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施里芬计画存在之谜 [2]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7-09-10 18:24:24
Zuber教授的重点整理:http://terencezuber.com/schlieffendebate.php
辩论与新的参加者
双方之间的争辩开始升温。Zuber教授说Holmes教授“重新发明了施里芬计画”,因为德
军在兵推中未曾实施大规模的左翼迂回,而Holmes教授则辩解说对方误读了自己的文章,
并且补充了许多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双方的讨论甚至涉及到施里芬写作时使用的德文
文法。
大抵来说,双方的主要论点没有改变,Zuber教授坚持认为施里芬计画要求的兵力不切实
际,并且与兵推部署缺乏连贯性;Holmes教授则认为施里芬计画与后期德军兵推具备相似
性,该计画是德军战略思维的结晶。
双方的辩论到后来愈发关注在施里芬计画中的“幽灵师”,也就是德军实际兵力与该计画
需求的差距。Zuber教授认为与现实战斗序列相去甚远的计画不可能是实战方针,Holmes
教授则认为供需差距没有那么大,德军完全有可能是预测透过扩军可以达成的目标,以及
即便兵力与1906年的施里芬笔记不符,加强右翼以迂回法军的策略仍在1914年被实施。
在2003年,Robert T. Foley教授参加了讨论。他基本上支持施里芬计画存在的论点,也
同意德军的迂回幅度不必太大,换言之,他比较支持Holmes教授的论点。他特别关注日俄
战争所造成的法、俄战略部署变化,以及德军建造防御工事,对德军在1900年到1905年的
战略思维的影响。
Foley教授认为德军在1900年与1905年的战略思维是连贯的,但是考虑到法军部署逐渐趋
向防御且向北延展,再加上德军自己也有比较强力的要塞线可供运用,德军愈发强调集中
兵力于北侧以进行打击与迂回。
Zuber教授认为Foley教授对文献的解读有误,并且没有解决德军兵力与施里芬计画不符的
问题,同时对于德军的梅斯要塞区的建筑进度也判断错误。双方针对一些文献的解读做了
一些讨论,包含施里芬操作的兵推与实战规画是否有决定性的关联性;德军在1905年到底
有没有预期打一场单线战争;德军是否有战前规划过扩军;以及要塞线的战略意义。
2005年,Annika Mombauer教授也涉及到讨论之中。不过Mombauer教授显然没搞清楚过一
战初期的时间表,也相对轻视上述学者对于地缘战略的研究,所以被Zuber教授当作是在
搞笑。
在2008年,Gerhard P. Gross教授也参加了讨论。Gross教授主要与Zuber教授争辩关于晚
近公开的文献的议题,讨论这些刚在2007年被公开的文献对于先前的辩论是否造成了影响
;Gross教授倾向于支持施里芬计画存在的论点。
这一串争论的背后意涵,在后期的诸多论文中有所提及。Zuber教授认为德军高层不应该
为挑起一战背黑锅,因为他认为施里芬所实际提倡的其实是一个防御反击的作战,在历次
兵推与一战的起始阶段中,德军的战略部署都较法、俄为慢,并未筹谋抢先攻入协约国的
领土,反而是透过防御反击来重创协约国的兵力,从而创造出发起攻势的机会。
Zuber教授认为传统观点认为德军的战略思维导致德国挑起一战是个迷思,施里芬计画根
本就不存在于德军的战略规划当中。
后期辩论内容与结果
辩论在2009年开始收束。Holmes教授认为施里芬计画的需求兵力不是九十六个师而是九十
个师,并且在分析后认为德军理论上有能力在开战后扩充到勉强达标的规模。他因此认为
虽然德军可能未曾试图将施里芬计画付诸实现,该计画仍可视为德军伸手可及的愿景。
Zuber教授予以反驳,认为Holmes教授的德军战斗序列模型有缺陷,以及德军无论如何都
不可能达成施里芬计画中的庞大兵力需求。
虽然德军在1906年到底有没有实施施里芬计画的能力与打算,辩论的双方并未达成共识,
但是双方都同意一个论述:德军缺乏在西线实施大规模包围歼灭战的兵力,所以自巴黎以
西绕行完全不可行。
2014年,Holmes教授在Absolute Numbers一文中探讨了施里芬计画的一些部署细节,以及
该计画与德军1914年作战的关联性。他已经完全支持Zuber教授的部分见解,诸如施里芬
认为两线作战时德军必须采防御反击,以及德军缺乏充分兵力以实施所谓的施里芬计画;
尽管他仍认为施里芬计画所指涉的大规模歼灭战在德军单独对法开战时是可行的方针,也
认为小毛奇在1914年夏季确实是追随了施里芬计画的概念。
Holmes教授最新的论点,因此转变为以下几点:
施里芬计画并非德军针对两线作战困境的解决方案。
施里芬认为两线作战时应善用内线优势,实施防御反击。
小毛奇以不充裕的兵力,在错误的情景下实施施里芬计画。
小毛奇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修改施里芬计画,而恰恰是因为计画不可行。
小毛奇在边境战役结束后,意识到困难而试图把目标转变为法国的要塞线。
这是目前此一争辩的最近期进展。
总结:
虽然Zuber教授称施里芬计画不存在确实有些大胆,也因此蒙受一定程度的批驳,但是他
提出的一些论点似乎在讨论过程中得到对手的认可。
无论施里芬计画究竟是否有被德军当作正式的战略方针,该计画的内容都很有可能与传统
观点相左;透过绕行巴黎以西而遂行歼灭法军主力的策略,在德军未能在战前大幅扩充兵
力的情况下,毫无成功的机会。德军在边境战役中的合理目标,应该是法军的东部要塞线
,但是德军右翼兵力过度延展,导致面临英法联军的强烈威胁,从而造成决定性胜利无法
迅速达成。
个人心得:
我觉得这种基于冷战后才公开的文献进行严谨探讨的研究相当有趣,尤其是很明显对过往
的认知提出了翻案。
施里芬计画在史实中德军兵力的框架下完全不可行,这个论述已经得到证实,不过我反而
会认为这个讨论点出一个很大的疑惑,那就是根据Zuber教授的论述,德、法双方都在一
战前预测到大规模的战斗必定会发生在阿登与洛林地区,结果到了二战的时候,甘莫林却
基于山区不利于车辆行动的假定,仅部署少量法军在阿登地区?德军在一战初期右翼兵力
不足以威胁法军侧翼,结果甘莫林仍认定要把二战法军主力投入比利时中北部?
或许,甘莫林战略能力低落的程度比我之前认为的还要更为严重。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7-09-10 18:36:00
甘莫林时代是多了装甲部队因素,所以考量不同?当时对装甲部队印像比一般运输车辆还不可靠虽然已比一战时满场抛锚好多了。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7-09-10 19:54:00
履车的故障率耗损率本来就胜过轮车啊 平均来讲甚至到现在都没变
作者: amurosheu (Oberleutnant Amuro)   2017-09-10 21:10:00
还是很容易故障,印象中德军战前的进军还被邱吉尔嘲笑了一番,但正因为战前的实验性运用所以加强这方面的缺失的对应方式...但其他国家就不见得如此。
作者: Swallow43 (绝对领域命者)   2017-09-10 21:34:00
进军奥地利时,德军一个装甲师战车的抛锚率是1/3以上
作者: Hartmann (银之朔风)   2017-09-10 21:34:00
嗯,德法双方会一致认为一战如开战,会再亚尔萨斯洛林大打,应该是基于判断法军一定会想收复失土吧,若如此,则二战不这么判断到似乎正常,因为法国已收复失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