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自大航海时代的海战就是双方派出华丽且巨大的战列舰,双方组成战
列线排成一排,然后用侧舷互相射击,烟硝、火光、鲜血、爆炸声充满整个战场,这个观
念基本上是错误的;海战战术是个缓慢的演进过程,参战双方经过血与火的教训,最后才
演变成大家所知道的形式。本文就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这段期间,介绍英国海战战术的
演变过程。
序章
对一位舰队司令而言,海战战术就是他的技艺,在由风力与船帆驱动的舰队里,他艰难地
运用着这一技艺;如果他顺风 (航向与风向相同)行驶,将可以达到较大的航速;如果他
迎(抢)风行驶(航向与风向相反),速度将会变慢。
如果在海上画一个360度的圆,以12点为中心,左右夹角各为67.5度组成的扇形是无法航
行区域,如果他想要迎风行驶,意思就是他的船头与风向夹角不能小于为67.5度,不然他
会无法移动。在顺风行驶上,与风向夹角180度并不会得到最大的速度,因为尾杆上的风
帆会挡了前面风帆的风,如果他想要获得最佳速度,只能左右与风向成夹角135度的方向
航行,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风力,并走之字形前进。
敌军当然也会受到完全相同的限制;当两支舰队互相观察到对方时,其中一支通常会对着
风吹来的方向,因此位于所谓的上风位置。由于上风自然而然地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战术优
势——在选择何时进攻、如何进攻方面更是如此,因此战斗之初的机动时常是与保持、夺
取或争夺上风位置相关的。
读者常被现代科技影响,将现代的能力置于过去的背景上,以内燃机推动的船只能力类推
风帆战舰,这是不正确的;风帆战舰的机动很受风况和海况的影响,在接近陆地时,还得
考虑海流和潮汐,如果风完全停了下来,双方舰队可能会就此无法动弹。每位司令都要计
算得出他的舰队与敌军舰队的相关距离、航速和航线,使用何种战术一切都取决于风和天
气,如果状况不利,不但海战不能进行,连战斗序列都无法展开。在帆船时代战术教科书
和官方训令中刊行的示意图自然而然地展示了以完美伫列执行战术机动的战舰,尽管这在
实践中并非总能实现。
风帆战舰是木制的堡垒,由风力推动,两舷各自配有数目巨大的一组火炮,由于体积庞大
,需要大量的水手操纵。它们的木料相当结实,这既是为了防御,也是为了承受己方火炮
发射所产生的应力。它们还有装载大量食物、贮藏、装备和弹药的储物空间,能够在海上
停留很多个星期,经受住恶劣天气的考验。每条战舰都是具有可观威力的独立战斗单位,
能够在任一个舷侧发出猛烈的砲火,但只有很少的火炮向前后方向射击[注]。
注:以纳尔逊的旗舰胜利号来说,他的两舷共有88门火砲,前后只有16门火砲。
战争的胜利倚赖于司令把一群战舰组织成有纪律的舰队,使其服从于他的指令和信号的能
力。只有当舰队组织良好的时候,他才能够在认为既有作战可能且又有利的情况下对敌军
执行战术。要是舰长们的才干不足以实现快速改变阵型的话,在敌舰面前改变阵型既无用
又危险。当舰长们不同意或是没有完全理解司令所选择的攻击形式时,司令也不可能期望
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整支舰队的凝聚力与协同训练程度。如果舰队
组成不断变化,或是不断派出分遣舰队进行护航、监视敌方港口以及小规模作战行动,有
效的组织就无法实现了,在战争中状况尤其严重。
每位舰长都给让他的战舰根据舰队司令设定的航向和距离行进,一旦司令改变帆向,舰队
中的其它战舰就要立刻将帆向调整到与旗舰一致,使每艘船的风帆与风向夹角都一样,这
样的调整是让舰队中的各艘战舰与旗舰利用的风力是相同的;舰队规模越庞大,控制它就
越困难,执行队形变化的耗时也就越长,转向时每艘船是先调转船头还是先改变风帆方向
或一并发生,这些都有严格的规定,那些动作都对每条战舰的操舰技术和纪律是严峻考验
。舰队要是列成紧密队形,如果各舰没有严格遵照命令,就有遭遇碰撞危险的可能。
保持良好队型是需要高度团队协作技巧的;在完成了抢风和调头后,都要立刻恢复恰当的
位置。在前头引航向的舰长肩负了极大的职责,也就是说,当舰队列成一纵列航行时,前
方的战舰责任甚大。当各条战舰以两条乃至更多的平行纵列齐头并进时,引领的舰长们同
样负有重大职责。在舰队保持方位线,以梯队航行时,引领一条或多条战列线,保持各舰
处于适当位置是尤为重要的,也是极为困难的,顺风行驶时出现失误,导致战舰偏离应有
位置是最常见的失误类型。
在控制一支舰队的诸多战舰时所需的一切技艺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的-击败敌舰队,战术
机动不是为了机动而机动。虽然如此,倘若舰队不能维持适当的航行秩序,它就有可能在
不知不觉间遭遇袭击,舰队在夜间分散开来时,这种状况是极易发生的。所以1653年6月1
日的加巴德沙洲海战,虽然英荷双方都抵达战场,但已经是晚上,所以双方只好停泊,等
到明日再战。然后在6月3日的撤退中特罗普上将失去了对荷兰舰队的控制,不少船只在逃
离时相撞,撤退变成了溃败。与此相比的是7月31日的斯赫维宁根海战;荷兰人尽力维持
着舰队的秩序,所以撤退时没有再损失战舰。然后在1665年的洛斯托夫特海战中,詹姆士
如果能更好的控制舰队,排出完整的战列线,战果可能更好。
直到纳尔逊在1798年的尼罗河之战中冒险展开夜战之前,夜战本身是被舰队司令们极力回
避的。在双方海军中都存在夜战信号,因为普遍承认司令们可能会在偶然遭遇的状况下被
迫展开夜战。然而,强大舰队一般会回避夜战,因为它们无法有效运用实力。弱小舰队也
同样会回避夜战,因为它们担心自己可能被卷入激战,无法撤退。
对风帆舰队司令而言,无法维持适当的侦察系统可能是最大的错误之一。侦察的不足在相
当程度上也是僚舰地位低下的结果,它们无法以司令向僚舰发信号的方式发回信号。除非
僚舰能够发回关于敌军组成、实力和位置,敌军即时航向、未来意图以及风帆张起程度的
详细报告,在无线电发明之前,这些侦察系统其实没什么大用处的。对负责瞭望的巡航舰
而言,除非巡航舰能够足够大胆机灵地接近敌军,又不致被敌军击伤或俘获,不然哪怕是
最为优秀的信号系统都毫无用处。因此,巡航舰舰长的素质极为重要,这一重要性甚至可
能高过某些战列舰的舰长。
时常有人讨论舰队司令是否应当待在巡航舰而非舰队中最强大的战列舰上,后者必然会因
其特点卷入仓促激烈的战斗当中。豪勋爵事实上曾经尝试过乘坐巡航舰指挥,乔治·罗德
尼上将也曾效法。奥迪贝尔.拉马图埃勒在他出版于1802年的《论海军基本战术》中对此
进行了长篇探讨。正如拿破仑向冈托姆伯爵指出的那样,舰队司令乘坐巡航舰指挥的另一
个优势在于,他可以亲自执行前出侦察,不用依赖传回来的信号。然而这带来一个缺点,
司令如果身处巡航舰,那么他很难指挥战术行动,因为他本人并不在舰队中。
如果他的舰队正在上风方向交战,司令所处的巡航舰就要位于己方战线上风方向,如果舰
队在下风方向,则他的巡航舰就要处于己方战线下风方向,这样就会导致他的视野被烟雾
遮挡,形成额外的不利影响。火炮产生的烟雾会在轻风中笼罩在战场上,让舰队司令看不
到除了身边船只之外的任何东西。与此同时,他的舰队可能会分散在广袤的海域,即便在
没有烟雾的状况下也会让信号传递变得十分困难。
在进攻一支已经列成战列线的舰队时,习惯上会缓慢地稳步接近敌舰。这让进攻方的战舰
维持直线排列,不至于冲到太靠前的地方,或是骤然横穿其他战舰前进路线,造成互相遮
挡对方开火区域的后果。即便存在有利于攻方的强风,它们也很可能仅仅以四节的速度推
进。对现代读者而言,设想风帆时代绝大多数海战的恼人缓慢是相当困难的。在发起进攻
之前,可能会花上成个小时乃至若干天的时间让舰队列成所期望的战斗伫列。很容易看出
,在这种处境下,舰队司令所承受的压力是极为可怕的,也能看出为何许多风帆时代将领
在胜利后未能展开追击。
即便在风帆时代,相对速度也总有着极大的战术重要性,时常出现的状况是,决定速度的
与其说是战舰设计,倒不如说是船底累积的海藻和藤壶数量。在引入铜壳之前,一支刚刚
驶离船坞,由崭新的、清洁的战舰组成的舰队能够远远甩开一支建造结构类似,但在海上
漂泊多个星期后需要擦拭船底的传只。内在固有速度差异作为蒸汽船设计的一部分,它的
出现对铁甲舰时代的海军战术发展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之一。
没有人真正知道一场风帆海战中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尽管钟表匠约翰.哈里森[注1]做
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精密计时器要到风帆时代末期才会出现,即便到那时,海军部也不
会供应精密计时器。一些军官花了100英镑的代价自行购买,倘若将其折合成今天的货币
,那将是一个很大的金额;因为即便假定舰长持续出海,战列舰舰长的年薪也就是在246
英镑到365英镑之间,具体多少则由其战列舰级别而定。尽管战舰航海日志可能会记载战
地机动的时间和收发信号的时间,但这些时间只是在与某一艘特定战舰上的时间变化相关
时才有价值。当时可以使用仪器测量同一条战列线中两条战舰间的距离,但并没有测量敌
方战舰与己方战舰距离的工具[注2]。
注1:他发明了经度仪,可以求出经度;配合六分仪,就可以知道目前船只的经纬度。
注2:虽然可以用近似法或三角函数算出己舰与敌舰的距离,但双方都在机动,此距离是
存在误差的;这跟陆军能精确的测量己方与敌人固定目标的距离是无法比的。
风帆战列舰在将舰上武备投入作战中遇到的问题远多于机械时代的战舰,其火力范围就是
两舷延伸出去一段很窄的弧形;因此,海军战术系统的设计目的必然是尽快使舰队投入战
斗,还要尽可能少暴露的在敌军火力下。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接近敌军战列线末端,以此
阻止敌军炮组射击;就得沿斜行路线接近,让舰队能够向一部分敌舰展开炮击——即便己
方战舰需要一边前进一边调整目标;或者像特拉法尔加一样,对敌军战列线展开大胆迎头
冲击,这会减少在敌军长距离火力下暴露的时间。一旦舰队开始交战,炮术的重要性就超
过了快速射击和装填,尽管后者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炮术依赖于士气和训练
,二者缺一不可。第一二次英荷海战,英国砲手就以较大的火砲、较好的炮术训练与纪律
在某几场海战中赢得胜利。
时常有人断言,强大的海军会炮击敌军船身,较弱小的海军则射击敌人战舰的桅杆、索具
和风帆。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尽管爱德华·弗农将军和理查·肯彭费尔特将军
都在仿效法军,船身是更难命中的目标,但也是更具决定性的目标。击穿战舰的炮眼一边
会让它变得相对脆弱,一系列精确瞄准的炮击就会迅速损毁火炮,令其退出作战,而且对
炮手造成杀伤。除此之外,针对船身的炮击可以深入船体内部,很有可能也会摧毁或击伤
桅杆底部,从而打乱敌舰控制,让敌军难以从仓库中运来新的弹药补给。针对水线和水线
下方的射击会造成船木工及其伙伴难以堵上的漏洞。英军战舰时常倾斜得很厉害,以致于
火炮射击应力会造成裂缝,因此少数几发射击准确的敌军炮弹就会很快让水兵们忙于使用
水泵排水。在近距离交战中,最具伤害性的攻击方法是不断交替升起、降低火炮。在这样
的条件下,火炮可以使用减装药射击,以便给敌军战舰造成尽可能大的碎片量。
倘若在一定距离上观察,那么整条战舰与船体相比就是好打得多的目标;在这种状况下,
在帆索上造成的损伤就可以阻止敌舰推进,或是迫使其退出战列。尽管有强化索具,将其
链锁到横桁上,以便阻止索具掉落,但帆索上的一切东西都是脆弱的。船帆可能会被撕裂
成一条条的,像支索那样的重要索具会被切断,横桁会和顶桅一道被击落。有时整根船桅
本身都会被打坏,最终在甲板上裂成碎片。这一点通常意味着一堆船帆、木器和索具落在
战舰侧边,完全挡住了位于其后方的火炮。当出现海流等状况时,因为敌舰船体始终有一
部分无法进入视野,就难以在任何距离上瞄准它展开射击,控制射击时间也存在困难。
尽管英军舰队司令们对战斗是由单独战舰或单个分舰队猛烈展开攻击决定的主张——所谓
“混战”概念——口头上有所赞赏,但只有少数人试图在不保持紧密战术控制的状况下展
开大战。许多英军将领老实地认为,列成一条战列线,与敌军战列线在较近距离上平行排
列,狠狠展开炮击就已经是足够令人满意的交战方式。优势会倾向于拥有最有效的炮术和
排得最好战列线的舰队。索具受损或漏水的战舰会试图从战列线中撤出;最终,作战效能
变成较为低下的船舰队都会一并撤退。位于下风方位的战舰在撤退时会轻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