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罗马与迦太基之间:汉尼拔的南义战略[1]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6-04-09 01:17:48
这篇不知道能不能钓到几位板友......
大家好,我又来写读书心得了,这次要讲的是Between Rome and Carthage: Southern
Italy during the Second Punic War (Cambridge, 2010),作者是Michael P. Fronda,
书名翻译成中文就是《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第二次布匿克战争中的南意大利》。
我是在找迦太基的资料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的,本书的主轴在研究第二次布匿克战争期间的
南意大利,当时汉尼拔在意大利横行,意图支手拆解罗马在南意大利的军政体系,但虽然
有部分城市倒戈,整体来说效果不如预期,最终导致汉尼拔在战略上的失败。
我过去看的一些比较普及性质的书籍(叙事性)通常都只点到说“罗马和南意大利的盟约比
预期中强”这种废话,这本书的焦点就在于破解汉尼拔战略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序章之后,作者首先以四个篇章分别介绍阿普利亚、坎帕尼亚、布鲁提与大希腊西部、
南卢卡尼亚与大希腊东部四个不同地区在216 BC夏天那场史诗般的坎尼会战后的状态。
阿普利亚
本书的第二章先讲阿普利亚(Apulia)。阿普利亚是意大利半岛的“鞋跟”的部分,也就是
意大利的东南部。这里是汉尼拔在西元前216年夏季的坎尼会战全歼罗马野战军主力的邻
近地区,或许对该战役的心理冲击相当深刻,但是各城镇的倒戈与否还有更深的因素。
216年夏天,几乎在坎尼会战结束后的当下,普利亚当时的最大城市Arpi立刻反叛,随之
许多城镇也都高举反旗,成为第二次布匿克战争期间南意大利倒戈浪潮的滥觞。Apri并不
是被迦太基攻陷或逼降的,相反的,Arpi是在坎尼会战后主动与汉尼拔谈判并倒戈的,当
时汉尼拔正在休整大军,准备从萨莫奈进军坎帕尼亚。
和Arpi一起率先倒戈的还有四座小城市,似乎也都是和迦太基人谈判后主动起义的。这些
城镇中的贵族意见并不统一,因此在宣布倒戈后仍有部分地方派系意图倒回罗马阵营,汉
尼拔知悉后曾处决背叛者。
作者推论Arpi等城市会倒戈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地方派系之间的斗争,罗马在征服南意大利
的过程中帮助一些亲罗马的地方派系掌握市政权力,因此坎尼会战后与罗马有宿怨的派系
便试图利用此一契机来扳倒既得利益者,并希望能借此机会瓦解罗马的霸权。
这些地方派系之所以会有倒戈的情形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属于投机主义者,因此后来
战况逆转后也多有意图向罗马输诚者,甚至是先前反罗马最力者也曾想重回罗马旗下──
只要罗马能给出个好报酬。
阿普利亚地区的倒戈多少与汉尼拔的大胜和反复掳掠有关,但该地区的农业型态地广人稀
,即使汉尼拔在部分城镇的郊区烧杀掳掠也很难造成决定性的压迫,并且许多城镇受到的
残害较倒戈者更甚却也未起义,足见地方派系的斗争才是此一区域的主要因素。
同样在阿普利亚,Canusium和Teanum Apulum两座城市坚持抵抗,前者是距离坎尼最近的
城市,曾庇护了坎尼会战中幸存的罗马军残部(尽管被描述为心不甘情不愿的),后者则曾
遭到汉尼拔的郊区大屠杀报复,但两者都未因此归降。
各城市的立场也与城内的文化与历史变迁有关。Arpi早年是南义首屈一指的大城,并很早
就归顺罗马,但在罗马的霸权下颇不得志,被罗马设置的拉丁殖民地四面封锁,无法持续
扩展甚至蒙受损害,埋下叛变的远因。
Venusia和Luceria原本就是罗马南扩时建立的拉丁殖民地,向心力较强,但即使在拉丁城
镇中他们也是罗马最铁杆的盟友;Canusium和Teanum Apulum则属于萨莫奈城镇,与阿普
利亚文明有世仇,并且长年竞争地域上的主导权,他们在罗马体系下属于受益者,所以可
能在Apri倒戈后坚持留在罗马阵营。
坎帕尼亚
第三章是坎帕尼亚(Campania),意大利半岛西南侧的“脚背”。
与阿普利亚城市的投怀送抱不同,汉尼拔在此地呕心沥血的展开战略攻势,而且阿普利亚
的倒戈城市顶多算是罗马的加盟店,汉尼拔在坎帕尼亚争取到的盟友却享有无投票公民权
,意义非凡。
为了迎击汉尼拔的战略,罗马长期在坎帕尼亚部署四到六个军团的野战军,只为了遏止汉
尼拔的进攻。汉尼拔最终未能自坎帕尼亚进军拉齐奥,但这并不全然是因为罗马的军力阻
挠,有些城市如Nuceria和Acerrae宁愿被汉尼拔屠城也不愿归顺,同样造成汉尼拔的困扰

坎帕尼亚的最大城市是卡普阿(Capua),汉尼拔争取到这座大城的叛变是一大胜利,但如
同阿普利亚的Apri,在卡普阿的成功正是汉尼拔在坎帕尼亚最大的失败,因为卡普阿的世
仇城镇从此坚定支持罗马。
根据李维(Livy)的描绘,卡普阿其实很早就有谋划起义,不论这是否为事实,卡普阿确实
对罗马欠缺向心力,并在坎尼会战后如Apri那般急速倒向迦太基,在汉尼拔率军施压后立
刻倒戈。
坎帕尼亚和阿普利亚不同,城市和郊区的关系很紧密,属于城镇的密集区,汉尼拔的掳掠
可以对城内的居民造成立即性的冲击。不过,这个因素并非决定性,因为很多城镇仍拒绝
投降。
卡普阿欠缺向心力的主因在于卡普阿和Arpi一样属于罗马霸权的受害者,他们握有无投票
公民权,军事负担却比完全没有公民权的同盟城市更重,不能投票的公民权好处有限,却
限制了卡普阿的发展和自由。更重要的是,罗马在坎尼会战前再次向卡普阿索要人质,激
怒了卡普阿的公民。
卡普阿在起义时得到汉尼拔的当面允诺,要──套用正在竞选美国总统的川普的语句──
“让卡普阿再次变得伟大”,汉尼拔承诺要让卡普阿成为南意大利的霸主,因而稳固了卡
普阿的倒戈决心。
由于卡普阿想要争取的是自身的壮大,他们并未被动的支持汉尼拔,反而多次主动向周边
未倒戈的城镇发动攻略,而与卡普阿有宿怨的那不勒斯(Naples)、Nola、Cumae、Acerrae
和Nuceria诸城则因卡普阿的叛变而更坚定了抵抗的决心,与阿普利亚地区的状况颇为雷
同。
布鲁提与大希腊西部
布鲁提(Bruttium)现在叫做卡拉布里亚(Calabria),是意大利半岛西南部的“脚尖”的部
分,而大希腊(Magna Graecia)则泛指南意大利的足弓和西西里岛。
汉尼拔在坎尼会战后先在阿普利亚逗留了一些时日,然后途经萨莫奈前往坎帕尼亚,途中
他曾让弟弟Mago前往布鲁提,Mago不久即自海路返回迦太基报讯,布鲁提交由Hanno负责
,后者直到坎尼会战的一个月后才抵达布鲁提。
布鲁提的城市有很多都迅速起义,但是也有部分抵抗了很久,这主要是基于此一地区的城
镇间特别复杂的恩怨情仇,又一次导致了不同派系的对立,使汉尼拔很难轻易赢得所有人
的支持。
大希腊正如其名,是早期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的殖民地,罗马比较晚才将此地纳入势力范
围(皮洛士战争),所以各城市响应汉尼拔并不让人意外,但是这些殖民地中的沿海文明与
较内陆的城市长期竞争,而各城市在罗马霸权下的利弊得失也有所不同,导致各城市内部
的争论有不同的结论。
布鲁提内陆区的Petelia和Consentia两座城市就是在坎尼会战后继续支持罗马,即使罗马
后来无力派遣援军也都死守良久,前者被汉尼拔围攻十一个月才投降,而后者则是在前者
沦陷后才向汉尼拔归顺。
作者推论Petelia和罗马本城的关系很紧密,反而对布鲁提的其他城市冷漠,所以才会抵
抗很久;Consentia相对来说是骑墙派,战争期间来回倒戈了好几次。这两座城的立场转
换后迦太基开始向沿海攻略,但进度缓慢且始终无法夺下Rhegion这座要冲,导致布鲁提
地区的战略挫败。
Rhegion只是布鲁提沿海唯一没陷落的城市,其他城镇如Locri也都抵抗很久,这些城市有
着相当的希腊化认同,但汉尼拔是迦太基人,与大希腊的城邦曾有宿怨,而且当敌对城市
陆续起义后他们就更加不打算倒戈了。
无论如何,这些希腊化城市毕竟也仍有部分派系与罗马交恶,汉尼拔于是善用外交手腕,
像过去的皮洛士那样允诺各城市高度的自主,并且靠奇袭俘虏部分市民当作人质,最后终
于使Locri与汉尼拔签订了军事同盟,双方名义上平等,Locri还有外交与内政的自主权。
Locri的起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对罗马霸权不满,属于罗马治下的受害者,不过Locri
在被迦太基围攻前当权者是亲罗马派,所以一开始颇显迟疑,城市向汉尼拔投诚时亲罗马
派和罗马在布鲁提唯一的驻军都逃往Rhegion,而反罗马派则在趁机夺权后意图重振Locri
在布鲁提的霸权。
Croton是另一座布鲁提地区的大城,该城一开始并未起义,并曾遭到已倒戈的布鲁提城市
围攻,城区被攻陷后许多人退守堡垒。布鲁提联军未能攻陷堡垒,因此呼叫来迦太基部队
增援,双方随后展开谈判,但是Croton的一部分贵族不愿意向布鲁提人或迦太基归降,最
后是刚与迦太基同盟的Locri收编了该城。
Croton是一个特殊的案例,该城市早已失去地域霸权并且也对争霸没有兴趣,但又不愿看
到自己的庇护者鞭长莫及,所以汉尼拔和布鲁提人的承诺没有吸引力,最终其背景因素使
其投向地方上的强权Locri,而不是转向迦太基、布鲁提人或坚守罗马阵营。
布鲁提地区唯一不肯起义的Rhegion是罗马的铁杆盟友,他们在历史上其实不那么忠贞,
在皮洛士战争中也因谋反曾遭到罗马的处分,但是他们和布鲁提人(Bruttians,布鲁提内
陆)、卢卡尼亚人(Lucanians,布鲁提沿海)都长期交恶,所以在汉尼拔终于走到他们面前
时坚决不肯倒戈。
汉尼拔对Rhegion软硬兼施,军事手段与外交手段并用,但是希腊化的Rhegion仇人众多,
所以汉尼拔拉拢越多邻近的城镇(全部的布鲁提城市和两大沿海希腊化城市,再加上西西
里岛上的叙拉古),Rhegion反而越坚持抵抗。
整体来说,虽然布鲁提被预期是最容易爆发倒戈的地方,很多城市一开始却坚守罗马阵营
,迫使汉尼拔派遣Hanno领兵去一一逼降,而且最终也未能夺下全部城镇,算是汉尼拔的
失算。
南卢卡尼亚与大希腊东部
第五章的南卢卡尼亚(Southern Lucania)是现在的巴斯利卡塔(Basilicata),夹在前面的
三个区块之间,在属性上则与布鲁提一样是大希腊地区。
南卢卡尼亚的最大城市是Taras(现在的塔兰托),该城是地域上的强权,并曾长期与罗马
冲突,其叛变并不让人意外,但是Taras、Thurii、Metapontion和Heraclea却都得等到
Locri和Croton起义的两年后才加入起义行列,而大希腊地区还有Rhegion和Naples这两座
城市始终拒绝倒戈。
Taras太慢回应汉尼拔的压力,当汉尼拔终于掌控Taras的市区时战局已经到达转捩点,虽
然Taras带动了一波叛变潮,两年后卡普阿就被罗马克复,战况的平衡被打破。Taras的倒
戈还有一点值得研究,那就是与之敌对的Thurii竟然也很快加入倒戈,与上述的其他案例
不同。
作者先反驳了早期的经济论点,他认为Taras并非基于商贸路线或护航负担而留在罗马阵
营,因为罗马治下的Taras被要求承担相当多的军事责任,并且被布林迪西(Brundisium)
的夺取贸易优先权。
那么又是地方派系的冲突吗?Taras确实也对周边的其他势力(布鲁提人、卢卡尼亚人)反
感,但冲突并不严重,而且虽然周边有不少城镇迅速倒戈,却也有些卢卡尼亚城镇和梅萨
比人(Messapians)维持在罗马阵营。
卢卡尼亚人在罗马霸权下不能向沿海扩张,因此于汉尼拔出现后出现相当高的反罗马热潮
,但比较南部的卢卡尼亚城镇(比较靠近Taras)则较晚起义,这些卢卡尼亚城镇以及Taras
本身的迟疑其实可能是基于罗马在此地的大队驻军。
和其他城镇不同,Taras从开战时就长期驻扎著一个罗马军团(或者,军团级),并且被夹
在布林迪西和Venusia两个拉丁殖民地之间,罗马在阿普利亚和萨兰托半岛的战略优势和
积极防卫更使Taras深陷监控,事实上就在坎尼的大败后罗马还紧急调动海陆两方的兵力
到Taras周边警备,也正是因为这些部队的警备,马其顿的外交使节一开始无法上岸。
塔兰托也和其他部分城市一样,有人质被罗马握在手中,这多少也阻止了他们迅速叛变。
无论如何,到了214/213 BC,汉尼拔在坎帕尼亚的挫败(他抢不到港口)以及他与马其顿在
前一年的同盟使他转进东南,希望在南方夺得一个大港来接应迦太基或马其顿的援军,
Taras也在同时开始由反罗马派掌权。
(马其顿的外交官没办法从布林迪西或Taras上岸,只好绕到Locri)
汉尼拔随后向萨兰托半岛进军,他在当地逐步压制罗马军队,并且罗马人也在得知马其顿
的动向后被迫调兵东去,这些战况都使Taras在沉重的军事与经济负担下萌生的反罗马情
绪开始发酵。
然而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罗马突然处决了Taras的人质,其原因似乎是有人告发人质意图逃
亡,并贿赂卫兵将人质处死。人质死亡的消息在Taras造成激烈回响,也使罗马失去了最
后的筹码。
Taras的反罗马派最后终于将迦太基军队带入城中,但罗马驻军与亲罗马派贵族仍坚守堡
垒并从邻近地区增援,并成功击退了汉尼拔的初步进攻。虽然汉尼拔无法夺下堡垒有负面
影响,罗马将Metapontion的驻军调走却使该城也爆发叛乱,Heraclea也随后跟进。
Metapontion的反罗马情绪与前述的许多城镇一样,是一种失去昔日地位的报复情绪,并
受汉尼拔的解放宣言鼓动;Heraclea则是小城且与罗马较友善,但当Taras起义后,他们
首当其冲,被迫向汉尼拔输诚以免遭攻陷。
Thurii的反叛则很有趣,他们和Taras是世仇(Thurii是雅典的殖民地,Taras是斯巴达的
殖民地),双方的人质同时在罗马被处决,但Thurii一开始并未起义,还奉命派一支舰队
向Taras堡垒内的罗马军运送补给,在此过程中遭Taras的亲罗马派攻击而有多人被俘,最
后终于在军事压力下起义。
Taras:亲罗马、反罗马各半,和Thurii有仇,和Heraclea位置很近。
Thurii:亲罗马、反罗马各半,和Taras有仇。
Metapontion:反罗马居多,和Heraclea有仇。
Heraclea:亲罗马居多,和Metapontion有仇,和Taras位置很近。
Thurii的案例显示,虽然在其他案例中地方派系之间的冲突很重要,当邻近的情势急转直
下,派系冲突可以被绝对的军事与政治压力所突破。Thruii也有罗马驻军,并且对于起义
颇有疑虑,但最后终于被迫向迦太基投诚,亲罗马派和罗马驻军于是仓促撤离。
在四个区域中,南卢卡尼亚可能是迦太基斩获最多的地方,此一区域除了罗马重兵死守的
拉丁城市布林迪西外全部倒戈,但Taras的堡垒内仍有罗马军队顽抗,而堡垒控制着Taras
的码头,也就是到头来汉尼拔依然没办法用Taras的港口来运输部队。
更重要的是Taras实在太晚倒戈了,坎尼会战已经过了三年,最佳时机已过。
罗马人的战略反攻
从第二章到第五章,作者已经大致描述了影响汉尼拔战略的因素与四大区域的主要案例,
到了本书的第六章,作者开始讲罗马如何逐步收复南意大利。
从216 BC的坎尼会战后,汉尼拔在214 BC达到颠峰,但随后战况开始逆转,虽然212 BC的
时候Thurii倒戈,情势已经每况愈下,Taras在209 BC被收复,207 BC后迦太基于西班牙
被击败,汉尼拔也渐显颓势,Locri和Thurii在205和204 BC被攻克,汉尼拔最后于203 BC
黯然撤离意大利。
在汉尼拔战略的高峰点(212 BC),罗马失去了超过四成的同盟者(非公民)和大部分的伙友
(次等公民),也就是汉尼拔从罗马夺取了超过二十万男丁的人力资源,但这样的战果反而
成为他的绊脚石而不是踏脚石──他既没有争取到压倒性的支持,也开始被同盟的求援所
牵制。
即使跌到谷底,罗马依然能动员超过二十万的男丁,无论其尚未叛变的盟友是否积极贡献
兵力。在坎尼会战后罗马立刻组织两万五千人,包含两个由原奴隶和罪犯组成的军团;从
214到206 BC,罗马每年都保持至少二十个军团,帐面上共九万正规步骑兵、辅助兵未计
,现代学者保守估计实额有七万人。
李维(Livy)描述209 BC的时候,三十个拉丁殖民地中有十二个因为缺乏人力与军费而拒绝
向罗马提供兵力,从罗马当局的惊讶来看这代表“直到209 BC前他们都一直在提供兵力”
!更可怕的是另外十八个拉丁殖民地竟然凑出额外的兵力来补上那些缺额!
面对高达二十万的罗马总兵力,汉尼拔的窘境是很明显的,自从特雷比亚河后加入的一万
四千名高卢兵,他就没有得到过大规模的外来增援,尽管他的确在意大利征募了一定数量
的盟军,主要来自于布鲁提,但其数量并不高。
罗马用好几支野战军去多方牵制汉尼拔,更向倒戈的城镇进行针对性的施压,而汉尼拔的
兵力不但持续流失,更被迫分兵防卫和监控各地的同盟城市,根本难以突破战局。
如作者在前几章所述,南意大利的不同地区的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忠诚与倒戈的城镇如棋
盘般错综复杂,罗马在坎尼会战后第一时间投入的大量兵力有效稳固了尚存的盟友,并能
够集中兵力与资源进行多样化的作战;相对的,汉尼拔几乎只能被动的在各区域来回救火
,遑论反击。
从214到212 BC,汉尼拔在争取Taras和保卫卡普阿之间挣扎,他在坎帕尼亚的战略防御多
少拖延了他在塔兰托的攻势;在209 BC,罗马同时向相隔颇远的阿普利亚、Caulonia和
Taras三座城市进攻,从而攻陷了Taras。到207 BC的时候,汉尼拔终于开始考虑舍弃布鲁
提地区以外的盟友,他已筋疲力竭。
是否要在各地分兵驻扎迦太基部队是一个难题,分开部队会削弱汉尼拔的主力,并且可能
会和同盟城镇发生摩擦,但是不分兵驻守的话这些城镇的立场可能会摇摆,并且未必有能
力抵挡罗马的反攻。
南意大利的地方派系关系之复杂,以及倒戈城市各谋己利的行为,导致汉尼拔争取到的多
是中看不中用的盟友,这些盟友会要求汉尼拔实现承诺、优先帮他们击败邻近的对手,从
而破坏汉尼拔的整体战略,但他们并不会提供汉尼拔多少额外的帮助,一旦战局恶化就会
考虑返回罗马阵营。
不如说汉尼拔能支撑那么久,完全无愧于他在历史上的威名,十足是一个战史上的奇蹟。
他必须保护同盟、帮同盟扩张领土、争取新的同盟、攻陷坚持抵抗者、威吓或镇压背叛的
同盟,这么多的工作却只有那么点持续减少的人力。
在坎尼会战后的坎帕尼亚,罗马的兵力如下:
216 BC 六个军团(含两个志愿者,也就是奴隶和罪犯)
215 BC 六个军团(含两个志愿者)
214 BC 四个军团(两个志愿者军团移去阿普利亚)
213 BC 两个军团(主战场在遥远的Taras)
坎帕尼亚作为南义四大战区中最重要的一个,罗马部署最少两个军团,两个军团对汉尼拔
的主力来说很少,但是汉尼拔不在的时候则显得非常多。
坎尼会战后的最初几个月内,独裁者M. Iunius Pera就带着两万五千人(含八千新兵)挺进
Casilinum,在坎尼蒙受惨败的C. Terentius Varro则把残部14,500人交给裁判官M.
Claudius Marcellus带去坎帕尼亚南部的Nola和Suessula附近。
也就是说,即使汉尼拔在坎尼一口气杀死了那么多的罗马士兵,罗马依然可以在坎帕尼亚
北部部署坚强的防线,同时封锁坎帕尼亚南部的两条主要道路,当汉尼拔后来攻陷了
Casilinum,罗马的回应是部署更多的兵力来稳定同盟城市的军心并抵御迦太基的攻势。
在215 BC,费边(Q. Fabius Maximus)在Puteoli布防时驻扎了六千人;到了212 BC罗马围
攻卡普阿的时候,罗马投入了三支野战军,完全是用兵力去辗压。
汉尼拔不但没有兵力优势,还被迫去帮助卡普阿,后者在216 BC起义后就一直立场摇摆不
定,并在215/214 BC持续呼叫汉尼拔来帮忙他们攻略周边地区。当罗马发动政治作战后(
善待人质、提供优惠条件),许多卡普阿贵族就叛逃了。
由于在坎帕尼亚的作战过于僵持,汉尼拔开始把注意力转到塔兰托,但这样的行为很快就
让卡普阿饱受罗马攻击,使其开始军心动摇,更甚者罗马还向阿普利亚和卢卡尼亚持续进
攻,牵制汉尼拔的主力难以返回卡普阿周边。
卡普阿的结局是被罗马重兵包围,汉尼拔虽曾返回卡普阿城外却未能解围,他甚至曾向罗
马进军以图围魏救赵,但罗马人毫无反应,卡普阿最后终于投降,周边的其他城市很多也
都迅速重新归顺罗马。
阿普利亚比坎帕尼亚更惨,Arpi起义后只支撑了两年就被罗马收复(卡普阿撑了四年),尽
管汉尼拔在那里留下了一支庞大的驻军。罗马先从附近的小城着手,最后以四个军团发动
战略攻势,Arpi未战先降,迦太基驻军五千全无用处,阿普利亚的情势开始崩坏。
汉尼拔后来曾在阿普利亚继续征战数回,但残局难挽。
在南卢卡尼亚,Taras是汉尼拔的软肋,此地的堡垒和港口仍握在罗马人手中,汉尼拔只
夺下市区。由于驻军颇多,堡垒难以攻陷,汉尼拔于是决定以围困来迫使堡垒投降,但罗
马的海军占了优势,结果最后塔兰托和迦太基竟迟迟无法让堡垒缺粮,反而是塔兰托遭到
罗马的战略封锁。
Taras最后遭罗马强攻得手,城内的守军有背叛的嫌疑。其他的许多城镇我就不一一细讲
了,基本上都差不多,都是在汉尼拔救援不及的状况下被罗马逼降或攻陷。
所以,汉尼拔应该怎么做呢?
附带问一下,有没有推荐的关于迦太基的书?
作者: neuralandre (七彩喇叭手)   2016-04-09 01:41:00
坎尼会战后听部下的话直接进攻罗马城 也许战况改观
作者: GTHO (多龙少将)   2016-04-09 05:50:00
推有趣,重点是胜利并没有带来稳定获利吧
作者: taiwanvictor (晟宇)   2016-04-09 09:32:00
最近广场出版的波利比乌斯《历史:罗马帝国的崛起》第二版出炉,但还是只有节录(希腊化世界很少),不过倒是保留了加太基史料。然而小弟只读过一次,对背景不熟悉,还不能置喙啊!至于李维的书则有中国法政大学出版的中译本,也是节录,军事部分很少(毕竟是给法政学生用的……)小弟倒是有个疑问,坎尼会战后的罗马军团数量是不是有刻意增加?而且连冬季也有军事行动吗?因为我对罗马军团的印象还停留在两个执政官各率领两个军团的情况,而且冬季和希腊人一样少打仗……
作者: fatisuya (伊达枫)   2016-04-09 09:40:00
看的懂英文真好
作者: BillHuang (能登かわいいよ能登)   2016-04-09 18:21:00
我都看罗马人的故事ww
作者: fatisuya (伊达枫)   2016-04-11 12:20:00
大陆今年会出一本《迦太基必须亡》(暂定)你可以关注,我肯定会买,三民好像有英文版。
作者: dfgtyu0000 (備用草)   2016-04-11 16:26:00
卡普啊是不是斯巴达克斯那个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