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台湾翻译出版业现状观察──网络阅读笔记

楼主: ostracize (bucolic)   2021-01-30 19:38:44
http://victranslates.blogspot.com/2018/04/blog-post_15.html
丁连财先生的批评非常尖锐,业内人士看了大概很不好受,但有值得重视之处。因为经验
有限,以下两段针对整个业界的批评有多准确我无法断言,但我觉得至少指出了值得重视
的现实问题:
//台湾翻译界除了小比例程度优异且认真并爱惜名誉者的译者之外,普遍素质低劣,可说
是阿猫阿狗、张三李四都在从事翻译。出版社编辑的语文程度与知识水平普遍低落,若是
遇到翻译书稿,根本没有核对原文判断翻译对错与优劣的能力,于是只能看中文做一些顺
稿与断句和改错字的低阶工作。如果程度稍好又用心的编辑,可以做到把专有名词统合整
理一致,并做出英汉对照表。但是,即使是这种中低智能的工作还是做不好,因为不认真
且不细心,只求蒙混了事。这些译者与编辑没有德国人与日本人那种敬重出于己身作品的
荣誉感,也不具备人家的meticulous态度,只能说是又笨又懒。
译者与编辑的素质原本就不佳,又只求交差了事,只想打混摸鱼,产品的品质必然低劣。
他们吃定购书者没有能力挑出错误,而即使有能力严正指出错误者也只敢怒不敢言,因此
一再以低劣产品欺负消费者。台海两岸一缸子大烂特烂的翻译书籍,验证了这个死烂劣等
民族一贯缺乏荣誉感与责任心的基因遗传。//
学界问题
译作品质出问题,有时是因为译者和编辑不熟悉译作涉及的专业领域。这问题相当棘手,
因为现实中懂专业的人往往不是很懂翻译,懂翻译的人又往往不熟专业领域。被批评翻译
有问题的《帝国的太阳下:日本的台湾及南方殖民地文学》,译者其实就是该领域的学者
,“翻译这档事”这么说:
//到头来,这译事又是一桩漠视翻译之为重要专业而闹出的轶闻。别再妄想了!领域专家
,哪怕是学界教授,不见得就能做好翻译。踏实落实译者筛选,搭配必不可少的审译,用
更好的待遇吸引并留住真正可靠的人才,这才是正途。//
但要找到可靠的人审译,岂是易事?丁连财先生的网志就有译过四十多本学术著作的读者
留言:
//我以前翻译的书,送到国立编译馆(现已裁撤),国编馆交给博士教授审稿。我承认也
感谢有些教授纠正我的一些小错误,但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审稿博士无知无耻胡闹,硬是要
我把我翻译对的,根据他们的看法翻译为错的。英文长句子,译成中文,应该切成两句或
三句,才会口语化,但是有的审核教授硬是命令我翻译成语法不中不西的长句子。让读者
读不懂,才能显得很有学问。往事不堪回首,十多年来我不翻译书了。//
丁连财先生也谈到他接触翻译研究所教授的经验:
//我后来在翻译研究所任教,发现一大堆教授都是英外文系转任的,而且根本没有翻译实
务经验。他们避开自己短处的方式就是搞一大堆翻译理论,大谈很玄的东西。//
翻译与学术研究是不同的专业,而在现今的学术体制下,翻译工作不受重视,难得对翻译
有兴趣又有能力的少数学者,也往往因为受制于体制的束缚,无法投入大量心力在翻译或
审译工作上。
编辑问题
陈颖青先生认为译稿出问题是编辑有问题:
//对我而言,翻译稿出问题就是编辑有问题,编辑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逻辑很简单,你
的工作方法没问题的话,从一开头就不会找到不适合的译者。要不然一开头就找了不适任
的译者,后面要出错不是必然的吗?
译稿出问题真不必怪译者,那个发包的人才是凶手。//
他有一套“老猫发译指南”,基本上就是要求译者试译并仔细审阅试译稿,避免发稿给不
适任的译者。对此我两年前曾有文章简略讨论,基本上是认为理念很好,但实践起来仍面
临难以克服的障碍,例如负责发译的人可能没有能力判断译文是好是坏,而且编辑有时无
法坚持要求试译,因为老板已经指定了(可能有问题的)译者。
丁连财先生说很多出版社编辑“根本没有核对原文判断翻译对错与优劣的能力,于是只能
看中文做一些顺稿与断句和改错字的低阶工作”。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如果译者可靠,这
种编辑通常问题不大;最令译者头痛的反而是编辑或外包审稿人自以为能力了得,而且非
常勤劳地改稿,结果把许多正确的译文改成错误的、通顺的译文改成别扭的。针对这问题
,我写过多篇文章。
译者要避免译文被别人乱改后出版,理论上有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要求审校编辑改完的
译文,但译者可能必须为此付出数天的无偿劳动,不是所有译者都愿意或负担得起;有时
出版社因为急着出版,也未必愿意这么做。此外,我觉得译者期望审校者有足够的专业能
力,体会译者的用心,尊重译者的心血,是非常合理的。如果你认为译者交来的稿子必须
逐句细改,才对得起读者,这种译者还值得合作吗?
诱因问题
职业译者不时看到许多人说翻译工作意义重大,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社会实际上并不重
视翻译工作,往往低估这种工作的能力要求和辛劳程度,因此不愿予以足够的尊重。难怪
台湾翻译学家单德兴受访时提醒对翻译工作有兴趣的人:“如果翻译当成兴趣来投入,那
很好。但如果要将翻译当成职业,社会对译者的态度和待遇都欠佳,要先有心理准备。”
单德兴在那次访问中谈到译者的窘境,说得很好:
//无论是翻译一般书籍或诗作,译者绞尽脑汁,将原文文本转化之后,赞叹与荣耀常尽归
于作者,译者仿佛隐形一般不被看见。然而,当翻译有缺失时,译者责无旁贷,成为众矢
之的。这是翻译人常面临的窘境。此外,台湾社会普遍不重视翻译,许多人以为只要有
Google、字典在手,翻译不是大问题,甚至会有“无法创作,才从事翻译”的刻板印象。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