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我觉得这段的确要全文一起看才能理解
这六句刚好两两相对,前三句为优势战法,后三句为劣势战法
其中避对应围、逃对应攻都很契合
但战对应分,乍看之下就有点不直觉
由另外十、五、少、不若等四句可以看出孙子在本篇最高指导原则是保存战力
在少、不若的状况,很明显就是避战以保存战力为优先
而在十、五的状况其实也是,因为在十倍的压倒性优势的状况下,采取围歼战术
力求消灭对手战力,但在五倍大幅优势的状况下,却只求直接击溃对手
目的应是在实力差距未到绝望的情况下,围歼对手恐致己方损失过重
所以就算在优势的状态下,孙子的最高指导原则还是保存战力
若从这个出发点来理解倍、敌的状态的话
在二倍仅有相对优势的状况下,围歼围不起来
正攻也非必胜(但我觉得其实是为了避免惨胜消耗太大)
所以必须分散敌人战力创造大幅优势时才能进攻
(敌分兵后,敌我比例呈1比4,其实就与五倍时差不多可以正攻了)
所以这里用“分”之为教范战法,其实是符合本篇的指导原则
至于在势均力敌的状态下,这里的“能战”我的理解是保持对峙状态
因为从十、五、倍等优势状态,目标很明显是速胜
而在敌、少、不若等劣势状态,目标则转为拖延时间
所以这里的能战若从整个脉络来看应该不是设伏用奇的意思,我会理解为“能与敌对峙”
这样后面的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就可以串起来了
不过我也不是什么孙子专家,只是自己超译而已,还望各位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