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1770.8.27,德国 符腾堡 斯图加特~1831.11.14,柏林)
德国唯心论哲学家。其继承了康德(Immanuel Kant)、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和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象征德国古典哲学的颠峰。他发展了一种辩证法,强调
历史的进程和正、反、合的观念。他是近代哲学体系的一位伟大缔造者,影响了存在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发展。
早年生活
黑格尔的父亲是税务官。早年从母亲那儿学得一些拉丁文,后来进入斯图加特文法学
校接受教育,一直持续到18岁。在学期间,他曾从报刊上搜集各种文章片断,从当时的权
威著作中搜集伦理学和数学方面的论文,按字母顺序排列,并给一些经典作家做注释。
1788年黑格尔遵父母之命,进入图宾根大学。在那里,他学习了两年哲学和古典文献
,于1790年毕业。然后,他选修神学课程,但对老师的正统说教不堪忍受;1793年当他离
开这个学校时,授予他的证书上赫然写着︰神学课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对哲学却全力
以赴。据说,他的表达能力不强,这一缺憾一直陪伴了他一生。他的同学叫他“老头”,
其实,他喜欢交际和“豪饮”,也喜爱陪伴女士。这个时期的主要朋友是︰他的同龄人、
泛神论诗人贺德龄(J.C.F. Holderlin),比他小5岁的自然哲学家谢林。他们一起阅读希
腊悲剧,共同庆祝法国革命的胜利。
离开学校之后,黑格尔没有当牧师;为了要有更多的闲暇研究哲学和古希腊文学,他
成为一个家教老师。后来的3年里,他居住在伯恩(Berne),利用闲暇,穿梭于一家大图书
馆,先后阅读了吉朋(Edward Gibbon)的有关罗马帝国衰落的著作,孟德斯鸠的《论法的
精神》(De l'esprit des loix),以及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献。他也研究批判哲学家康德
,并受其宗教论文的启发,撰写了一些文章,大约一个世纪以后,这些文章被辑入《黑格
尔青年时代的神学著作》(Hegels theologische Jugendschriften,1907),直到那时,才
引起广泛的注意。康德曾经指出,正统观念要求相信历史事实和教义,说仅仅凭借理性无
法判定它们正确与否,而且,正统观念强迫人们信仰一种颐指气使的道德体系,据说这一
体系是神启的,相反地,耶稣最初的教诲,却是一种合理的道德,它与康德的伦理学说珠
联璧合,耶稣还传授过一种与犹太教迥然不同的宗教,适合所有人的理性。黑格尔认同这
一学说,不过,他还是写了两篇文章,对其进行历史的考证,因而,与康德相比,他更像
历史学家。第一篇论文是耶稣生平,黑格尔试图按康德的线索重新解释福音书。第二篇文
章回答这一问题︰倘若耶稣的教义事实上并非独裁主义,而是理性主义,那么,基督教如
何成为独裁主义宗教。
黑格尔在伯恩十分孤独,因此,1796年末,他兴致勃勃地动身前往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贺德龄已经在那里为他找好一份家庭教师工作。不过,他期望的进一步的友谊并未实现
︰贺德龄正陷入违禁的爱情漩涡里,一时失去了理智。黑格尔患了忧郁症,为了治愈自己
,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发奋读书,在希腊哲学、近代历史和政治学方面尤其用功。他阅读
英文报刊,并且做了剪报,就家乡符腾堡的内部事物撰写一些文章,同时还研究经济学。
于是黑格尔使自己摆脱了康德影响的桎梏,用崭新的视野审视基督教起源问题。
摆脱康德主义的束缚
这一问题对黑格尔的重要作用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会被夸大。事实上,他的早期神学着
作,已经对基督教和教会疾言厉色;不过,抨击的对象是正统观念,不是神学本身。他这
一时期的所有作品,都蕴含一种宗教信念,那是康德完全没有的,他当时的其他老师也完
全没有。首先,他受到圣灵学说启发。他认为,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乃是上帝之光,因
此,不可能囿于康德的约束。从此以后,对理性的信心及其宗教基础,始终鞭策著黑格尔
的全部事业。
他的视野也成为历史学家的——这又一次与康德有所区别,康德更受物理学概念的影
响。黑格尔的每一部主要著作都是一部历史,实际上,他的著作在19世纪结出的丰硕成果
,主要是在历史学家和古典学者中,而不是在哲学家当中。
1798年黑格尔重新审视两三年前在伯恩撰写的文章,他用历史学家的角度看到,在康
德影响下,他错误地描述了耶稣的生平、教义,还有基督教会的历史。他的新思想,反映
在“基督教精神及其历史命运”一文中,该文章同样到1907年才公之于众。这是黑格尔最
非凡的著作之一,其文体晦涩,且思想关联也并非总是很明晰,但充满了热情、洞见和信
念。
他由勾勒犹太主义的本质入手,为它著以最黑暗的色彩。犹太人一直是摩西律法的奴
隶,与古代希腊人的生活相比,他们的生活没有爱,津津乐道于富有牛乳和蜂蜜的土地,
以物质享受为满足。而耶稣教诲的东西则完全不同,人不是受物质支配的奴隶︰法律是为
人制定的。人甚至超越了道德体验中的个人嗜好与理性义务之间的对立,因为理性法则充
满于上帝之爱,那里没有对立,信徒们一心一意履行上帝的意志。这种信徒的社会,就是
上帝的天国。
这是个耶稣教诲的天国,其基础是神人统一的信念。他们之中流动着同一个生命,正
因为人是精神的,所以他能够领会和理解上帝的精神。黑格尔在注解《约翰福音》时表达
了这个思想。不过,天国不能在尘世实现︰人不仅是精神,也是肉体。“教会和国家,礼
拜和生活,虔敬和道德,精神活动和世俗活动,绝不可能融为一体”。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主要观念,在这篇文章中已经扎根。康德曾经表明,人只能认识有
限的现象界,只要人的理性企图超越这一范围,去把握无限或终极的实在,就会陷入无法
解决的矛盾。黑格尔却把爱看作对立面的融合,预言精神就是对立的统一,包容并综合各
种矛盾,诸如无限和有限。他选择Geist一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该词意味着“精神”,
同时也有“心灵”的意思,因而颇有些宗教意味。在康德的科学知性水准上,思想的矛盾
不可避免,但是,思想作为“精神”和“理性”的活动,能够在它们之上进行综合,解决
这些矛盾。上述所有思想,都以宗教的语言,包含在黑格尔的几部手稿中,写作时间是法
兰克福之旅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写道︰“透过宗教,有限的生命升入无限的生命。”康德
哲学缺乏宗教,不得不驻足哀叹。但是,以精神概念为基础的另一种哲学,则有充分能力
将宗教洞见升华成概念形式。这就是黑格尔自己需要阐述的哲学。
耶拿大学的讲师生涯
幸运的是,此时环境发生了变化,黑格尔终于能够开始学术生涯,这是他长期以来一
直梦寐以求的。1799年他的父亲谢世,留下一笔遗产,尽管微薄,却足以使他放弃固定的
收入,冒险成为一名编制外讲师。1801年1月,他抵达耶拿大学,而谢林1798年早已成为
该校的教授了。耶拿大学正值黄金时代,伟大的学者都留在这里,其中包括施莱格尔兄弟
及其同伴,他们的神祕主义离奇古怪;还有费希特,他坚持康德主义和伦理唯心主义。早
熟的谢林在黑格尔抵达时只有26岁,但是,他出版的几本书已经为他赢得声誉。谢林试图
“公开地探索哲学”,为反对康德的那些笨拙的追随者,一直在大学孤军奋战。这使人想
到,黑格尔是以一名斗士应召而来,帮助他的朋友。一次学术演讲证实了这个印象,使黑
格尔获得了大学讲师的资格,显示了谢林的自然哲学影响。黑格尔第一次发表的论文“费
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之差异”(1801)也证实了这一点,黑格尔在此文表现由对谢林的偏爱
。不过,在这篇文章,还有后来更多的作品中,黑格尔与谢林的差异已经清晰可见;他们
都对古希腊感兴趣、都希望推动康德的工作,而且都是偶像崇拜的反对者;但是,谢林有
过多的浪漫主义热情,不合黑格尔口味;黑格尔从他那儿得到的——而且只是在很短时期
内——仅仅是一些术语。
1801~1802年的冬季,黑格尔讲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课程,约有11名学生参加。后来
在1804年,开了一个班,约30人,讲授自己的整个体系,并随着教学过程而逐渐开展其思
想。他一个接一个地开课,人家都允诺帮他出一本哲学教科书,却未能实现。谢林离开耶
拿以后(1803),黑格尔开始自由地阐发见解。除了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之外,他还摘录一些
书,出席生理学讲座,涉猎其他科学。由于他自己向威玛(Weimar)陈情,因此,1805年2
月,他升格为耶拿大学专任教授。1806年7月,在歌德的干预下,他领取了第一笔薪金—
—100塔勒(thaler)。虽然黑格尔的一些听众越来越喜爱他,但是,他依旧不为大众所喜
爱。
拿破仑在耶拿获得胜利(1806),黑格尔像歌德一样,对此没有爱国主义者战栗的感觉
︰普鲁士让他看到的只是腐败而自负的官僚政治。战斗开始的前一天,他写了一封信给朋
友,用赞赏的口吻谈到“世界的灵魂”和皇帝,对普鲁士人可能倒台表示满意。
就在这个时侯,黑格尔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伟大著作《精神现象学》
(Phanomenololgie des Geistes,1807)。这也许是黑格尔最卓越、最难懂的著作,该书描
述人的精神如何从纯粹的意识出发,透过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和宗教,达到绝对知识。
虽然人对存在的天然态度依赖于感觉,但是,短暂的反思便足以表明,外界的实在既归于
感觉,也归于理智概念,而这些概念很难确定。意识若不能发现自身之外的永恒客体,自
我意识就不能发现自身之内的永恒主体。孤立、怀疑或不完善,使自我意识与世隔绝;关
闭生命之流的大门。感觉到这一点的是理性,因此,理性不再努力铸造世界,仅仅满足于
让个人目标独立地得出后果。
但是,精神阶段表明,意识不再是孤立的、批判的、对抗性的,而是社会的内在精神
。这是具体意识的最低阶段,即潜意识的道德阶段。随着教养的积累,心智逐渐使自己摆
脱惯例,为良心准则开辟了道路。从道德世界出发,下一个阶段便是宗教。但是,上帝的
观念,在基督教把它充分表达出来之前,也必须经过自然崇拜和艺术。宗教由此达到绝对
知识的阶段,即“精神将自己认作精神的”阶段。按照黑格尔的看法,这里便是哲学领域
。
中学校长
尽管出版了《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运气却正值最坏状态。因此,他乐于成为《班
贝格报》(Bamberger Zeitung)的一名编辑(1807~1808)。这个职业并不适合他,于是,
他又欣然接受纽伦堡爱吉丁中学(Aegidiengymnasium)校长一职,1808年12月~1816年8月
,他一直从事这份工作,为他提供了一份微薄但可靠的收入。在那里,黑格尔赢得学生们
的信任,他没有学究式地干预学生的交往和娱乐,学校却井然有序。
1811年黑格尔与纽伦堡的塔克(Marie von Tucher,比他小22岁)结婚,婚姻十分美满
。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卡尔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伊曼纽尔则对神学颇有偏爱
。黑格尔从耶拿带来的私生子路德维希也成为家庭一员。1812年《客观逻辑》(Die
objektive Logik)在纽伦堡问世,这是他的《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的第一
部分,该书的第二部分《主观逻辑》(Die subjektive Logik)于1816年完成。
大学教授
《逻辑学》首次描述了他的体系,实质上是其体系的最终形态。随着该书的出版,埃
朗根(Erlangen)、柏林和海德堡等地,纷纷聘他为大学教授。
海德堡
黑格尔接受海德堡大学的聘请。他利用演讲机会,在那里出版了《哲学全书纲要》
(Encyklopa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m Grundrisse,1817),展示了他
的完整体系。黑格尔的哲学试图把整个宇宙理解为一个完整体系,体系的基础是信仰。在
基督教中,上帝既是真理又是精神。作为精神,人能得到这种启示。在宗教中,真理被意
象的面纱所遮掩;但是,在哲学中,这一面纱揭开了,因此,人们能够认识无限,看到上
帝的一切。所以,黑格尔的体系是精神一元论,不过,其本质是差异。只有经验到差异,
才能达到思想与思想对象的同一——在这种同一中,思想达到它的目的,得到完全彻底的
可理解性。因此,真理之所以能被认识,只是因为经验到错误,而真理取得胜利;上帝之
所以是无限的,只是因为他设定有限的范围,并且战胜它们。同样,如果人想获得道德之
善,堕落就是必要的。精神,包括上帝精神在内,只有与自然相对照,才将自己认作精神
。黑格尔体系是一元论,围绕着一个主题︰若使宇宙成为可理解的,必须把它看作永恒的
循环过程,因而,绝对精神所以能将自己看作精神,必须︰1.透过自己的思想;2.透过自
然;3.透过有限精神及其在历史中的自我表现,还有艺术、宗教和哲学中的自我发现,发
现自己与绝对精神是同一个东西。
黑格尔体系的《哲学全书纲要》分3部分︰逻辑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黑格尔
的展示方法是辩证法。通常是这样的︰两人在讨论时,首先直接提出对立的观点,最后共
同反对自己的片面观点,接受双方均以为公平的更广泛的新观点。黑格尔认为,思想永远
遵照这一模式︰一开始提出肯定的命题,然后,立即用反命题否定它,随后,更深的思想
产生综合。然而,肯定命题再次出现,同一过程循环往复。过程是一个圆圈︰思想归根究
柢达到综合,与起点相吻合,只是原来潜伏的一切,现在明显了。因此,思想本身作为一
个过程,把否定性作为自己的一个构成要素,有限作为上帝的自我显现,则是无限的一个
组成部分。黑格尔体系在3个阶段所说明的,正是这种辩证过程。
(1)逻辑哲学。体系的开端,是阐述“创造自然和有限精神之前”的上帝思想;即思
想的范畴或纯形式,它们是一切物质生活和智力生活的结构。黑格尔通篇论述了纯粹的本
质性,论述了思索自身本质的精神;它们均凭借辩证过程而联结在一起,从抽象走向具体
。如果有人思想纯有(Being)的概念(一切范畴中最抽象的),立刻就会发现,纯有只是虚
空,即无(Nothing)。然而,无也是“有”(is)。纯有概念和无的概念是对立面;但是,
人们一旦思想其一,必然要进入另一个。摆脱矛盾的方法是同时扬弃二者,肯定二者的结
合,即肯定变(becoming)的概念,变既是有(is)也是无(is not)。辩证过程随着范畴的日
益复杂而逐渐展开,最终以绝对观念宣告结束,或者说,精神成为自己的客观对象。
(2)自然哲学。自然是精神的对立面。逻辑学的范畴彼此都有内在联系,一个从另一
个之中产生。自然则是外在的关系。空间部分和时间片断相互排斥;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存
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因而是有限的。但是,自然由精神创造,印有创造者的标记。范畴
表现为自然的本质结构,自然哲学的任务就是发现这种结构及其辩证法;人类出现之后,
自然预示的合理性越来越明显,但是,自然既然是外在的领域,就不可能完全合理性。自
然透过人上升到自我意识。
(3)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这里追溯了人类精神的发展过程,它经过潜意识、意识及理
性意志;然后经过人类的制度和历史,它们是理性意志的具体化或客观化;最后经过艺术
、宗教和哲学,到了这时,人类最终把自己看作精神,与上帝同一,拥有绝对真理。现在
,人可以随意思考自己的本质,即“逻辑学”阐释的思想。最终,他返回体系的起点,但
是,经过长途跋涉,他使一切潜在的东西昭然若揭,发现“只有精神存在,精神是纯粹的
活动”。
黑格尔的体系始终依赖科学、历史、神学和哲学的研究成果。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其知识的广博精深——他认为知识是哲学思维的先导——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明必须是成熟的,实际上,在死亡的痛苦降临之前,文明经过具有潜在主旨的哲学思维
,逐步意识到自身及其意义。因此,当哲学粉墨登场时,世界的某种形式已经衰老了。
柏林
1818年黑格尔接受聘请,出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自费希特去世后,该教席一直空着
。在这里,他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出版了他的著作《天赋权利与国家理论概说》
(Naturrecht und Staatswissenschaf tim Grundrisse),后易名为《法哲学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1821)。在黑格尔的政治学和历史著作中,
人的精神使自己对象化,竭尽全力寻找与自己同一的对象。《法哲学》分3个部分。第一
部分讨论法律和权利︰人格(作为人的人,完全不依赖他们的个人特征)是权利的主体,他
们要求的只是服从,不管服从的动机是什么。因此,权利是一种抽象的一般概念,因而只
能对人类意志的一般要素做出公正的评判。然而,个人却无法得到满足,除非他的行为不
仅符合法律,而且也符合自己的良知。因此,现代世界的问题是建立社会和政治秩序,以
满足两方面的要求。政治秩序的组织一方面要防止集权,以免把人变成奴隶,或者无视人
的良知,另一方面,要防止反律法主义(antinomianism),不允许人人都享受信仰自由,
以免社会和政治秩序无法维持,造成无法无天的局面。假如没有这两条,政治秩序就不符
合理性的要求。若达到一综合,国家必须依赖家庭和行会。这种国家与黑格尔时代的一切
现存国家都不相同;它是一种有限的君主政体,有议会政府和陪审团制度,对犹太人和持
不同政见者采取宽容态度。
《法哲学原理》出版之后,黑格尔似乎完全投身于讲课。1823~1827年间他的活动达
到高潮。他的讲稿一再修改和补充。从它们出版的形态看,似乎可以形成这种印象。编辑
者出版的黑格尔有关“美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以及“哲学史”等方面的著
作,主要来自学生们的笔记,而逻辑学、心理学以及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则以说明性的
和解释性的注释,附加在《全书》相应部分的后面。这些年里,来自国内外的成千上万的
听众,都受到他的影响;那些狂热或有才智的信徒,把他的名望传播到海外。
柏林时期的课程主要有3门︰美学、宗教哲学和历史哲学。在1830年革命前的若干年
里,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的公众,其兴趣转向剧院、音乐厅和画廊。黑格尔成为这些地
方的常客,品味颇高。他也摘录报刊上的艺术短文。在假期游览期间,他对优秀艺术的浓
厚兴趣,使他不只一次绕道而行,以便观赏某幅古老的油画。熟悉各种艺术品(虽然不够
深刻,也不是历史的),给他的美学讲演增添一种清新之感,也是他最成功的努力之一。
后来,1820~1829年的讲稿被汇编在一起。
宗教哲学方面的演讲是其方法的另一种运用,他在去世前不久,曾准备把有关上帝存
在证明的讲稿送交出版社。一方面,他把矛头对准唯理派,反对他们贬低宗教,使之与普
通的世俗精神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他也批判施莱艾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学派,反对他把感情提高到宗教的地位,超越系统的神学。黑格尔试图采取中间道路,表
明教义是宗教情感潜在之物的理性发展。当然,倘若如此,哲学必须成为解释者和高级学
科。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假定,全部人类历史是一个过程,人类不断地取得精神进步和道德
进步,并提升为自我认识。历史是个阴谋,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识破它。一些历史学家已经
透过各种自然法则的运作,发现其中的祕诀。不过,黑格尔的态度来自一种信仰︰历史是
颁布上帝的意图,现在,人类有充分能力认识这种意图,那就是逐步实现人类的自由。
第一步是从蒙昧状态的原始生活出发,过渡到有秩序、有法律的国家。国家的建立必
须凭借武力和暴力;当人类的发展尚未成熟,内必深处拒不承认有序生活的合理性时,除
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使人遵守法律。随后一个阶段,一些人接受了法律,成为自
由人,另一些人则仍然是奴隶。进入现代世界,人们已经意识到,所有的人,如精神,其
本质都是自由的,因此,人的任务就是建立若干制度,使人们在此制度下事实上成为自由
的。
尽管有某些批评家指责,但实际上,黑格尔并不认为历史在他的时代已经终结。他尤
其反对康德,主张战争不可能完全消除。每个民族国家都是个体;犹如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说的处在自然状态下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杀戮的契约不过是些说词而已。
显而易见,黑格尔尊崇事实,因此,无法接受康德的唯心主义。
哲学史的讲演尤以希腊哲学的论述著称。黑格尔在从事这项研究时,没有现代的索引
和注释,他对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理解令人震惊,人们不得不承认,19世纪黑格尔去世
后,希腊哲学的研究之所以欣欣向荣,正是从他那里得到原动力。
这时,黑格尔学派发展壮大。其中包括聪慧的学生,浮躁轻率的模仿者,还有把哲学
变为抒情诗韵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和批评的作用,只能是更明确地界定这一新学说的拥护
者。黑格尔很快断绝与布兰登堡诸学派的一切正式联系,但是,他对普鲁士的实际影响十
分明显。1830年他出任大学校长。1831年他获得威廉三世授予的勋章。他最后的一项文化
事业,是创办柏林的《科学批判年鉴》(Jahrbcher fur wissenschaftliche Kritik)。
1830年的革命对黑格尔是个沉重打击,乌合之众的统治几乎使他大病一场。他的最后
一篇文章,是讨论1832年的英国《改革法案》,分析法案对议会新成员将产生什么影响,
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措施。该文章的第一部分刊登在《普鲁士国家报》(Preussische
Staatszeitung)上,其余部分则被删改。在后面部分,他详细论述了几个问题,其中谈到
,英国在革除垄断和陋习方面,远不如任何一个欧陆国家。
1831年德国流行霍乱。黑格尔举家到郊外避暑,在那里他完成了《逻辑学》第一部分
的修订。冬季开学,他又返回家园,不幸染上霍乱,一天后,即11月14日,溘然去世。随
之举行葬礼,按照他的嘱托,把他葬在费希特与反讽作家索尔格(Karl Solger)之间。
性格和影响
在教室里,黑格尔与其说有魅惑力,倒不如说是印象深刻,令人难忘。他的学生看到
的,是一张直率、老派的面孔,没有生气或光彩——这个人看上去从未年轻过,现在就更
显早熟。他坐在那里,面前摆着鼻烟壶,他的头低垂著,看上去不那么悠然自得,不断翻
动笔记。他的话常常被一阵咳嗽打断;每个句子都是挣扎出来的。语调同样是不规则的︰
忽而平铺直叙,显得格外笨拙,忽而深奥的妙谈,似乎无拘无束,发出一阵自然的雄辩,
用富丽堂皇的措词把听众搞得如醉如狂。
早期的神学著作和《精神现象学》,充满了才华横溢的隐喻。他的后期著作《哲学全
书纲要》和《法哲学原理》,则出自他的演讲教材,素材浓缩为相对短小精悍的若干章节
。只有透过解释,才能体会它们的简明、准确。普遍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晦涩难懂,其实
,这种看法相当错误。一旦理解他的术语,把握他的基本原理,那么,其难度显然不及康
德。原因在于某种教条主义气息︰康德的陈述常受条件的束缚;而黑格尔仿佛看到绝对真
理的图景,信心百倍地阐释它。
黑格尔体系试图把对立面——精神与自然,一般与特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
形成一种综合,将前辈们各种片面且矛盾的哲学,统统包容进来,并超越它们。因此,它
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实在论的。所以,毫不奇怪,他的继承者一会儿强调这一方面,一
会儿又强调那一方面,对他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千奇百怪。保守派和革命派,宗教徒和
无神论,都声称从他那里获得启示。在他去世后的很多年里,其学说依然以这种或那种形
式,支配着德国的大学,并波及法国和意大利。20世纪中期,随着存在主义的发展,对黑
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和《精神现象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同时,由于共产主义重要性日益突
出,也激励政治思想家去研究黑格尔的政治著作和他的《逻辑学》,因为这些著作都对马
克思产生过影响。到1970年,黑格尔诞辰200周年纪念之际,黑格尔主义的复兴之势已然
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