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吸观光客 纸教堂照亮桃米
图文网址: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905/794/932
本报记者周美惠
【2013/01/16 联合报】
承载着台湾与日本震灾记忆的纸教堂,在九二一大地震灾后十年耸立在埔里桃米社区,爆
发出不可思议的能量。回首来时路,新故乡基金会董事长廖嘉展以“偶然”做为引言。
地震前,桃米人口结构老化、产业经济衰退,是埔里最贫穷的社区之一。震灾后,新故乡
调查社区资源发现桃米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政府挹注下,新故乡协助桃米发展结合生态
保育与旅游的社区产业。借由社区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在地居民与外来客彼此学习,以呈
显地方的价值、自信及尊严。
二○○五年,九二一重建委员会结束重建业务,在政府资源退出后,“新故乡”面临极大
压力。廖嘉展思忖著下一步:“如果没有发展出新的产业,让参与者、社区的青壮人口有
在地就业的机会,人口还是会继续外流,社区重建将只是昙花一现。”因而试图朝“社会
企业”方向转型,结合生态保育、休闲体验与教育,让桃米发展成“生态、生产、生活”
的三合一社区。为此修改新故乡组织章程以便附设“见学中心”,并从日本引进纸教堂。
然而隔行如隔山,企业经营原本就不容易,而社造/艺文组织比社福团体产业化遭遇的困
难更多。在转型社会企业的过程中,新故乡体现了“非典型商业逻辑”实践的可能性,也
遭受来自内、外部的挑战。
外部环境的挑战是政府部门的落差,廖嘉展分析,法令上“没有任何与社会企业有关的条
文,”租税制度的不合理及贷款不易等,都让非营利组织迈向社企之路困难重重。而新故
乡转型的过程中,外界曾质疑“新故乡要做生意赚钱囉!”内部成员也会困惑“是否会忘
记原本的核心价值与使命?”面对种种挑战,都得透过内部对话,让成员重新了解组织的
愿景与使命。
新故乡转型社企后,采“盈余不分配”模式,若有盈余悉数回归母基金;而除偿还兴建见
学园区负债,从二○一○年起并开始赞助其他非营利组织。
廖嘉展说,社区营造最终的关怀是要看到人的转变、变得肯为公众付出,进而带动社区的
转型,形成新的社会动力,这是很深刻的文化工程。目前新故乡正建构“再现埔里蝴蝶王
国”的大计画。借由“蝴蝶”的中性接口、情感依据,希望唤起更多的居民对埔里迈向生
态城镇的想像,朝向新的可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