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a1e: 少先队不是所有小学生都要入的,也是少部份菁英学生才能入的 09/16 03:36
→ a1e: 少先队通常都要老师提交名单审核后才能加入,大陆小学生有看 09/16 03:36
→ a1e: 到披红领巾的就是少先队 09/16 03:37
→ a1e: 老共收党员只收菁英不收垃圾,你本事不够,老共还拒收 09/16 03:37
→ a1e: 老K那个党员根本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当然输老共那种玩法 09/16 03:38
→ a1e: 江泽民那三个代表,讲白点,是让企业家有入党的机会,不然你 09/16 03:39
→ a1e: 改革开放后,一票私企有钱了,想要权怎么办?让他们入党参与 09/16 03:40
→ a1e: 政治,老共统治从来就是扩大自己的友军,减少敌军 09/16 03:40
我猜测应该到现在很多人开始萌生一个问题:
为何国民党笨到要走全民党路线, 强制所有人入党
而不走共产党的菁英党路线?
我个人是认为不是国民党笨, 也不是共产党比较聪明.
而是两个党虽然有同样的目标: 统一中国.
但是走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路线和策略模式.
我先引用黄仁宇的潜艇堡理论:
(早年台湾翻译为夹肉三明治理论, 因为当时还没有潜艇堡这个名词)
也就是说,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或是说从明朝开始的中国社会
整个社会像是一个潜艇堡, 潜艇堡有两块非常厚的面包, 中间夹薄博的一层肉
这两块面包, 上面一块是上层社会, 尤其是大城市以及政府阶层
下面一块面包是基层社会, 尤其是县以下的乡间以及农村阶级
中间是很薄的一片肉, 那是承上启下的中层组织, 薄到几乎不存在
而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都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重新建立承上启下的中层组织
但是最后共产党成功.
这个问题从明朝就开始了, 因为明朝开始中国开始走向小政府制度.
(以下我要引用钱穆院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的概念)
我强烈推荐所有人读一读钱穆院士写的这本书,
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是黄仁宇大历史观的奠基, 有非常多相互呼应之论点.
钱穆认为, 中国的中央极权政府从汉朝开始就开始一个非常不好的发展趋势
就是头越来越重, 脚越来越轻, 地方政府, 尤其是县政府,权力越来越小
我先直接抄录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
钱穆这本书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观念给大家参考. 就是钱穆认为, 中国的地方府组织
越来越坏. 汉朝的制度最好, 之后越来越中央集权, 地方政府越来越虚级化, 最后
到了明清时政府组织完全头重脚轻, 导致地方政治坏掉.
我先谈钱穆心中最好和最坏的两个极端: 明朝和汉朝. 汉朝的政府组织依照钱穆的
说法非常的扁平化. 汉朝只有两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和县. 汉朝总共有一百多个
直属中央的郡, 每个郡辖10~20个县. 全国就是1100~1400个县. 并且当时汉朝实际
上能控制的区域远小于今天的中国, 岭南以南几乎难以控制设立郡县(所以云南 贵
州 广东 广西 福建 海南都很难控制). 这样的版图有超过一百多个直属中央的郡实
在很惊人. 这代表汉朝的郡不但比今天中国的省要小得多, 大概介于明朝和清朝的
府/道之间.
每个郡的太守的薪俸和地位和中央政府的九卿(部长)一样都是2000石的年薪. 所以
组织扁平, 中央官员和地方首长的地位也平等. 你也许马上会想到, 不对阿, 刘黄
叔不是”徐州牧”, 那州牧又是什么? 州其实在汉朝初期只是”行政调查区”. 因
为每个郡每年都要向中央上缴各种统计和登记的簿册, 例如人口统计, 财政 经济
等等. 而中央政府这这一百多个郡分割成13的”行政督察区”, 每一个行政督察区
派一个调查督导的小官(600石)的刺史来监督各个郡的特定业务执行状况. 并且特定
业务外一律不准过问. 可以想像成学区的督学可以来监督各个小学的教学状况,
但是不能实际的干预各小学的行政事务. 当然到了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后也就不一样
了. 并且, 县官有权力任命县政府以下的大小官吏. 所以汉朝的县长, 对下有小官
的人事任免权, 对上只需要应付自己的直属主管太守, 以及刺史的督导就好. 非常
简单.
之后唐宋地方权力逐步缩减, 到了明朝变成更加缩减的状况. 明朝延续元朝的一系
列制度. 中央政府开始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自主管理, 而是把中央政府(中书省)分出
很多个行动分部在各地镇压地方. 所以称为行中书省(行省). 所以地方政权不交给
地方, 而是由中央派高级官员降临地方管理. 一个省长可以当作是一个外派的宰相
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明朝承接元的制度, 把全国分割成13个”布政使司"(和省
类似, 以下姑且称为省, 虽然实际上明朝没有省这个名词). 然后每个”省”还有
三个大头头, 一个布政使(行政长官), 一个按察使(司法), 一个都指挥使(军队).
所以称为三司. 理论上, 省底下设府, 府底下设县成为一个三级行政制度. 但是然
而然后布政使和按察使又有很多官员(例如 参政/参议, 或是副使俭事等官)会被分
驻出去, 称为分司, 分司到了清朝被称为道台. 所以实际上变成四级行政制度: 省
-道-府-县. 所以官员制度变成实际上管理民政的官员(县官)没有增加, 但是管理
官员的官员越来越多. 一个县官, 要应付他的直属长官知府, 还要应付各个分司,
然后还要应付一个省的三个大头. 所以县官自此之后就被压得太低, 光是奉承和应
付长官都来不及了. 并且, 从元朝开始, 官吏就开始分家.
明朝又延续元朝的官吏分家制度. 原本县官不是最小的官, 底下还有很多小的基层
公务员”吏”. 例如刘邦就是秦朝的亭长, 萧何是狱吏. 都是县官以下的小官/基
层公务员. 并且汉朝的吏是可以晋升成为官的, 也就是说底层的公务员是可以一路
爬上来甚至当到宰相. 所以官和吏是没有身分上的高下. 但是明成祖以后, 吏不能
当御史, 也不准考进士. 所以吏和官就分开成两途. 所以最后变成只有让考生或是
秀才找不到出路的人来当吏. 甚至到了清代变成家传的技艺或是职业. 所以到了明
清变成一个怪现象, 吏有职业的政治专长却没有权力,
而科举出来的官员虽然有权力和地位, 却没有政治专长. 所以变成科举出来的官员
只负责管人(底层的吏或是应付上级), 而实际管事都是”师爷”. 然后往往官员和
师爷彼此互相争斗. 因为官员看不起师爷, 觉得这些人没出息没地位. 而师爷也心
理不平衡因为升迁无望也不需要向上爬. 只要你是师爷, 那一辈子就是师爷, 做好
做坏也没有办法往上爬. 而官员缺乏实际的政治专长也拿他们没办法. 所以实际上,
县官也不但失去对地方上小官的任命权, 甚至被这些熟悉业务却无法往上爬的小办
事员摆布. 而最后也走到皇权不下乡的状况. 因为已经不像是秦朝有亭长这种小官了.
所以说, 汉朝以前是一个县令之下有很多小官, 明清却是一个小官(县令)底下有许
多永无出息的的办事员. 而我自己的看法是, 当地方政府变成这种状况, 那中央失
去对基层实况的管理能力也只是迟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