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康德

楼主: GodTaipei (上帝)   2014-03-25 15:21:52
康德
Kant, Immanuel
(1724.4.22,普鲁士 柯尼斯堡〔今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1804.2.12,柯尼斯堡)
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家,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由笛卡儿开创的唯理主义和由培
根开创的经验主义的新思潮,集中体现到他身上。他开创了哲学思想发展的新时代。他在
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方面的全面、系统性的工作对后起的一切哲学,尤其是对德国的康
德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各神学派,产生巨大影响。
背景和早年生活
  康德的一生都在家乡度过。他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据康德说,他是苏格兰移民的后
裔,但学者们并未找到这一说法的根据。康德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德国妇女,性
格鲜明著,天生聪颖。双亲都是路德教会虔信派的热忱信徒。这一教派教导说,宗教属于
内心生活,表现为朴素和对道德律的服从。康德在9个儿女中排行第四,但却是存活的孩
子中最大的。依靠虔信教牧师的影响,他才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
  康德在8岁时进入由他的指导牧师管辖的虔信教学校。这是一所拉丁文学校,大概就
在该校就读的八年半期间,康德热悉了他终生喜爱的拉丁文经典,尤其是自然主义诗人卢
克莱修(Lucretius)的著作。1740年,他成为柯尼斯堡大学神学学生。虽然他听神圣课程
,还偶而布道,但其主要兴趣在数学和物理学。他的一个教师曾经研究沃尔夫
(Christian Wolff)唯理论哲学的体系构造者,并热衷于牛顿爵士的科学,在这个年轻教
授的帮助下,康德开始阅读英国物理学家的著作,并在1744年开始写作讨论运动力问题的
第一本书。此时,他已决心从事学术事业,然而,他的父亲于1746年去世,他被迫放弃原
计画,自谋生路。
家庭教师和兼任讲师
  9年间先后在3个家庭任教师工作。因步入对城市有影响力的社会,获得了社会体面。
他曾到距离家乡96公里(60哩)之外的城镇阿斯多尔夫(Arnsdorf)旅行,这是他最远的一次
旅行。1755年,在一个朋友的慷慨帮助下,完成大学的学位,获得兼任讲师的职位。
  为了获得这一职位,他提交了3篇论文,反映出这一时期他的思想的旨趣和方向。在
《论火》(De Igne)这篇论文中,他提出这样一个论证︰相互作用的形体以均匀分布的可
变精细物质为中介,这就是热和光的基体。他最初讲授数学和物理学,并且始终关心科学
发展。他在以后几年发表的几部讨论不同人种、风的性质、地震原因以及天体一般理论的
科学著作显示出他对科学的兴趣不仅仅是业余的爱好。
  这一时期,牛顿物理学的哲学意义和科学内容对康德来说都非同一般。他的第二篇论
文《物理单子论》(Monodologia Physica,1756)把牛顿的思维方式与德国大学里流行的哲
学中应用的那些方法作了一个比较。德国大学流行的是博学多才的学者莱布尼兹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哲学,它被沃尔夫以及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系统化、通俗化,后者写了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课本《形而上学》(1739)。现
在所知的莱布尼兹著作在当时并未完全被这些作者所采用,他们所讲的莱布尼兹哲学是极
端唯理主义、抽象而又枯燥的学说。然而,它仍然具强有力的势力,当时德国的独立思想
家都全力审查它的观点。
  在第三篇论文《关于认识形而上学第一原则的新说明》(Principiorum Primorum
Cognitionis Metaphysicae Nova Dilucidato,1755)之中,康德特别分析了充足理由律。
按沃尔夫的模式,一切事物都有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康德虽然持批判态
度,但却是谨慎的,远没有达到向莱布尼兹的形而上学设想挑战的地步。
  在任讲师的15年中,康德的教师和作者的声望日隆。不久后他讲授除物理学和数学之
外的其他许多科目,包括逻辑、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他甚至讲授火器和筑城学;30年间
,每年夏季都讲授自然地理的通俗课程。而成为一位非常成功的讲师,他的讲课风格与写
作风格明显不同,幽默而活泼,举很多他在英国和法国文学以及游记、地理、科学和哲学
之中读到的生动事例。
  虽然他在柯尼斯堡两次申请教授资格的努力都失败,他拒绝接受其他地方的职位,包
括柏林大学的诗学教授职位,虽然这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声誉,他宁愿在家乡城市的和平与
安静中发展和完成自己的哲学。
对莱布尼兹唯理主义的批判
  他在1760年代对莱布尼兹主义的批判不断增强。据他的一个学生说,康德当时批判莱
布尼兹,沃尔夫和鲍姆加登,声称自已是牛顿的追随者,并对浪漫主义者卢骚
(Jean-Jacques Rousseau)的道德哲学极为钦佩。
  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是《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Untersuchung
uber die Deutlichkeit der Grundsatze der naturlichen Theologie und der
Moral,1764)他在这部著作中批判了莱布尼兹的一个哲学观点,即哲学应以数学为模式,
致力建立以自明的前提为基础的证明真理系列。康德争辩说,数字来自随意的定义,使用
被明确、严格定义的运算为工具,以能展示在具体形式之中的概念为基础。他说,哲学与
这种方法不同,必须从已被给予的、“但却是模糊、不充分地被规定了的概念”出发;因
而,哲学家们不能从定义出发而不陷入语法的循环。哲学不能像数学那样进行综合;它必
须分析和澄清。他从卢骚那里学来的道德次序的重要性增强了他经由研究牛顿而获得的信
念,即综合的哲学是空洞和错误的。
  除了抨击莱布尼兹主义者的方法外,他还开始批判他们的主要观点。在《把负数概念
引进於哲学中的尝试》(Versuch,den Begriff der negativen Grossen in die
Weltweisheit einzufuhren;1763)这篇论文中,他争辩说,事物之间的物理对立不能被归
结为表述既是肯定又是否定这样的逻辑矛盾,因此,把因果性归结为前因与结论的逻辑关
系是无意议的。在另一篇同年写作的论文《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Der
einzig mogliche Beweisgrund zu einer Demonstration des Daseyns Gottes)中,他尖
锐地批判了莱布尼兹的存在概念,指出仅靠逻辑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所谓本体论证明之悖谬
在于混淆了存在命题和属性命题;他说明存在不是表示属性的谓项。此外,在空间的性质
问题上,康德站在牛顿立场上反对莱布尼兹。他的结论是︰莱布尼兹认为空间是“同步存
在的秩序”的观点和可用概念词表述空间差异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康德所著的《视灵者的幻梦》(Traume eines Geistersehers erlautert durch
Traume der Metaphysik,1766)表现了他用以取代莱布尼兹立场的某些思绪。这一著作以
探讨科学家和圣经研究学者斯维登堡(Emanuel Swedenborg)的唯灵论主张为背景,检验了
关于精神世界的全部观念。康德一开始似乎完全站在怀疑论的立场,苏格兰怀疑论者休姆
(David Hume)的影响在这里比在任何先前的著作中都表现得更为明显。他后来说,正是休
姆首先把他从独断论的睡梦中唤醒。但是,康德并不完全把精神世界的观念说成幻影,而
是坚持认为,人没有了解这一世界性质的洞察力,这一结论蕴含着对莱布尼兹主义者所想
像的形而上学的沉重打击。形而上学家可以如同唯灵论者一样作梦,但这并非指他们的梦
必然是空虚的;这里已经有关于道德经验可以为一个“理智世界”的理想提供内容的暗示
。卢骚与休姆对康德的影响是相对的。
任柯尼斯堡教授的最初几年
  在当了15年的兼任讲师后,康德终于在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他一直
任这一职位,直至死前几年。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作批判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他写出了伟大
的《批判》,他出版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独创性著作,论及广泛多样的主题,建立并说明
了其哲理。
  1770年担任新职位时发表的《就职论文》(Inaugural Dissertation)已经包含着他的
成熟哲学的很多重要原理。如该文题目所示︰《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表式和原则》(De
Mundi Sensibilis atque Intelligibilis Forma et Principiis:Dissertatio),《梦》
文中隐含的二元论已变得明显,它被置于对感觉和悟性之区分的完全非莱布尼兹式解释的
基础之上。感觉并非如莱布尼兹所说是思维的混乱形式,而是知识的一个独立的来源,只
不过它所认识的对象仅是“现象”,这也是莱布尼兹用过的一个术语。它们之所以是现象
,因为一切感觉活动都以显现在感觉能力中的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为条件,这些形式不是事
物的客观特征或结构,而是“纯粹直观”。然而,虽然关于可感事物的一切知识都是关于
现象的知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事物本身一无所知。当然,人类对于理智世界缺少直观
或直接的洞察,然而,显现于他之中的某些“纯理智概念”诸如可能性、存在、必然性、
实体、原因,使他具有某种关于理智世界的描述性知识。透过这些概念,可得到“用以衡
量其他一切实在事物的原型”。这种原型赋予人一种关于理论和实践秩序完善性的观念︰
在理论上,这是关于最高存在即上帝的观念;在实践上,这是关于道德完善性的观念。
  在这篇论文后的11年间,康德基本上未发表任何东西。但当他把该论文送交一个朋友
发表时,他写道︰
  “大约在一年前,我得到的概念是我永远不会为要改变它而担心的概念,虽然我可能
会扩充它。经由它,所有形而上学问题都要按照完全可靠和简易的标准得到检验,并得出
它们是否能被解决的确切决定”。
三大“批判”时期
  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出版,其后9年间出版的几
部创造性巨著在一个短时期内引起了哲学思想的革命,开创了未来年代遵循的新方向。
《纯粹理性批判》
  这是经10年思索与沉思的产物。即使如此,康德在多次拖延后才勉强地出版了该书的
第一版;因为他虽然相信这一学说的真理性,但对其表述却不能确定,并有怀疑。他的担
心被证明是完全有道理的,康德抱怨说,该书的解释者和批评者严重地误解了它。为了纠
正对他的思想的这些错误解释,他写作了《未来一切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导论》
(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unftigen Metaphysik 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onnen,1783),并于1787年出版修订过的第一“批判 ”的第二版。对这两个
版本的优点现在仍有争议︰倾向于唯心主义解释的读者一般偏向于第一版,而倾向于实在
论观点的读者则恪守第二版。但就阅读与理解的难易程度而言,一般认为两者之间很少有
差别。任何一个新手打开两部书的任何一本,都会发现极困难和令人费解的晦涩。
  造成这一困难的部分原因可以追溯到被康德当作哲学著作模式的那些著作。康德是第
一个以毕生时间和精力从事大学哲学教授工作的伟大的近代哲学家。按照规则,一切讲授
都必须使用某一类书本。因此,康德所有的哲学讲授都以沃尔夫的鲍姆加登之类的手册为
基础,这些手册充斥着技术性术语、人为的、定型的区分以及对完整性的注重。康德遵循
这些样板,相应地为他的三大批判建构了极矫揉造作的、刻板的、完全不直接启示于人的
框架。
  《纯粹理性批判》在前言之后,被分为篇幅不等的两部分︰“先验要素论”在标准版
本中长达近400页,其后的“先验方法论”不到80页。要素部分讨论人类知识的来源;方
法部分建立了使用“纯粹里性”的方法论及其先天理念。两者都被认作为是对一切知识的
基础以及一切可能经验的条件的分析,因此都是“先验”的。要素部分再被分为“先验感
性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描述这一《批判》内容的最简单方式是肯定它是一部关于形而上学的论著︰它旨在说
明一类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并为另一类形而上学打基础。他将攻击目标指向莱布尼兹的
形而上学,批判它认为人类心灵依靠纯思想便可获得关于实在的真理,而这些实在按其本
性永远不能成为经验的对象,如上帝、人类自由和不朽。但是,康德坚持认为,心灵没有
这样的能力,因而被过分吹嘘的形而上学是一场骗局。
  康德认识到,形而上学和任何科学的问题都在于︰一方面解释自身原则何以是必然、
普遍的(这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包含着实际的知识,可向研究者提供比业
已分析地包含在他所知的东西中更多知识的可能性,就是说,这种知识不仅蕴含在意义之
中。康德坚持认为,为了满足这两个条件,知识必须依赖先天的判断,因为只有这些独立
于经验偶然性的判断才能同时是必然和综合的,即,谓项包含着比已经分析地包含在主项
之中的东西更多的成分。譬如,“所有形体都有广延”这一命题不是综合的,而是分析的
,因为“广延”这一观念已经包含于“形体”的观念之中;而“所有形体都有重量”是综
合命题,因为重量在“形体”观念之外,还设定形体相互联系的观念。因而,康德所规范
的基本问题是决定“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即在什么条件下)可能?”
  按康德想法,这一问题出现于3个领域之中,即数字、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批判》
上半部的3个主要部分分别讨论它们。在“先验感性论”里,康德论证说,数字必然与空
间和时间有关,它们都是人类感性的先天形式,是感觉所把握的一切的先决条件。“先验
分析论”是全书最具关键、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部分,康德在这部分说明物理学是先天综合
的,因为它使用一种特殊类型的概念安排经验秩序。这些被他称为范畴的概念不是从经验
中得出的,而是被编排在经验之内的,因而为先天的,或者说,是纯粹的,是与经验的概
念相对立的。但是,其与经验概念不只在起源上有别︰在知识中的全部作用都有差别;经
验概念作为个别经验的对应,在细节上指出经验是如何被安排的,而范畴的功能是规定这
些细节性秩序必须遵循的一般形式。属于知识的结构。但是,虽然其对于客观知识是必不
可少的,它们所赋予的只是关于可能的经验的对象的知识,只有当它们安排经由空间和时
间而被给予的东西时,才能产生出有效的和真实的知识。
  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又说明了形而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他说,其中的情形
和数学与物理学完全相反。形而上学割裂了与感觉经验的联系,企图超越感觉经验,因此
而未能达到一个真正的先天综合判断。为了证明其说法,康德分析了形而上学所使用的无
条件的概念的用法。据康德说,理性在3个不同领域寻求无条件或绝对的东西︰(1)在哲学
心理学领域,它寻求知识的绝对主体;(2)在宇宙学领域,它寻求时间中事物的绝对开端
,空间中事物的绝对界限以及它们可分割性的绝对界限;(3)在神学领域,它寻求一切事
物的绝对条件。在每一场合,康德都指出这种努力注定失败,它导致了一种二律背反︰肯
定与否定的立场都有着同等有效的理由。康德熟知鲍姆加登教科书中的理性心理学、理性
宇宙学和自然神学这样一些形而上学“科学”,他在讲课时不得不对这些教科书作出评论
,最终使之失去根据。
  经由这些工作,康德自豪地宣称,他完成了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正如近代天文学的
创始人哥白尼用观察者的运动来解释星体似乎在运动的部分原因,同样,康德说明了心灵
的先天原则运用于客体,显示了客体服从于心灵︰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
物要符合心灵。
《实践理性批判》
  由于坚持知识需要经验成分以及他反对思辩的形而上学,康德有时被当作一个实证主
义时代之前的实证主义者;他对形而上学的攻击在他生前被很多人视作对宗教与道德的摧
毁。这些当然完全不是康德的意图。他不仅提议把形而上学放在“可靠的科学途径上”,
他也“照例”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来世。同样真实的是,他的批判哲学的独创概念预示
了道德哲学批判的前奏。《实践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1788)便
是这种意图的结果,这是他的伦理学说的标准原著。早期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C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1785)是一部较短的著作,但却对同样普遍的
主题作了更为全面的探讨。这两本书都不同于《道德形而上学》(Die Metaphysik der
Sitten,1797),前者讨论纯粹伦理学,并致力于解释基本原则;后者关注于把前者所建立
的原则运用于具体的进程,涉及到对美德和邪恶的说明以及法律和政治的基础。
  康德的伦理学和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之间有许多相似点。两者有着相同的框架
——“因素学说”包括“分析论”和“辩证论”,随后是“方法论”;但第二《批判》短
得多,没有那么复杂。正如第一《批判》的一个根本区分是感觉和理智,第二《批判》的
根本区分是欲念和道德理性。正如第一《批判》参照一个假设的观念“直观理解力”来解
释人类认知状况的本性,人类道德状况的本性也参照“神圣意志”的观念得到阐明。这种
意志已无理性与欲念之区分;具有神圣意志的存在者总是做应该做的事情。但他却不会有
责任和义务的概念,这些概念只有当理性与欲望处于对立时才派上用场。就人类而言,这
种对立是连续的,因为人同时是肉身和精神;康德的宗教背景之影响在这里是最显著的。
因此,道德生活是一场连续的抗争,道德以法律形式出现在潜在的过失者面前,要求为了
自身目的而服从法律;但是,这种法律的要求并不来自任何异已的权威,而是道德主体可
以认作他自身的理性的声音的代表。
  在“辩证论”里,康德再次讨论上帝、自由和不朽的理念。它们已在第一《批判》中
被当作超越人类感觉经验、永远不能知道的对象而遭摒弃,他现在论证说,它们是道德生
活所必需的公设。虽然它们在形而上学中是不可认识的,对道德哲学而言却是绝对必需。
  康德往往被描绘成伦理学的唯理主义者,而这种描绘并非完全不合适。然而,他从未
信奉过几位同代人的极端唯理主义,也不像晚近的哲学家们把理性当作对价值世界的直接
洞察或对某一道德原则正当性的直观能力。实践理性如同理论理性一样,对他来说是形式
的,而不是实质性的,它是构成原则的结构,而不是实际规则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他如
此强调绝对命令的第一程式︰“不论做什么,都应该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同时能够成
为一条普遍的法律。”缺乏任何对于道德领域的洞察,人们只需问自己︰他们所要做的是
否有法律的形式特征,即对类似环境中的一切人都同样适用。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1790)是康德所著的最有创造性、最富有
教益的作品之一,这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在第一部分里,康德在前言中先讨论了“逻辑意图”,然后分析了赋予事物美的判断的“
审美意图”。他认为,这类判断不只是兴趣的表达,它要求具有普遍有效性;但它不能被
看作是认知的,因为它依靠情感,而不是论辩。可用以下事实来解释︰当一个人注视一个
对象,发现了它的美,此时在他的想像与理解之间存在某种和谐,他对该对象的愉悦使他
体验到这种和谐。想像把握住对象,但却不局限于任何明确的概念;另一方面,他感受到
的愉悦也感染了其他人,因为这种愉悦来自他的认知能力的自由运行。
  在第二部分,康德着手说明自然目的论。事物的部分相互为手段与目的关系。这种有
机体的存在设定了自然目的性。人们不能满足于用机械论原则说明有机体。但是,如果摒
弃机械论,并从字面上理解自然的意图或目的之观念,这似乎意味着,这一观念所适用的
事物是某一超自然的设计者的作品,这一步骤已被第一《批判》证明是不可能的。康德回
答了这一反对意见,他承认对自然现象的说明不能避免目的论语言,但必须将其意义理解
为︰有机体必须被看作“好像”是设计的产物,这并不指它们是有意制造出来的。
晚年
  批判哲学不久就在所有重要的德语大学中讲授,青年人云集於哲学圣地柯尼斯堡。在
某些场合,普鲁士政府还承担了资助他们的费用。康德的话好像神谕一样,向他咨询的问
题无所不包,包括接种牛痘的合法性这样的问题。效忠的义务并未打断康德的习性。胸有
伤残,身体孱弱的他终生坚持严格的生活制度。他的安排是如此有规律,人们可根据他每
天上街散步的时间来对表,这条街因而有“哲学家走道”之名。只有一次例外,那时他全
神贯注地读卢骚的《爱弥儿》,在家里待了几天未外出。据说,他到老年才停止了这一有
规律的外出活动。
  第三《批判》的出版完成了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1790年起,他的健康状况恶化。而
仍有许多写作计画,但一天只能写作几小时。他此时完成的著作部分是对过去未作仔细考
察的主题的详尽阐述,部分是对批评的答复和对误解的澄清。1793年出版了《在理性范围
内的宗教》(Die Religion innerhalb der Grenzen der blossen Vernunft)一书后,康
德在表达宗教观点权利的问题上,卷入了与普鲁士当局的争论。这本书被认为过于理性主
义而不合正统体裁;他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养”;于是政府
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康德表示同意,但私下解释说,这道禁令
是他对国王的私人承诺;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
(Der Streit der Fakultaten,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
  直到去世,他一直在写一部大作,留下的片断即他的著作柏林版最后两卷的内容。它
按康德想法应成为对他的批判哲学的一大贡献。但未完成,只遗留下一部未竟著作的一系
列笔记,它原来的题目是《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Ubergang von den
metaphysische Anfangsgrunde der Naturwissenschaft zur Physik)。他可能想进一步
贯彻《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最高原理》(Metaphysische Aufangsgrunde der
Naturwissenschaft,1786)的论证,说明建立一个先验的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它将不仅仅
是一般性的提纲,而且也有许多的细节。但从现存的片断来看,尽管数量很大,这些片断
如果成书是否能够成为其哲学和名望的重大补充,现在还无法断定这一点。
  在经受了慢性疾病的痛苦折磨之后,康德于1804年2月12日在柯尼斯堡去世。临终前
最后一句话是︰“这很好。”他在教堂里的墓碑上刻着︰“头上的星空和内在的道德律,
(这是他在第二《批判》的结论中讲的两件事)于我心中充满著常新的、益增的敬仰与畏惧
,我们越常思考,便越坚定它。”
作者: AlfredEgo (Follow the Sun)   2014-03-25 16:35:00
来洗文章的吗?
作者: t0444564 (艾利欧)   2014-03-26 13:40:00
同意这是洗文章,但似乎不是闹版,再者是此人也在此版仅发表过这篇文章
作者: passaway (逼逼)   2014-03-27 23:59:00
好文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