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军战术演进1588~1667 Part V

楼主: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6-07-31 17:56:14
第一次英荷海战中的英国海军战术发展
英国国会于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政府,但军阀克伦威尔在1653年解散了国会
,自封为护国公,英国重新陷入军事独裁。克伦威尔上台后,通过增加税收和关税,以及
出售充公土地的方法让英国政府每年的收入增加到200万英镑。舰队经费不再依靠临时的
“船只资金”来支付,与此相反,克伦威尔向海军承诺,每年会投入40万英镑从事海军建
设,海军成了共和国财政中最为庞大的支出。
单单1649年,克伦威尔就下令建造了77艘以上的巡航舰,在克伦威尔的大力支持下,英国
海军战舰的总数达到了157艘,总吨位是斯图亚特王朝的数倍之多,海军人员达到3万人,
英国扩充海军的速度,在整个世界都是最快的。
然后英国的造舰政策也进行了修正,虽然还是以重型战舰为主,但不再兴建海上君主号那
样夸张的巨舰;新建的战舰大部分被限制在1000吨左右,长宽比较长,上载火炮6~70门,
船上基本没有装饰,在火力与机动性上取得较佳的平衡。
在英国内战期间,王党勾结西班牙海军和法国海军派出大量私掠船袭击议会军,为了扫荡
私掠船,同时也为了和潜在的敌人-荷兰海军抗衡,英国建造了大量巡航舰[注],英国的
巡航舰有多种类型,最大型的巡航舰甚至有双甲板、60门炮。
注:那时的巡航舰(frigate)与其说是一种舰种,不如说它更偏向为一种设计哲学。相
比于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船只的长宽比3比1,护卫舰的长宽比达3.5比1以上,取得较佳的控
制性与较快的速度。
在军队组织架构上,英国海军还成立了海军委员会。原本的海军部和新的海军委员会全直
属国会,海军委员会负责处理一般日常的行政事务,如建造船只、招募人员、后勤供应等
,同时海军委员会还要监督各地的海军,各地海军每周都要向海军委员会汇报工作。海军
部则负责作战指挥与制定战略,有12~15名成员,每周进行一次例会。并任命经验丰富的
将军担任海军上将担任舰队指挥官。
1649年2月,五十岁的的罗伯特·布莱克上校、三十九岁的理查·迪恩上校和五十岁的爱
德华·波帕姆上校被任命为海军上将。他们都是新模范军派来支援海军的,其实是克伦威
尔为了加强海军的控制而安插自己的人马,因为海军曾经叛变过;1648年5月国王被拘禁
之时,一支驻扎于肯特的舰队发生哗变,投奔了海外的王军阵营。新模范军的加入给原本
组织松散、由贵族和老水手控制的英国海军带来了清教徒的严格组织纪律。他们为海军确
立了一系列军规军纪,让英国海军脱胎换骨变成与以往不同,纪律作用将在未来的战争中
发挥优势。
第一次英荷海战是交破与护航的对决;英国的重点在打击荷兰的商船队,然后封锁荷兰的
经济。荷兰的重点在于帮商船队护航,只要商船能回到荷兰港口,就是胜利。英国在地理
位置上占有绝对优势,因为不管商船从那里来,回到荷兰一定要经过英吉利海峡与北海,
英国舰队只要在那边以逸待劳就好了;第一次英荷海战大部份的交战地点都发生于此。
虽然许多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但大家对英荷战争前四场海战的细节其实所知甚少,当时
留下的纪录不多,往往是些残缺断片,那时施行的是混战战术;一方可能抢占T位,然后
向对方砲击;双方也可能会穿插对方的舰队,然后进入乱斗,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登舷。
舰队指挥可以说是”简单的” ,大家只要跟随司令往前冲就好;舰长或分队司令可以任
意离队去追求战果或撤退,可以说毫无秩序可言,这些现象在荷兰方非常普遍。
《航海时代的海战》一书的作者布莱恩.康舒妥认为更有可能的是采用下面这种战术;双
方分别占据上下风位置,用多路并进的方式排成一字横阵,彼此船头面对船头。在战斗中
,双方船只交错穿过对方的伫列,以侧舷开火,随后越过对方船头,转向,然后双方位置
互换,多次重复上述动作。小约翰.F.吉尔马丁教授的论文《近代早期的海战军事革命
:技术源头、战斗结果和战略后果》中提到传统的盖伦帆船交战方式是:
“抢到上风,用船头的火炮射击,再用舷侧射击;越过敌船时用船尾的火炮攻击;在清理
好炮膛能够重新装填之前,调整航向回头,用另一侧的舷侧射击。如果有机会登船的话,
就最好抓住机会,登船并夺取捕获赏金和战俘终究是首要目标。”看来这两个资料可以互
相应证。
在战争初期,英国海军显然没有真正的战术系统,它的舰队组织只包括由三支分舰队组成
的舰队,分舰队司令们指挥着他们的分舰队,分舰队乃至单独战舰则根据命令互相支援,
所有的进攻都要尽可能从上风方向发起。
第一场战役是1652年5月的多佛尔海战,双方主帅是英方的罗伯特·布莱克上将与荷方的
特罗普上将。这是一场在多佛尔的外海进行的遭遇战,所以也不没有什么事先计画好的作
战计划,最后荷方损失两艘船后退出战场。
第二场战役是1652年8月的普利茅斯海战,英方乔治·艾斯丘爵士率领45艘船遇上帮60艘
商船护航的荷方中将米歇尔·德·鲁伊特尔 (兵力为23艘战舰和6艘纵火船)。文献中提到
英国据上风位置打算冲入荷方队伍,但德·鲁伊特尔中将不停发射链弹扫荡英军的桅杆和
索具,拖慢了英舰的速度,然后边打边逃。最后英方放弃追击,荷兰商船安全的驶入大西
洋。
在1652年10月的肯特诺克沙洲海战中,英国以战舰68艘、2400门火炮和10000名船员,对
付荷兰的62艘船、1900门火炮和7000名船员。一开始荷方略有优势,但在荷军内哄与英军
较强大的火力下,荷军以损失2艘船失败收场。
而10月的邓杰内斯海战中,对其海战的描述更像是场骑士的对决。布莱克上将的旗舰凯旋
号再次遇上特罗普上将的旗舰布雷得罗德号,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两人的单挑上,关注著
指挥官个人命运的变化。荷军小胜一场,夺回了制海权。
跟许多人所想的不一样,战列线战术在1653年3月的波特兰海战只是不经意的为之,其证
据是战斗开始前八天,布莱克、迪恩和乔治·蒙克上将发布新的九条训令,里面没有提到
任何有关战列线战术的字眼。不过波特兰海战还是一场极为重要的海战;英军第一次把舰
队分成前锋(白)、中央(红)、后卫(蓝)三个分队,英军在此战中第一次局部使用了新型的
战列线战术,利用自己在火炮上的优势,把船排成一排,用侧舷的火炮和荷兰人对射。荷
兰人虽然精于混战,一直想要靠近英军进行登舷,但在对方炮火的打击下无法如愿。
更重要的是在波特兰海战后,布莱克、迪恩和乔治·蒙克上将发布了两套新的训令,分别
为《舰队在航行中的队形规范》(简称《航行训令》)和《舰队在战斗中的队形规范》(
简称《战斗训令》)。这是第一次把航行训令与战斗训令分开,以两套互相独立但互相配
合的法规同时发布,因而奠定了后来将航行训令和战斗训令作为独立法规发布,但合并在
一本书中的做法。此外,这套训令里绝对只含战斗或航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那些无关的
大杂烩全被省去。
航行训令共二十一条,有十二条全部或部分与夜间巡航有关,有十六条提到了船舰间信号
沟通的形式。这些条款主要是考虑到让舰队在白昼和夜间都保持行动,其中没有提到任何
抢风、调头的信号,也没提到如何通知某一分舰队航行方向的相关通信模式。虽然如此这
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这些基础上,未来将发展出当敌军出现时己方的战术布置与巡航
阵型准则。
战斗训令更为简短,只在十四条。其内容包含一些如何处理火攻船或航行时上将、中将与
少将该处于何种位置等相关事宜。尽管存在不足之处,但这两套训令具备相当的革命性,
这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形式与内容,也让每一位阅读过这两套训令后知道一套标准程序作业
(SOP)让他们有所遵循。
至于新训令的出处,似乎很有理由认为它是处于蒙克的强烈影响之下,这是蒙克首次出海
,他则是当时仅次于克伦威尔的英国二号军人,其实战经验而言还要胜于克伦威尔。他曾
在低地国作战,参与了1625年的远征西班牙加迪斯行动,为查理一世在爱尔兰作战,并站
在保王党一方加入内战,然后被俘。布莱克在波特兰海战中收了重伤,迪恩看上去对海军
行政管理更感兴趣,却不甚注意战术,不过这推断也仅仅是猜测。对那时的蒙克而言,此
举可能是出于希望给予充斥着许多商船和商人的舰队有更多主动精神,能更加好战。此外
,由于蒙克担任过步兵与炮兵军官,他把陆军重视火力与纪律的概念带入海军,设计一套
新战术让舰队能毫无掩藏地发扬出全部火力。
不可避免的下一场战斗是1653年3月的加巴德沙洲海战,它是第一场英军真正使用战列线
战术的海战。相关资料记载者英军战术与昔日不同;蒙克上将和迪恩上将的旗舰“决心号
” 的舰长理查·莱昂斯表示:“我们的舰队以较之过去更好的阵型行动,一艘接着一艘
行驶。”
尽管相关资料的记载不够详细,其中却包含了足够的资料,足以证明英军战术与昔日不同
,而且有所改进。蒙克上将和迪恩上将的旗舰坚定号的舰长理查·莱昂斯表示“我们的舰
队以较之过去更好的阵型行动,一艘接着一艘行驶。”还有一封从海牙寄到正在哥本哈根
流亡的“我的温特沃思勋爵”的信中提到:
英军始终处于上风位置,在距离敌舰半小时航程远的地方,排成自己所希望的纵列作战阵
型,然后在距离敌舰大约火炮射程一半[注]的地方猛烈轰击荷军一整天,成功取得了击沉
两艘荷军战舰的战绩。次日,英军继续排成纵列,在距离火炮射程一半的地方阻挡荷军,
使其无法登舰,一直持续到英军发现荷方舰队秩序混乱,就派出小型船只进行登舷,然后
将其俘获。直到荷兰舰队接近奥斯坦德的时候,英军才脱离战斗。
注:火炮射程约200~300码。
英军在风向上占有优势,拥有更多更大的火炮,也比荷军更有纪律,能遵循分舰队司令的
指示,保持队型在原位置上不断的开火,不会看到可趁之机就任意离队。他们利用了这些
优势,只利用火炮和荷军周旋;总之他们利用队形良好的战线投射出的火力挡住了荷军。
当荷军发现他们处于不利之处时,想办法转换成有利的风向,但英军利用风向优势仍然阻
止了荷军。
在荷兰方面,一切努力似乎都旨在立刻求得登舷近战;毕竟老式混战中,登舷是唯一迫使
敌军投降的方式。这与纳尔逊的混战战术不一样;十八世纪末期纳尔逊复兴混战战术,但
仅仅以此作为破坏敌军阵型,阻止敌军逃跑的方式,登舷到那时已经不是标准的作战方式
-虽然纳尔逊在圣文森特角海战中漂亮的以登舷俘获了敌舰。
最后一场海战是发生于1653年7月31日的斯赫维宁根海战。迪恩已经在加巴德沙洲海战中
战死,布莱克上将因病登岸休养。因此蒙克成了英军方面的唯一的一位上将;荷兰人则由
特罗普上将指挥,协助他的是德·鲁伊特尔中将和德·威斯中将。这场海战是英军的压倒
性胜利,特罗普于此役战死。战斗细节存在若干描述,其中丘比特上校的记载里面满是“
冲锋”字眼:
“我们朝着他们转向,穿过了他们的整支舰队,让一部分敌舰处于我方舰队一侧,另一部
分处于另一侧……我们刚冲过敌方战舰,就紧接着继续转向,他们也朝着我们转向,靠得
很近的相互穿插过去……双方一旦互相冲过,就立刻再次转向,荷兰人还处于下风,我们
紧咬不舍……我们这次分割了一些没有航行到我们上风方位的敌舰……我们朝着他们转向
,他们也朝着我们转向,这次是双方最为拼命的战斗,之间几乎近到长矛可以捅到的地方
……在这次最后冲锋中,我方战舰时常距离敌舰极近,我们的上将这会一定得对这烦恼不
已,我方的所有战舰肯定也是这样……”
另一位目击者西奥菲勒斯·萨谢弗雷尔这样写道:
“我们与敌军整支舰队交战,从敌方舰队当中冲了过去,隔开了许多敌舰;敌军出动了三
四艘火攻船,但是(在我们上帝的保佑下),他们并未给我们造成任何伤害。此后我们再
次转向航行,又一次冲过了敌方舰队,接着是第三次。”
在这些记载当中,看起来根本不存在任何战列线战术,哪怕连最细微的证据都没有。与此
相反,它们看上去更像前文所提到的老式混战战术;双方分别占据上下风位置,用多路并
进的方式排成一字横阵,彼此船头面对船头。在战斗中,双方船只交错穿过对方的伫列,
以侧舷开火,随后越过对方船头,转向,然后双方位置互换,多次重复上述动作。
虽然斯赫维宁根海战没有任何使用战列线的证据,1654年3月由布莱克重新发布的新战斗
训令也没提到战列线战术,但战列线思想却必定已经确立起来了。到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
时,战列线战术已经明确成为必需战术,其证据便是规定在接敌之前舰队要预先列成战列
线。
第二次英荷海战中的英国海军战术发展
为了在海上与荷兰争霸且为了平乱与打击西班牙,共和国同时维持一支强大海军与一支强
大陆军。外加整个英国共和国时期可以说是连年打仗,1649~1650远征爱尔兰、1650~1651
入侵苏格兰、1652~1653第一次英荷海战、1654~1660年断断续续的英西战争,可以说是穷
兵牍武至极;军费让共和国破产,政府发不出军饷。等到1559年克伦威尔死后,克伦威尔
之子压不住军队与贵族,国会议员们迎回了查理二世。1660年5月,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陆
,回到伦敦。于5月29日正式加冕为不列颠国王,史称“王政复辟”。
在首席大臣爱德华.海德的斡旋下,查理二世赦免绝大多数的圆颅党人,只处死了九名法
官,因为他们当年签署其父王查理一世死刑命令,同时承认内战后的产权变动,几乎以不
流血的方式取回了政权。
而多数英国人在经历克伦威尔独裁严酷的五年统治之后,厌恶这禁止一切娱乐的清教徒生
活,以热切与爱戴的心情支持查理二世即位,庆祝道德解禁与美好传统的回归;好笑的是
当年差不多也是同样一批人拥护克伦威尔上台,并支持吊死查理一世。
英国海军恢复了财政能力[注],那时英国海军可以说是将星如云;国王的堂兄鲁伯特亲王
、乔治.蒙克上将(就是第一次英荷海战的那位乔治.蒙克) 、爱德华.蒙塔古上校 (第
二代三明治伯爵,三明治发明者的先祖)、威廉.潘恩爵士皆是上上之选;国王的弟弟,
年仅27岁的约克公爵詹姆士虽然没有任何海战经验,但未来将会证明他的出众能力。
1660年的英国海军军官们是在英荷战争中成长起的第一代海军职业军官;他们出身平民,
本是熟练的水手,又接受过布莱克等人的专业军官培训。在战列线尚未为他国接受的当时
,只有他们知道如何以新式战术击败敌军。热爱帆船航海的查理二世是海军事务的行家,
他虽对旧军官颇为猜忌,却也知道这是目前的唯一选择;清洗了他们,便没人能操纵海军

此时,围绕复辟后海军将领的选拔,海军与宫廷内正好发生了所谓的“绅士与油布”之争

持“绅士”派的观点者多是国王身边的贵族士绅,他们认为拥有荣誉感的贵族青年天生
就具有领导能力,适合担当军事统帅。而所谓“油布”派,则是皮普斯等海军官员,认为
身披油布衣、航海经验丰富的老水手才能胜任海军军官。国王和约克公爵都清楚海军的需
求,但在王政复辟后的政治格局中,他们更需要团结掌握著议会的贵族势力。欧洲贵族家
庭有着这样一种传统,长子继承家业,次子与三子需要在教会或军队中谋一出路;教会职
务有限,而英国陆军的规模也在复辟后被议会极大的压缩,庞大的海军及其中的官职便成
了王室笼络全国士绅的重要筹码。
为了平衡海军与政治的需求,1661年,查理二世与约克公爵做出了折中而巧妙的决定:选
拔贵族子弟接受海军职业训练,将之培养为贵族职业军官。依照这一制度,获得国王许可
令的贵族少年将成为海军的志愿者,在指定战舰上担任海军见习生(midshipman)之职——
这一职务本由经验丰富的高级水手担任,因其工作位置在船只中部而得名。志愿者们受到
各自舰长的教导和考核,在锻炼数年后即可提拔为较低级的正式尉官,随后便依其功绩逐
级晋升为舰长和将军。在今天的词典里,midshipman一词多译作海军学员或海军见习生,
这一词义便是源于此时。这便是后世为皇家海军培育出一流军官团的海军见习生制度的雏
形,也是英国海军贵族化的开始。
按照1670年代斯图亚特王朝的设想,贵族入海军都是正式军官系统[注]。但是非贵族出身
也可以做到正式军官,比如加入海军的商船船长,不过“舰长兼任航海长”就到顶了,只
可以担任一些小军舰的舰长,再往上就上不去了;而贵族就可以从尉官、舰长一路做到元
帅。
注:
海军成员分成三种,commission officer/ warrant officer/ crew。commission
officer里面是从尉官到元帅的正式军官,warrant officer就是航海长、医生、木匠、炮
手这些技术军官,crew就是水手。
注:克伦威尔以短期债券的形式筹措军费,虽然短时间可以募到一大笔钱,但一起爆发的
还款压力让共和国财政破产。王政复辟时期采用长、短期债券并用的方式筹措军费,短期
债券用于临时开销(例如:战争支出),长期债券用在平日的舰队维持,然后以税收慢慢摊
还,因为平日的舰队维持才是最大宗的军费支出。透过这种杠杆平衡,虽然王政复辟时期
也有财政紧张,但不会出现破产。当然只需要维持大海军外加议会控制了预算让国王无法
随意发动战争且政府拥有更好的收税手段也是财政不破产原因之一。
1664年的整个秋冬,英国舰队都在朴茨茅斯港休整,11月9日,詹姆士抵达舰队并接管了
指挥权。11日,他将舰队分为三支分舰队,并在16日与22日发布了新的航行与战斗训令。
航行训令与之前共和国时期的大同小异,只是以上将取代了之前的将军头衔,此外增加了
在白昼与夜间弃锚漂流的命令。而《为了国王陛下的舰队在战斗中更为有序的训令》(即
战斗训令)包括十六项条文,与共和国时期的训令也十分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条与第
三条,共和国版本的第三条要求“舰长保持直线,与司令官一道组成一道战列线。“被改
成要求舰长“使他们自己进入战前命令中指定的位置与序列”(第二条)与“按照指定的
阵型与敌人交战” (第三条)。其第十五条、十六条是全新的;它规定了在左舷或右舷
逆风时组成纵队的情形,并规定当战舰进入合理交战距离而不开火的指挥官应受到军事法
庭的严厉惩处。
这些战斗训令显示了当时的舰队组织:舰队分为前卫(白)、中央(红)、后卫(蓝)三个分队
,每只分舰队再分成前锋、中央、后卫三部份,分别由一位前锋司令、一位中央司令与一
位后卫司令指挥;每艘船的战斗序列位置事先就被指定了。另一项证据来自1665年2月1日
爱德华.蒙塔古从唐斯出海时额外发布了5条训令,第一条是 “如有时间,舰长们即按照
事先已发布的分舰队航行或战斗序列进行航行“。在那个年代战斗序列还是一样新规定,
其目标是为每艘战舰指定其战列线的位置。舰长们应尽快事先组好战列线以避免开战时自
己无法抵达正确位置。
1665年4月10日詹姆士又发布了新的训令,其目的似乎是增强舰队的战斗纪律性,同时试
图建立一些简单清晰的战术原则;其第一条训令,指挥官被明确要求“应尽力将舰队保持
为一条纵队,尽可能地保持战前预定的战斗序列。”第四条提出,战舰应在天气合适时在
半链(一链为十分之一海哩,半链约90米)距离上同敌人交战。第二、三条则规定”如果舰
队要迎击从上风驶来的敌人,先导舰队应驶向敌军舰队的首端,如果舰队迎击来自下风的
敌人,则指挥官们应尽力将舰队的战列线并保持紧靠上风的位置。”由此可知自1665年以
后,使用战列线战术且固定战斗序列是十七世纪海战战术最重要的进步之一。
而第六条:在敌军主力溃逃或被瘫痪之前,陛下舰队中的任何战舰都不应追击任何少数的
敌舰。第七条:任何战舰的追击行动都不应超出旗舰的视野,所有追击战舰必须在夜间返
回。
第八条:被瘫痪的战舰,如果没有陷入沉没或被俘的危险中,便由最后方的友舰加以救援
,而舰队的其他部分应通过痛击敌人的方式支援我方受创战舰。这些禁止单舰追击敌军的
规定
则被后世学者批评造成战列线战术僵化的罪魁祸首,充满形式主义;赫伯特·里士满上将
批评到:
“掌握一支舰队并以获取全面胜利的原始概念与这种糟糕的形式主义混而合一,造成舰队
只是为了在攻击下保全自己,这样的观点在漫长的和平时期成为主流,使防御凌驾于攻击
。”
然而,谴责当时这些训令条文是没有道理的。“形式主义”一类的词语只能用于形式与秩
序多少已经存在的场合中。但问题是形式与秩序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战斗序列的概念才刚
刚被接纳。
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指控提出相反看法;P.H.哥伦布认为把船排成一列直线就能轻易避
开纵火船这些恐怖的东西。布莱恩.康舒妥认为这种限制机动的命令是合理的;因为17世
纪中叶的英国舰队由100艘乃至更多的军舰组成,里面混合商船与战舰,这种命令是防止
商船的船长为了赏金去追逐一艘受创敌舰而导致编队队形被破坏,这种现象在第一次英荷
战争中的个别舰长中很常见。
他们说的没错;1665年的英国舰队中,106艘战舰之外还有19艘征用商船,这样多的船只
、素质不一的舰长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极难保持任何的凝聚力。将领们深知那些贵族舰长
们或征用商船舰长们不可靠的本性,一心只想着俘获战利品,通过登船夺取敌舰获取荣耀
的诱惑,其危险度如同忘记自己的战术角色而投入对敌军辎重盲目攻击的骑兵一样,如果
允许舰长们私自单舰决斗与小组混战,然后造成整体阵型混乱,其害处远大于”保持”的
固定战斗序列,其第一次英荷海战就可以看到混战、无序的害处。
第一~二次英荷海战催生了战列线战术,英荷战争的艰苦战斗经经历既导致了战斗中战列
线战术地位的巩固。就英荷战争案例而言,他们在战术效能上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作战舰队
规模,考虑到战列线上有超过百分之十的船只是临时雇来商船的情况,缺乏凝聚力的情况
就更是严重。在1650年之前的舰队指挥是”简单”的,大家只要跟者总司令的命令往前冲
就好了,然后进行混战,向敌人登舷。而战列线时代船舰数量更多,大家还要保持固定战
斗序列,指挥的难度是比以前高的。
因为舰队规模是如此庞大,单舰纵队的队型会把整只舰队拉的很长,往往队伍的长度超过
6~7海里以上;加上北海或英吉利海峡常有浓雾,分队司令往往抱怨自己看不到总司令的
信号。战舰只能跟随自己的分队指挥官移动,有时分队指挥官漏掉了舰队总司令的命令信
号而自行其事,自然总司令无法执行精密复杂的战术动作,因为战术控制的前提-凝聚力
与良好的协同训练都无法实现。不过,有一点非常清楚,英军指挥官的目的在于击败敌军
,而且战术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由于英军舰队部署在距离荷兰港口和锚地距离相对较近的地方,一般而言,舰队出港后没
多久就进行作战,战后立即返回基地进行维修,不会有长时间的航行,自然也无法借此锻
炼出整体合作。
组织一支中型规模、秩序良好的舰队与掌控一支规模庞大的、难以维持秩序且战术执行能
力不明的舰队完全不是一回事,纳尔逊时代能做到混战与精密复杂的战术动作,是因为他
的同僚皆经过良好训练、素质统一,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那时舰队的规模都比较小;
纳尔逊在特拉法加海战只指挥27艘船;而十七世纪的舰队司令们是没有相同条件的。当然
十七世纪的将军们也知道战斗训令只是一种理想中的完美,有时实际执行起来天差地远。
因此,如果敌人的舰队在某些区域开始出现小规模溃逃,不管是受创、丧失战力、士气低
落还是某种诡计,出于常识,指挥官只能将力量完全集中于敌人的主力上,尽可能夺取、
击沉或瘫痪尽可能多的敌舰。
切断战线、突破敌阵,分割、冲锋,或是穿过敌军战列线这些混战战术让己方的炮火在这
种情形下无法集中于某一目标,这些作为无法取得任何明显的战术优势。只有固定战斗序
列的战列线战术能把大量的火力集中于某一目标;战舰的舰体十分坚固,只有水线上的持
续打击能使之开裂漏水,让战舰失去速度和机动能力,成为舰炮与纵火船的靶子。但即便
如此,被重创的战舰也可能退出战列线,安全返回母港。
虽然内政无事平和,但英国与荷兰在商贸上的磨擦与竞争还是越演越烈,最后爆发了第二
次英荷海战。第一场战役是1665年6月13日的洛斯托夫特海战。奥布丹指挥的荷兰舰队攻
击詹姆士率领的英国舰队,双方在英格兰东海岸外的洛斯托夫特展开战斗;荷兰舰队有
103艘战舰、4,869门火炮与21,613人,英国舰队有109艘战舰、4,542门火炮,兵力为
22,055人,虽然荷军火砲较多,但口径上不如英国舰队。此役荷兰惨败、折损17艘船,
2000多人被杀、2000~2500人被俘,主将奥布丹阵亡。英国大胜,仅损失1艘船,300~500
人死亡。这是荷兰海军历史上最惨烈的挫败,英国海军的火力优势与荷兰主将阵亡引起荷
军混乱是英国制胜原因。
战斗训令与实际执行的差距都在这场战斗中展漏无遗;三明治伯爵记下了他的观察:
“尽管我们制定的战斗序列要求排列成直线,每艘战舰应找到自己的位置参与战斗,并避
免误伤友军,可许多我们的战舰甚至在第一次驶过敌阵时就未能注意到这些。他们向上风
方向转舵,把阵型叠出3层、4层甚至5层宽,行驶到敌人够不到的远方,越过前方的我军
开火,好些打到了自己人并造成损伤。”
8月12日的卑尔根之战是第二次英荷海战的第二场战役;德.彼特准将指挥的60艘荷兰东
印度公司商船绕过苏格兰北方返国,但遭遇风暴而分散,约50艘船集结于中立国丹麦─挪
威的港口卑尔根。英国海军的美洲舰队本来要去拦阻荷兰海军上将德·鲁伊特尔,知道消
息后分出一支由汤玛斯海军少将率领,约30艘船的舰队前去拦截。
英国和丹麦签署密约,允许英国进入港内攻击荷兰舰队、然后战利品均分。问题是这道命
令来不及传达到卑尔根要塞的丹麦守军手中;英军在攻击时误中要塞而遭到丹麦守军反击
,攻入港内的英国海军有30艘船、600门火炮和2,000人,而荷兰舰队有50艘船(包含多艘
重型的武装商船),卑尔根要塞有125门火炮和200到300人。
后来德·鲁伊特尔与英国的三明治伯爵都率领舰队主力到达卑尔根,英军被逼退、封锁解
除,双方没有损失任何船只。荷兰舰队回国时遇到暴风雨,随后有四艘战舰和两艘商船落
单被英军俘虏,英军未能虏获大部分的东印度公司商船,作战目的失败。1665年的下半年
,德·鲁伊特尔依靠出色的指挥,游戈于英吉利海峡、巡逻于泰晤士河口外,有效地保护
了荷兰的对外海上贸易;但荷兰仅仅能维护交通线的安全,战略优势在英国那边。
但肆虐于14-15世纪的黑死病在1665年间又卷土重来,再度侵入英国。半年内由伦敦的西
区扩及东区,从1665年的5月开始,每星期约有1,000名牺牲者。到了9月,每周更有7,000
人死于疫病之中;情况一直至到冬季降临才有转变,死亡人数开始逐步放缓。
连国王查理二世都逃离伦敦避难,据说最后有1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虽然后来疫情放缓,
但伦敦的鼠疫个案也没完全停下来,而是继续零星地出现。直至一年后的“伦敦大火”[
注]摧毁了伦敦市中心的大部分地方,鼠疫疫情突然彻底消失。有人认为是大火把无数卫
生恶劣的房屋连同疫病源头—老鼠和跳蚤全都一并付之一炬的结果。这场鼠疫让英国国内
一片混乱,英国无法发动任何战役,战争拖到了1666年。
注:1666年9月2日在伦敦发生的一场的无名大火。
1666年1月,荷兰又先后同法国、丹麦结成反英同盟。法、丹两国开始向荷兰提供各种援
助。尽管法国并未积极参战,但也使得英国开始处于战略劣势。在詹姆士与三明治爵士不
再担任海军指挥官后,鲁伯特亲王成为英国舰队的唯一高级指挥官。而在1666年战役中,
乔治.蒙克上将,被任命与之共同指挥舰队。鲁伯特一上任就重新颁布了詹姆士的《对纵
火船舰长与舰员的激励措施》,里面提到如果纵火船向40炮以上的敌舰发起攻击并将之烧
毁,每位舰员将能得到10磅的赏金,舰长还能得到一枚金奖牌;如果摧毁的是敌人的旗舰
,奖赏加倍。而从纵火船袭击下解救了我军五级[注]或以上战舰的反纵火船辅助舰队的成
员则能得到40先令(20先令=1镑)的奖赏。被租借作为纵火船或反纵火船辅助舰艇的私人船
只如果在战斗中损失,船主能够获得来自海军财政金的补偿。不管真实执行的情况如何,
是否与纸面规定相反,这些承诺无疑清楚地展示出王国海军需要比共和国海军更强的激励
措施,只有提供危险工作额外补贴,才能招募到纵火船与那些反纵火船辅助舰艇。
注:把战舰分为一二三级战列舰、四五级巡航舰的分法始于1660年。
当舰队还在为航海季节的战役做休整时,他与乔治.蒙克就共同颁布了《为了使国王陛下
的舰队在航行中更为有序的训令,发布于诺尔湾的皇家查理号,1666年5月1日》航行训令
与之前共和国在1653年颁布的训令的大同小异,只是增加了最末舰首先转向与在白昼与夜
间弃锚漂流的命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