不可能在式部省作官,这样称呼只是因为有近亲
在式部省做过而已。至于藤原道长,本人没做过关白,但因为藤原家世代独霸摄关,且道
长的权力较祖上、苗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就称他为关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