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的最佳解?
我觉得整本书最精华的就是第七章的结论了,作者在结论中花了一节在讨论一个上千年来
的老问题:
汉尼拔到底要怎么做才对?
这里先不讨论汉尼拔不要对罗马宣战或不要从阿尔卑斯山进攻这种前提,作者聚焦的是汉
尼拔在初步得胜后,应该要怎样才能在战略上有更大的斩获。
古罗马的李维就暗示过汉尼拔应该在大胜后直攻罗马城,但作者认为既然汉尼拔的战略以
分离各地城市为主,直捣罗马显然不在他的选项内,且此一作战其实也很冒险。
相对的,作者认为可以研究伊特鲁里亚(Etruria)和翁布里亚(Umbria)。
史实中汉尼拔并没有在意大利中北部苦心经营,因此收获很少。考虑到各种迹象与历史演
变,伊特鲁里亚的伊特拉斯坎人和翁布里亚的萨莫奈人都很可能是汉尼拔的潜在盟友,如
果投注资源,他们可能会是有利的同盟。
如果汉尼拔在坎尼会战后不是往西走,而是往北走,那他会碰上的是一大批史实中不在主
要战场的民族与城市,他们之中不乏受罗马压迫者,汉尼拔可以争取他们的倒戈与支持。
诚然,往北走的话汉尼拔未必可以争取到坎帕尼亚的卡普阿等城镇的支持,但史实上卡普
阿根本是拖油瓶,并无太大助益,而阿普利亚则依然会在坎尼会战后迅速爆发起义,布鲁
提也依然会在迦太基分遣队的号召下展开战局。
在这样的情景下,汉尼拔的战线会从史实中的Apri─卡普阿东西连线变成意大利半岛东南
侧的南北线。由于坎尼会战后要汉尼拔北进到伊特鲁里亚和翁布里亚实显困难,他大概会
受困于意大利中部的战局中,与史实差距不大。
但,如果坎尼会战不发生在坎尼呢?
在215 BC的特拉斯美诺湖战役后,汉尼拔一路南下,再也没回到伊特鲁里亚,这可能是因
为他当时发现没能赢得伊特拉斯坎人的叛变,罗马对同盟的掌握程度超乎他的想像。
作者建议,或许,汉尼拔应该在215 BC的下半年继续留在伊特鲁里亚,并且不要过分向各
城市施压,让自己看起来既强大又稳重。同时,留在伊特鲁里亚的话他距离罗马只有几天
路程,在这样的压力下罗马不太可能采纳费边战略,并且即使费边仍能维持独裁者地位,
他应会在216 BC展开大规模的战略攻势。
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发生在伊特拉斯坎的坎尼会战”,在距离罗马这么近的地区连续取
得两次决定性的大胜(特拉斯美诺湖是第一次),伊特鲁里亚几乎肯定能被引发倒戈潮,正
如史实中的阿普利亚那般,并且汉尼拔可以立刻兵临罗马城下,让罗马陷入大恐慌,搞不
好战争就此结束。
更甚者,由于我们预期会在伊特鲁里亚决战,罗马当不会把重兵部署于中南部,汉尼拔可
以在取胜后按照史实的路线绕半岛东侧往南走,沿途征募盟友,最后使罗马面对分散于南
北各地的起义。
确实,伊特鲁里亚未必会很快就大规模起义,并且一样会受地方派系的冲突所限制,但分
散且较史实更多的起义应该可以让汉尼拔在战略上的处境较史实为佳,有更大的机会击破
罗马体系。
其实,李维笔下的迦太基骑兵军官Maharbal就曾说过汉尼拔的失败不始自坎尼以后,而在
特拉斯美诺湖之时,作者似乎暗示著古代就有类似的思维。
另一个路线
作者提出的最后一个方向是在史实中的坎尼会战后立刻强攻Canusium,当时城内有着坎尼
军团(坎尼会战的罗马军残部),如果汉尼拔可以得手,那他不但又能消灭一万名罗马士兵
,攻占一个史实中罗马的坚定盟友,更可能击毙或俘虏会战中幸免的罗马执政官C.
Terentius Varro。
在最保守的估计下,罗马若失去坎尼会战中几乎所有的兵力,并同时折损全部两名执政官
,其声望必然迅速下跌。作者认为倘若此一作战成功而罗马依然拒绝承认战败,汉尼拔应
当要往南进攻Taras,把罗马和坎帕尼亚留到后面再说。
Taras在214 BC周边有大量的罗马军队压制不满,因此此举稍有冒险,但史实中塔兰托早
在214 BC就已经有反罗马的声浪,若汉尼拔能在罗马的重兵面前继续逼近,反而能证明罗
马的无力,Taras有很大的机会起义,随之塔兰托将与史实中的216 BC一样处处烽火。
Thurii可能会和史实一样不轻易转换阵营,但汉尼拔应该要尽快向阿普利亚和布鲁提出兵
,把战火遍布开来,使保持忠诚的城市被孤立,并以主力向还未起义者施压。
据作者估算,按照此一策略,汉尼拔在215 BC的时候便能在意大利南部缔造打成一片的起
义城市,接下来就要重点进攻史实里造成极大困扰的那些据点,比如说可能倒戈的Thurii
和顽强的Rhegion。如果能打下Rhegion,则墨西拿海峡将落入迦太基的监控下,罗马会较
难威胁布鲁提地区和西西里岛。
如果叙拉古和史实一样决定与迦太基同盟,Rhegion的易手可能会使西西里岛的战况翻盘
;又,即使Thurii和Rhegion急切难下,汉尼拔将主力南移依然可以使迦太基阵营在南方
大致拉出完整的阵线,可以互为犄角。
作者也考虑到汉尼拔主力南进可能会丧失北方的机会,Taras的堡垒问题依然可能存在,
而那些罗马的铁杆盟友也依然可能会抵抗很并召唤罗马援军。此外,在南意大利组成线式
阵线会让南意大利看起来很像迦太基的附庸,从而遭到罗马的政治作战攻击。
然而,想尽办法在南方构筑战线有一个好处:只要能够取得良好的军港、桥头堡和前进基
地,汉尼拔就有比较大的机会召唤迦太基盟军或马其顿盟军,这是他史实中未能做到的。
不要忘记215 BC的盟约要求马其顿满足迦太基的求助,倘若汉尼拔在南方站稳脚步并伸出
橄榄枝,马其顿大军有可能迅速抵达。
即使马其顿未能立即回应汉尼拔,此一威胁仍将使罗马向希腊地区投注比史实中更多的资
源以抗击马其顿,甚至罗马可能会害怕迦太基与马其顿会师,从而舍弃费边战略与汉尼拔
尽快决战,落入汉尼拔的下怀。
汉尼拔战略的愿景与困难
作者提到他的这三个构想(坎尼后往北走、北部坎尼、坎尼后强攻)都仍然有着严峻的战略
风险,也都无法保证战争的胜利。
他的前两个战略着重于把战火往北扩散,其中作者本人比较偏好在特拉斯美诺湖战役后留
在北部的第二选项,不过这个选项要成功,汉尼拔必须在伊特鲁里亚打出一场媲美坎尼会
战的大胜,然后成功往东南突破,否则战略依然会僵持。
如果汉尼拔想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那第三选项的南进会是个比较适合的决定,因为他必
须在南方打出突破口,才能召唤母国或盟友的海外援军。
无论如何,根本问题不变,汉尼拔争取意大利盟友时还是得面对复杂的地方派系情节与各
城镇利益的满足,而在长期作战中罗马的金手指兵力和金手指补给也依然会持续施压。汉
尼拔要比史实中有更好的结果,可能会需要把资源投注在关键的单一地区,并需要牺牲其
他较不重要的部分,有舍才有得。
最后,作者表示这些只是很娱乐性的意见,不需要太过深入的去研究各种方案的可行性,
反而应该要理解他提出这些假设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出汉尼拔面对的困境是如何艰钜。
其他
作者在结论中还稍微整理了前面提过的论点,像是地方派系啦、罗马的政治作战啦,以及
打败汉尼拔之前与之后罗马都是怎么凝聚同盟的向心力的(军事共同体),不过我觉得想要
更深入的理解应该要找原书来看,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
汉尼拔的战略不应被视为彻底的失败,他其实成功了一部分,只不过在局部成功的同时却
出现了他没有预期的其他战略困境;同时,汉尼拔的作战某方面来说其实是帮罗马铺平了
通往地中海霸权的道路,因为在激战中罗马压倒了半岛上大多数的地方派系,要直到百多
年后才有社会结构性的问题引发的同盟者战争(91-88 BC)。
汉尼拔曾被誉为战略之父,后来又被不少人评为一名战略失败的的战略之父,看完本书后
,我认为他的失败很难归咎于其战略执行的谬误,实在是环境太过困难,战略设计时并未
想到效果不如预期且有太多副作用,而且他的作战也确实造成了罗马史无前例的危机,他
被称为战略之父当无谬赞。
附注:我的心得在布鲁提的部分可能有误,我还没有看很懂各派系的文化背景与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