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从弩谈起(一之二)蜀汉与曹魏弩问题附连弩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7-11-15 18:31:32
https://goo.gl/q6w3FQ 图文好读版,附楚墓连弩复原图
二、从兵器看蜀汉与曹魏的差异
蜀汉的弩铭文不同于曹魏,并且射力石数异常偏高,反映出蜀汉更看重每
名士兵战力发挥,而曹魏则把士兵当成战争机器下的规范化消耗品,这直接影
响对士兵与兵器的要求,现在就以铭文为出发点,结合传世文献考察。
要让士兵战力普遍提升有两种方法:
1.保证兵器品质和提升兵器质量
2.确保训练品质与后勤稳定
(一)蜀汉弩铭文分析
此两点为蜀汉所奉行,首先蜀汉弩铭文的石数(分别是10石与13石)在蹶张
弩中算是很高的标准,汉代蹶张弩在居延汉简跟未央宫骨签中最常见的石数为
6石,其次是3石及5石,表示汉军当时普遍装备的射力石数在6石附近。
10石以上的汉弩,骨签会用专有名词:“大黄”,〝(李)广乃令士持满毋
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史记‧李广列传),蜀
汉弩标记石数的两件都是出土物,13石的弩是跟魏弩(铭文:景初二年二月一日,
左尚方造骑□□□:监作吏苏夏、司马张□、臂师王客、师□)一同出土,可能
是邓艾攻蜀之战的遗物,〝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
还绵竹,列陈待艾。〞(三国志‧邓艾传)
从居廷汉简跟复原骨签的石数与射程,6石射程约300米,大黄弩的射程至
少破400米,虽然蜀汉不可能人人都用大黄,不过在阵地战或反追击战,一批能
操作大黄的狙击手,能让蜀军拥有射程优势,从李广之例能看出优势的强大,
几次曹魏趁诸葛亮退兵追击都损兵折将,张郃更死于射杀,〝诸葛亮复出祁山,
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
薨,諡曰壮侯。〞(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不可能期待刚好有小李广在蜀汉
军中,想操作大黄,势必要透过挑选跟训练才能保证发挥战力。
蜀汉弩上的铭文,除石数外,有一项过往兵器铭文不曾出现的特色──
标记重量,以此确保没有偷工减料,保证兵器品质,诸葛亮曾言:“前后所作
斧都不可用。前伐鹿角,坏刀斧千余枚,赖贼已走。间自令作部刀斧数百枚,
用之百余日,初无坏者。尔乃知彼主者无意,宜收治之。此非小事也,若临敌,
败人军事矣。”(太平御览引诸葛亮教)诸葛亮北伐吃过劣等兵器的亏,甚至直
说会导致军事行动失败,诸葛亮用心整治反映在兵器品质上,会形成一套监督
机制,弩机标重可能就是诸葛亮改革后的成果,诸葛亮下令:“敕作部皆作五
折刚铠、十折矛以给之。”(太平御览引诸葛亮集),也体现他重视兵器的品质。
(二)蜀汉的兵器研发
除了保证兵器品质外,另外就是开发更好的兵器品种与改善既有的品质,
这就不能不提到诸葛亮另外的特殊身份──发明家,〝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
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不太可能全都自己
下去研发,毕竟他诸事繁多,比较可能是成立科研单位,只是《三国志》仅留
下挂名的他。
还好《北堂书钞》有保存一段话:“蒲元作木牛”注引的〈蒲元别传〉写
的更加详尽:“元为丞相诸葛亮西曹掾,亮欲伐魏,患粮难致,元牒与亮,作
一木牛,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而《太平御览》对蒲元的记载也强调:“
君性多奇思,得之天然。”并且记载一段妙事。
〝不尝见锻功,忽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镕金造器,特异常法。刀
成白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
命人于成都取之。有一人前至,君以淬乃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悍
言不杂。君以刀画水云:“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伏云:“实
于涪津渡负倒覆水,惧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于是咸共惊服,称为神妙。
刀成,以竹筒密内铁珠满其中,举刀断之,应手灵落若薙生刍,故称绝当世,
因曰:“神刀”。今之屈耳环者是其遗范也。〞(太平御览引蒲元传),传纪要
做效果记载的有些夸张,不过这代表蒲元已经认识到不同水质对淬火炼钢的影
响。
另有一位满元,〝按亮集,督军净力、杜叡、满元、胡忠推意作一脚木牛。〞
(通典‧食货),通典所写木牛是四位一同协力开发,更能证明诸葛亮并非独自
埋头苦干,而是有科研团体帮他实行,满跟蒲在古文字非常相似,很有可能是
抄写错误,满元即是蒲元,照字型演变,满元可能才是原本的姓名。
满元另外记载跟上面造刀的故事相近,只是命令对象换成刘备,〝蜀主刘
备令满元造刀五千口,皆连环及刃口,刻七十二炼,柄中通之,兼有二字。〞
(太平御览引刀剑录),此文出自陶弘景的《刀剑录》,体裁类似武侠小说的神
兵名录,很多留存其名。刘备命满元铸刀,跟后面诸葛亮请他铸刀并不冲突,
相反的证明他早有铸刀经验,所以诸葛亮才请他铸刀,而从他能铸数千口刀,
他应该能调动作部为其服务。综合以上内容,满元可能才是诸葛亮领导的科研
团队中,主要负责兵器技术研究的实际领导者。
(三)诸葛连弩问题
既然提到诸葛亮的发明者身份,很难避过损益连弩的问题,〝又损益连弩,
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
氏春秋),目前诸葛连弩分两派看法,一派是手持连发弩、另一派是大型车弩,
大型车弩的可能性比较小,虽然骨签中有到四十石大黄,能证明汉代有类似车
弩的大型弩(40石约1200公斤,绝非单人所能拉动,要透过机械蓄力才有可能),
但此种弩主要供城防居多(城防战才有时间在那边蓄力发射,蓄力需要不少时间),
并且以连弩专用箭矢只有八寸(18.8公分),用车弩发射尺寸过短,难以固定。
比较可能是手持连发弩,考古有出土类似的弩机,1986年在江陵楚墓中出
土一件小型双矢并射连发弩,箭匣装满是十连发,能射出20箭,并且就复原成
果等比例放大到正常弩机,箭矢的长度接近史书记载的八寸,可供复原诸葛连
弩参考,而从楚墓复原的连弩尚能得知为何难以普及易失传。
1.构件复杂,难以量产,维修困难
2.箭矢需要特殊规格制造,与其他弓弩不兼容
3.望山被箭匣取代,是用射击数量弥补准度的缺失
出土小型连发弩的墓主是楚国贵族,这可能是他个人私藏的工艺品而不是
当兵器使用,并且因为是手持弩,射程有限(原件复原品有效射程仅有20─25米),
诸葛连弩要能成为兵器,首先要提高威力、增加射程。提高威力势必要加上更
多机械构件来增加机械能,要增加射程除了提升机械能外,另外就是改良箭矢,
透过调配箭矢重量与形态达到增加射程的效果。此即是损益连弩的“损益”二
字由来,扣掉望山之类构件谓之损;改良弩机与增加提高威力构件谓之益。
弩机构件越复杂生产越困难,也越难维修,而箭矢问题又被以数量弥补准
度缺失放大,毕竟箭矢也是手工制品,尤其这还是特规箭矢,每一箭射出都是
钱啊!准度低、耗量大,并且特规特用,注定难以普及易失传,纵然蜀汉军中
有装备,装备的数量必不多,可能是最精锐的部队才配给。
(四)与曹魏的比较
曹魏也有一位不世出的发明家──马钧。
〝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少
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为博士居贫,
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
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
之成形,阴阳之无穷,此轮扁之对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
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
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
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
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
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此二异也。其后人有上百戏者,能设
而不能动也。
帝以问先生:‘可动否?’
对曰:‘可动。’
帝曰:‘其巧可益否?’
对曰:‘可益。’受诏作之。
以大木彫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
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
舂磨斗鸡,变巧百端。此三异也。
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又患发石车,敌人之于楼边县湿牛皮,中之则堕,石不能连属而至。欲作一轮,
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尝试以车轮
县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三国志‧杜夔注引傅玄序)
曹魏政权完全冷落他,他所做的织布机与翻车有流传至后世,因为具有实
用性,能提升生产效益,更重要是技术难度不高,易于普及;指南车、百偶戏
与轮转式投石机后代皆失传,魏明帝只对跟享乐有关的百偶戏有兴趣,对他提
出的连弩与投石车改善计画束之高阁,之后推销曹爽兄弟也失败,傅玄特别写
下:“安乡侯(曹羲)悟,遂言之武安侯(曹爽),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
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
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三国志‧杜夔注引傅玄序)
马钧手下没有任何工官体系的支援,他兵器构思再巧妙只能小规模试作(
马钧在木构造与旋转机械有独特天赋,可以看他的发明都围绕这展开),国家
唯一支援他是拿来享乐的百偶戏,与满元不同,满元的巧思后面有蜀汉作部的
支持,可以规模生产,直接投入实战。
不过马钧构思的兵器确实有技术面难度,连弩如上所言,这些问题没有解
决往上加五倍,问题只是更大条;轮转式投石机虽然小型试验成功,可是放大
尺寸此轮的结构强度如何维持?又要如何不失控?最重要的是如何拆卸与安装,
这都不是小型实验能回答的问题。
马钧在曹魏的遭遇是因曹魏根本不需要这么精巧的兵器,曹魏需要的是能
大量生产的规格化兵器,而不是制造难度高实用性存疑的试验品,徒增使用跟
训练难度,这是马钧个人的浪漫,并不符合曹魏的兵器制造思维。
诸葛连弩与木牛流马也面临同样难题,虽然蜀汉以国家之力支持制造,但
在蜀汉灭亡后,后续国家没有足够的制度跟技术支撑,要普及又有先天技术难
度,最后只能消亡在历史长河中。
作者: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7-11-15 18:39:00
作者: TheoEpstein (Cubs)   2017-11-15 18:46:00
作者: dfgtyu0000 (備用草)   2017-11-15 18:50:00
作者: gfneo (gfneo)   2017-11-15 19:01:00
作者: Uber (Uber)   2017-11-15 19:07:00
你是不是最近有看陈到表演?卡嚓。卡嚓。卡嚓。卡嚓。卡嚓。请看Chan_Mou版 火凤燎原第四百八十九回 诸葛神兵
作者: BoA60282 (Dalshabet大發!)   2017-11-15 21:25:00
推推推
作者: MrHeat (热火先生)   2017-11-15 23:20:00
大推! 也推诸葛亮 不管三顾茅庐是不是真的 刘备真是赚翻!
作者: defenser (☆機械式天秤☆)   2017-11-15 23:29:00
马钧:我可以做出比蜀国钢弹更强的机体! 魏帝:我用一百台钢球一样能围死钢弹,驳回。
作者: tony3366211 (00)   2017-11-15 23:54:00
马均有名到连历史课本都有他的名字
作者: Nomic ((Nomis))   2017-11-16 01:52:00
大推车弩的连弩会不会是将小箭綑扎起来一次发射,所以才那么短?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满狗屁的)   2017-11-16 04:40:00
原来曹魏是联邦,蜀汉是吉翁阿!!
作者: andystupid (唐伯鼠)   2017-11-16 11:25:00
作者: leptoneta (台湾高山族自治区书记)   2017-11-16 12:00:00
骑兵用连弩? 东方的半回旋战术?
作者: MrHeat (热火先生)   2017-11-16 13:39:00
骑兵用火枪 明末关宁铁骑?
作者: tony3366211 (00)   2017-11-16 13:41:00
这样才射一发,怎么没像西方一样变标枪骑兵
作者: vwpassat   2017-11-16 16:04:00
蜀军先用81迫砲轰炸城门敌楼和周围城墙、坊区的敌军,再再以75榴弹砲轰开城门,让手持Kar-98k和ZB-30的蜀军步兵入城扫荡。
作者: QuentinHu (囧兴)   2017-11-21 01:31: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