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骑兵的成熟与发扬
内战爆发前夕,美军马队仅有六个团,开战后多数骑兵军官投身叛军,再加上南方民风较
显剽悍善骑,致使南军骑兵在战争初期享有优势。
南军马队自战争初期就采用新式的单列阵型,配合偏好使用左轮手枪的习性和私有战马的
制度,善于机动突袭,也很早就开始运用下马步战。相对而言,北军骑兵在战争初期过于
强调传统双列阵型的军刀冲锋,且往往被滥用于分散巡哨,直到战争中期才熟稔集团性的
骑兵战,并以优势火力和密集训练取得的战阵纪律为特征,新成立的联邦骑兵局的官马供
给也使北军骑兵能够持续补充和扩编。
欧美观点的骑兵任务可分为六大类别:侦查,掩护情报,拱卫侧翼,攻击,高司勤务,以
及奔袭截击。战争后期,原本素质占优势的南军在连年消耗下元气大伤,陆续于攻击、拱
卫、奔袭等方面陷入劣势,但是侦蒐掩护却始终不落下风,仍是平分秋色。
南军因为先天资源劣势,更兼官僚系统缺乏马政作业,骑兵规模在战争后期陷入严重的劣
势。马匹数量的差距是最后胜负的最重要关键,即使迟至1864年雪伦多亚河谷作战的汤姆
溪战役,南军骑兵的人员素质都未必逊于北军同行,然而兵力与资源不足就决定了战略上
的局势愈发倾向于北军。
必须注意的是,南军虽然后膛枪械的装备比例不高,但是手持恩菲尔德马枪的下马骑兵就
如正规步兵,精准的火力在防守时颇具威力。内战中规模次大的骑兵战──特雷维里安车
站会战中,南军就是以前膛卡宾枪抵御了北军的轮番冲击,装备七响枪的北军骑兵此役并
没能够成功突破战线。
骑兵与机动作战
南北战争后期,双方的主力骑兵虽然名为马队,实际运用却更近似于不同兵种的综合部队
。以北军波多马克兵团的骑兵军而言,该军下辖骑马炮兵,再加上骑兵在接战时经常下马
步行构成主要阵线,而在侧翼包抄、追击或转进时骑马移动与冲锋,名为骑兵军,本质上
是全员骑马的联合兵种部队。
事实上早在内战以前,美国的地方民兵就曾试验过联合兵种的尝试,这些团、营级的编制
名为“军团”,下辖不同兵种的连,内战初期邦联阵营尤其对此寄望甚多,编成多个军团
,但不久后就陆续陷入名存实亡的情形,被整编为普通的兵种团。
军团联兵营的失败,可归咎于补给与作战概念的瓶颈,实际上不同兵种的协同作战仍时有
所需,举例来说,在歼灭北维吉尼亚兵团的过程中,北军就曾派出不足千人的步骑兵混合
支队遂行任务,虽被歼灭但仍取得战略上的影响。骑兵的步战能力与导入炮兵支援,则使
得自身进化为能够独自承担联兵作战的编制,不似步兵军大多欠缺有力的骑兵辅助。
以前述的汤姆溪战斗而论,双方骑兵都是先以下马步行的散兵构成阵势相抗,北军散兵逐
渐进逼后,南军投入马队反冲锋但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北军也立即投入己方的马队自侧
翼突破迂回得手。
清军与捻军之马队和美军骑兵比较
自僧王于二次英法联军受重创后,清军似是再难有太大规模的骑兵集团,然僧王最后一战
仍有五千骑,足以视为一个稍弱的骑兵军。捻军则是到后期泰半由骑兵与骑马步兵构成,
单单西捻军的马队便可多至万余──后来更增至两万,惟真正能骑马战斗者可能始终不足
万人──与南北战争中最大的骑兵军规模足堪匹敌。
审视前述六大类职责,清、捻马队在连年战斗中其实颇多出色表现,无论是侦查、掩护乃
至于侧翼交锋、敌后游击,都有许多成功案例。然而清、捻马队的火力大多颇显较逊,如
捻军马队与湘淮军接战时多次被枪炮猛击而大败,便因捻军欠缺远程火力可以回击;清军
则少有独立作战的大规模马队,亦无快速炮兵,况且清军马队的装备与捻军相去尚不太远
,剿捻期间仍有相当比例使用弓箭和长矛,只有少数精锐开始换装洋枪。
清军在剿捻过程中为了争取侦查、掩护与巩固侧翼的目标,多数马队被用于支援步兵军;
与此相反,在南北战争后期,北军战略乃是集中数量与素质皆占优势的骑兵,全力死追直
至大破对手的马队。这一方面是基于南军有不得不守之处,可迫其应战,捻军则趋于流窜
,纯用马队难以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清军谨记僧王败亡、湘淮诸军数次受创的教训。
最后是清军自僧王与多隆阿战死之后,剿捻仰赖步队起家的勇营,自是难以筹建纯用马队
的大枝营头。
至于捻军,自1864年各大重镇被克而转战各地,开始萌生大规模的骑兵军,后期还以大量
马匹乘载步兵,作战特色已是相当近似南北战争后期的美军骑兵。然而捻军枪炮火力较弱
,以长矛为主要兵器,自是不像北军骑兵军到了战争末期能够轻易攻破小股守军驻扎的堡
垒与城镇,反而被清军的河防长墙所阻。
(待续,应该是最后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