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nnominate (innominate)》之铭言:
事实是,崇祯元年魏忠贤倒台后,明朝政府恢复财政紧密管理的政策,一度把军费压到较
低,财政缺口也有逐步弥补的机会,只是在己巳之变后逐渐无法挽救。如果天启年间可以
不要中断以财政出发的国策,未必会走到崇祯年间的地步;甚至如果能够透过教会人士如
孙元化等人逐步取得西洋技术,军队的实力只要没发生兵变就能有增强的可能。
当然这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只是指出明朝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而已。
关于崇祯年间的财政政策,可参考〈崇祯朝蓟辽兵变与饷税重整〉。
: : 1.当时的人根本不知道确切人口数,明朝官方纪录还停留在八千万。
: : 2.后金几乎战无不胜,和谈只不过是外交策略而已,又不是劣势求和。
: : 你一厢情愿的认为皇太极没信心没斗志,问题是绝大多数研究都不是这样解读,
: : 难道松锦之战后他一度与明朝谈判,也是因为认为打不赢吗?这也太悖离实情了吧。
: 可我看的研究大部分都这样解读
哪些研究?
: 就像你说的
: 当时的人怎么知道人口数?
: 后金又怎么知道明朝的能量有多大?
: 他们认知的是明朝很大
: 明朝可以打输了又来,他们败一场就要亡了
: 若和事果成,则何必争上下?但各据其国,互相赠遣,
: 通商贸易,斯民俱得力田生理,则两国君臣百姓,共享太平之福矣! <清太宗实录>
你一直回避满清入关前从没大败过这个事实,如果真的那么害怕战败,还会向明朝要求那
么多、那么严苛的条件?这根本就不合理。
〈论努尔哈齐与皇太极对明朝军事战略战术之异同〉:“崇德七年......皇太极很好地利
用讲和,把握战机,积蓄力量制造舆论,赢得民心。”
“后金与明双方其实一直都无意讲和,讲和只不过是双方军事战争的一种辅助手段。从一
开始皇太极利用明朝假意讲和,顺水推舟,向天下百姓表明自己不是战争的始作俑者,以
争取民心,为后来攻打明朝做舆论前提。”
“所以明朝为避免两面作战,提出讲和,以作为缓兵之计,打算先消灭李自成的农民军,
回头再攻打后金。后金统治者看出明的意图,决定继续攻打明朝。”
: 隆庆和议后,蒙古有没有打?有啊,但有没有大打出手?没有
隆庆和议的背景是什么?明朝掌握了对方的重要人物。后金有碰上什么非得要求明朝的因
素吗?明朝又没有人质,也打不赢,人家为什么一定要谈?
: 赖建诚的书中就提到这一点
: 边镇粮饷的结构对应于俺答
: 在嘉靖25年以前,年例银未超过百万两
: 嘉靖中叶因为跟俺答作战,年例银上升到600万两
: 到隆庆后下降至250万两
: 到万历因为辽东战事又升到500万两
: 你说隆庆议和有没有帮助?
《边镇粮饷》里面明明就有提到把年例银当作军费开支是错误的方法:
“可以明白年例银只是边镇经费的一部分,根本不够用,还要靠盐引、漕运、民运等各种
管道来补充。”“年例银只是边镇粮饷中的一部分”
从第二章的内容可以知道那些数字都不能尽信,而且万历年间只有五年、21年、30年太仓
岁入大于岁出,只看岁出的话万历年间也没有比先前出现显著下降,年例占太仓的比例在
万历五、六年或者18、28、29、40、45年也全都不比先前低。隆庆议和造成明朝的支出降
低完全不符合该书提供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