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绍和捻乱有关的一些重要人物和部队。
袁甲三/临淮军
袁世凯的从叔祖父,带领项城袁氏崛起的名臣。他在捻乱爆发时调任安徽,协助办理团练
,并在安徽巡抚、兵部侍郎周天爵隔年病逝后执掌皖北军务,因为他的指挥所设在安徽的
临淮,该兵团被称为临淮军。
临淮军兵力最高有三、四万人,但是多由杂牌部队拼凑而成。袁甲三没有取得地方上的行
政权,政坛上也缺乏后台或背景,粮饷筹集困难到他本人都欠薪,仅有的数千嫡系部队经
常被抽调到他省,他自己也两度被政敌弹劾而去职,可见环境之艰苦。
尽管如此,临淮军直到袁甲三病逝之前都没有被摧毁,成功支撑到湘军和僧格林沁前来支
援。袁甲三的战略很谨慎保守,讲究步步为营,不随便追赶捻军,而是逐步拔除捻军的据
点,看准了捻军不善打硬仗的弱点。
袁甲三在1863年病逝,临淮军也随着太平天国战争的平息而逐步裁撤。出身临淮军的将官
中,有两个我觉得很重要,一个是袁甲三的姪子袁保庆,他是袁世凯的养父,也当到大官
;一个是宋庆,清末的重要将领之一。
江北大营
江北大营在1856年一度被击溃,重建后由德兴阿统帅,指挥所设在扬州,但是在1858年向
天京周围进攻时再次遭到太平天国全力围攻而溃败,连扬州都丢了,不久之后遭到裁撤,
德兴阿也遭调职。
捻军参加了太平军二破江北大营的行动,给予兵力过万的江北大营沉重打击。
李续宾
湘军主力悍将,1858年进攻安徽庐州三河镇时,遭到刚击败江北大营的太平军、捻军回师
围攻,十三营六千精兵全军覆没,李续宾本人战死沙场(一说自杀)。这场仗对湘军打击很
大,直到两年后才恢复威势。
三河一战中捻军与太平军以骑兵迅速从扬州增援安徽,于迷雾中包抄、穿插湘军战阵,是
胜利的重要原因。
僧格林沁
知名的蒙古将领,曾经打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也曾和英法联军交过手,但是被派去镇压捻
军时因为各种原因而败多胜少,最后甚至兵败身亡。
僧王擅长打的其实是阵地战,所以才能在雉河集打爆号称二十万人的捻军主力,但是在追
赶流窜的捻军时却多次被击败,最惨烈的当然是他人生中最后一场仗,也就是高楼寨之战
,清军自僧王以下战死七千人。
捻军全歼僧王军后,夺取战马五千匹、军火器械无数,有效增强了战力,对之后清军的行
动造成很大的困扰。僧王真乃运输大队长也~
郭松林
湘淮军将领(从湘军转到淮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战功彪炳,和捻军交战之初也连战皆捷
。1867年年初,率领九营兵力追击捻军时中伏,折损数千人之多,他自己身受七伤、动弹
不得,幸好没被认出也没被杀,之后被手下救走。
郭松林伤势痊愈之后复出,此时捻军已经接近穷途末路,他陆续击败各路捻军,报一箭之
仇。
张树珊
淮军创始将领,属于李鸿章嫡系的树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战功彪炳,和捻军交战之初也
连战皆捷。1867年年初,率领六营兵力追击捻军时遭到包抄,张树珊和亲兵两百人全部奋
战阵亡。
刘铭传
淮军创始将领,率领李鸿章嫡系的铭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战功彪炳,和捻军交战之初也
连战皆捷。1867年春,清军计画围歼东捻军,刘铭传贪功冒进,以二十营兵力独自和捻军
决战,惨遭击溃、差点被歼灭,幸好得到湘军救援,计画才没有破功。
铭军后来收编其他军系的残部,又补充了不少新兵,得以继续参加作战,终能歼灭捻军。
鲍超
湘军名将,统领霆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战功彪炳。1867年春奉命剿捻,以三十二营兵力
在尹隆河战役打败东捻军、解救受困的铭军。
然而鲍超和刘铭传关系很差,此役之后更互相批评,而淮军此时已经掌握朝廷发言权,终
于令鲍超愤而回乡养病,霆军也因此裁撤到只剩十四营、归入淮军,湘军更加衰微。
鲍超后来虽然曾重新被启用,却没有真正再打过仗。
彭毓橘
湘军将领,曾国藩表弟,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战功彪炳,清廷收复南京后为少数未被裁撤的
嫡系湘军,也曾击败捻军。1867年春,率领十三营兵力试图堵截东捻军,结果兵败被俘,
惨遭分尸。
其他淮军将领我就不列了,反正没有被打爆。
胜保之类的废物我想也没啥好写的。
附注:一营通常约五百人,比较多的可能有超过七百人,比较少的通常是还没有补充损失
员额。
最后再提一个人~陈玉成
他是太平天国最重要的将领之一,曾担任“殿右三十检点”这个官职,擅长在收军时突然
逆袭、包抄敌军,被誉为“三十检点回马枪”。
他死后,旗下江北残部多归捻军,赖文光甚至当上捻军盟主,他这手三十检点回马枪的战
法也成为捻军最得意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