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从弩谈起(一之一)三国兵器制造管理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7-11-25 18:00:05
※ 引述《asdf95 (K神我们巴西见)》之铭言:
: 我一直觉得吏四万还好,因为在古代,中央要能不依赖地方豪族或后来称的仕绅
: 本来就要建立官僚团体
: 吏员越少中央的控制力越弱,地方势力越强,这是相对的
要是不幸让小弟之前讲魏明帝大修宫殿的目的,是为了间接争取豪族的支持
这大胆的假设成立的话,那么下列这则史料或许可视为成果,《晋书.列传第九》:
"时又议省州郡县半吏以赴农功,(荀)勖议以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
省事不如清心....光武并合吏员,县官国邑裁置十一,此省官也。魏太和中,
遣王人四出,减天下吏员,正始中亦并合郡县,此省吏也。今必欲求之于本,
则宜以省事为先”"
个人解读太和中减吏,是意图对豪族释出善意,表达收敛监控地方势力的意味
而正始中乃是曹爽专擅时期,要是地方势力不偏向曹家,来让曹家依赖的话
魏国中央又怎敢轻易合并郡县,那岂不形同弱化中央控制力?
若辅以质任的角度分析,参考〈王观传〉:
"明帝即位,下诏书使郡县条为剧、中、平者。主者欲言郡为中平,观教曰:
“此郡濵近外虏,数有寇害,云何不为剧邪?”主者曰:“若郡为外剧,
恐于明府有任子。”观曰:“夫君者,所以为民也。今郡在外剧,则于役条当有降差。
岂可为太守之私而负一郡之民乎?”遂言为外剧郡,后送任子诣邺"
合并郡县原本对含地方官在内,给垄断官吏的士族来讲,不算啥ok的政策
毕竟对边境来讲,为避免非长吏的小官叛逃,把诸小县合而为大县,再配合长吏质任
是比较保险的做法..猜测为了弥补这点,方有减轻〈士亡法〉的惩罚的对策
(265年"罢部曲将及长吏纳质任"(《通鉴》),宽刑罚部份则参见〈诸葛瑾传〉)
弥补之道尚有〈明帝纪〉里,下了"唯才是举"的曹操从未下过类似的诏
甚至曹丕也没献媚成这样:
"(太和二年)诏曰:“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自顷儒官或非其人,将何以宣明圣道?
其高选博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勑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以及对正统士大夫眼中,喜好儒家以外的老庄而"清谈误国"的何晏一派等,"皆抑黜之"
: 三国志跟晋书还是持传统观点,就文本而言,除非是要讨论晋的正统论敍,
: 不然这段的切入点应该没这么多想像空间
补充前篇忘记强调,户调制有稳固基础的本,曹叡才有后续动作的可能,〈郑浑传〉: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
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
我们知道关中曾有大批居民逃难到荆、益两州
如果连破坏严重,跟其他州相比之下豪族不多,同时算曹操最后征服的一块区域的关中
都有办法顺利推行较无法以黑户躲劳役的户调制了,那何况是其他各州
(只要豪族跟政府有"默契"的话,逃到深山并非理想选择,万一被抓到...)
先声明以下继续往下挖的言论,不是针对a大才这样的
就当我无聊喜欢玩漂白水好了= =
【《魏书》自己前后矛盾】
痛批曹叡的有一大坨,我简单挑两个当代表,〈杨阜传〉:
"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
民有饥色"
以及〈高堂隆传〉:
"(魏明)帝愈增崇宫殿,彫饰观阁....而辽东不朝。悼皇后崩。天作淫雨,
冀州水出,漂没民物。隆上疏切谏曰:“....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
饥馑荐臻,无以卒岁....”"
"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隆对曰:“夫灾变之发....
此人君苟饰宫室,不知百姓空竭,故天应之以旱,火从高殿起也"
对照〈明帝纪〉可知,青龙2~3年有旱灾、景初元年有水灾:
"(青龙二年)四月,大疫。崇华殿灾。丙寅,诏有司以太牢告祠文帝庙"
"(景初元年)九月,冀、兖、徐、豫四州民遇水,遣侍御史循行没溺死亡及失财产者,
在所开仓振救之"
〈孙礼传〉印证了旱灾的发生时间:
"明帝方脩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诏曰:“敬纳谠言,
促遣民作。”"
再参考〈辛毗传〉,另须注意的是曹叡大搞宫殿的时间:
"(青龙元年,魏明)帝方脩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
而孙权巿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宫室大兴,
加连年谷麦不收"
然而〈明帝纪〉写的却是:
(青龙三年三月)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百姓失农时,
直臣杨阜、高堂隆等各数切谏,虽不能听,常优容之"
甚至〈蒋济传〉也拿远征辽东来作文章:
"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糓饥俭。济上疏曰:“
陛下方当恢崇前绪....弊攰之民,傥有水旱,百万之众,不为国用。”"
外勤 - 放任公孙渊等他后代坐大再当袁绍第二?
饥俭 - 不必假设语气,水旱前几年就发生过了,感谢帮忙提醒之前发生过的事
案曹叡本纪在青龙元年并无盖宫殿的记载,而辛毗确实青龙3年有谏止过曹叡
别"损费人功,民不堪役"(《通鉴》),但那是指铲平北芒山一事,跟宫殿无关
且视"谷麦不收"的青龙元年,为青龙3年的误植也很合理
【无视典农官的存在】
从〈司马芝传〉能约莫推出另一个令百姓困苦的原因: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芝居官十一年,数议科条所不便者
....芝奏曰:“....自黄初以来,听诸典农治生,各为部下之计,诚非国家大体所宜也
....”明帝从之。"
因为典农官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不甘心受限于农业,而纷纷经商"治生"求富,例如
"青龙中,石苞鬻铁于长安"(《世语》),又"贩铁于邺市"(《晋书》)
所以才有〈和洽传〉:
"太和中,散骑常侍高堂隆奏:“时风不至,而有休废之气,
必有司不勤职事以失天常也。”"
考虑官商勾结,囤积谷物再高价售出给普通老百姓,牟取暴利的行为,便一点都不奇怪
《晋书.志第十六》:"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
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
统合屯田的观点来看,《晋书.列传第七》: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足见曹叡时冀州的屯田盛况
才有空间再挪去别的地方,看似对抗豪强地主扩张土地、劳动力
问题若非以士族为基准的九品官人法选出来的典农官乱搞在先
则曹叡也毋需屯田,以备随时可能被吴蜀入侵的战时所需
是以整体大方向,仍旧没违背向豪族靠拢的趋势
亲司马家的王沈、荀顗等却把罪过无限上纲到曹叡大兴土木
不仅让人怀疑,《魏书》不惜张冠李戴也要黑曹叡?
: 曹叡没想这么多吧,毕竟被诸葛老贼迫害多年,他死了,心态放松就这样
: 纯粹就是曹魏的经济进入上升期,他的政治威望也够,有本钱这样花而已
有了袁氏兄弟的借镜以后,大家都学会争权夺利总在外患解除后才开始
眼光放远,争取足够的豪族支持,更有机会永续经营下去
本钱够其实可以尝试趁心腹大患-亮哥新亡,大举进攻蜀国XD
他以前也不是不敢挑战蜀道过,司马懿曹真联合进攻那次就是,还是在石亭惨败之后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