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粗论汉魏到南北朝时期的蓝染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3-02-21 10:48:03
缘起:先前在历史群组的友版某篇,讨论战场上盔甲颜色的文章时
有版友提到蓝色染料很贵
激发了笔者的兴趣,遂随手查了一下跟本版时间带比较有关系的蓝染历史
试图参考技术面,藉以合理化传世文献的叙述
先讲结论,我认为蓝色染料在汉魏南北朝,贵是贵惟需审思其背后原因
亦即社会价值观也!
汉代奢华风气盛行,贵族跟有钱人的行头,展现在身上的玉佩,抑或出门时的马车上
则不可或缺的服饰,自然也会是炫富的重点项目之一,因而高价位的染织颜色
顺理成章的成为一种象征
来看《汉书‧成帝纪》:"承始四年诏:青绿,民所常服,且勿止"
可见蓝色是汉代一般百姓在穿的颜色
又《后汉纪》:"年少当精义讲书,曷为求近我乎?”(魏)昭曰:“盖闻经师易遇,
人师难遭三,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耳。”(郭)泰美其言"
盖郭泰一代大儒,却终身未仕,实称不上有权势的阶级,是以魏昭所谓朱蓝
指的应该是后面蓝所象征的平民,而非前者才对
重点在,平民自然有财产上的差异,要饱读诗书当大儒,家里怎能没几两钱
郭泰虽早年丧父,但也不是说年纪轻轻没老爸就肯定很穷,汉末大将朱隽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用蓝色隐喻郭泰的阶级,并不为过
网络普及化,蓝染技术很容易查到,这里不献丑详述了,仅简单强调重点
毋须用火加热的冷染,光门槛同其他颜色比起来,就降低一大截,但是却很费工
好几斤的蓝料草木,方能提炼出一斤的蓝染液,换句话说,投资报酬率十分的低
有了这层认知以后,就可以来讲古啦,因小弟对东汉到北朝的历史较有兴趣
故本篇文章暂时锁定此区间,其他年代有望版友补充..
首先东汉谢承《后汉书》载弘农杨震"常种蓝自业。诸生恐震年大,助其功佣,
震喻而罢之"
到东汉末年的赵歧《蓝赋序》:"余就医偃时岳,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
蓝田弥望,黍稷不殖。慨其遗本,遂作赋一章"
显示作为服饰手工业大城,并且位在陈留的襄邑,为节省运送成本而种蓝的合理现象
时序再往下,为了论证蓝染在三国时代的运用,兹引用《魏略》作者鱼豢的一段话:
"学之资于人也,其犹蓝之染于素乎!故虽仲尼,犹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况凡品哉!
且世人所以不贵学者,必见夫有“诵诗三百而不能专对于四方”故也。
余以为是则下科耳,不当顾中庸以上,材质适等,而加之以文乎"
这段话表明投入一堆心力饱读诗赋,却只有少数能在实境中运用到
最终苦无派上用场的自我实现
套用在蓝染,窃以为意思是投入太多在过度艰涩的东西,结果导致真正要用的时候
因为程度高深,从而被限缩了用途,于是拿不出适合的来证明自己背过诗
反向思维就是在讲,蓝染其实算是十分平易近人的染织,而没必要去钻研太难的东西
另一个角度切入,不妨想成技术门槛不会非常高,却对花时间的需求很高
以致有机会让原本有心向学的人,中途打退堂鼓
接着下来举例介绍一下,史料里能用来蓝染的作物,首先是蓼
《仲长子》(即汉末魏初之仲长统):"居积习之中,见生然之事,夫孰自知非者也?
斯何异蓼中之虫,而不知蓝之甘乎?"
然后请看《汉晋春秋》:"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则甘与同败。
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细细去品味习凿齿此番话的情境,刘备所作所为正所谓雪中送炭是也!
因而我们可以推论:蓼代表的并非不容易取得的玩意儿,否则难以与艰困时拿来救急
联想在一起
同样魏晋南北朝的《齐民要术》,在介绍蓝染时,特地引用《夏小正》:
"五月启灌蓝蓼...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种蓝十亩,
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又倍矣"
这段恰呼应前面提到即便世家大族,亦有人热衷种植能蓝染的作物
我们知道汉代蓄奴之风甚胜,尽管种蓝染作物的产出率低到不行,但大姓们人手充裕
人多则产出的量比人少的量多,量多代表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无怪乎有天龙人会投入
此外还有葴,《齐民要术》引《尔雅》:
"葴,马蓝,注曰:“今大叶冬蓝也”《广志》曰:“有木蓝”"
另引知名农书《四民月令》作者"崔寔的话:
"榆荚落时,可种蓝。五月,可别蓝。六月,可种冬蓝。冬蓝,木蓝也,八月用染也"
说明葴有在用来蓝染
这个葴,在东汉张衡《西京赋》亦可见其踪影:"草则葴莎菅蒯"
至于别的颜色染织史,尚且希冀有涉猎的大大们一起分享囉!
作者: warfarin (瓦法林)   2023-02-23 23:51:00
镜花水月!!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23-02-25 14:27:00
一楼只看标题就先推了齁
作者: GELGOOG (光束薙刀武士)   2023-03-05 10:05:00
我住三峡,看到标题的蓝染就知道是指哪一回事不过现在看到蓝染都会马上死神的蓝染 (摊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